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1)

早上,5点钟的闹铃一响,我立即抓起手机关闹铃。瞥见手机显示一条未读信息:“【腾讯科技】验证码******用于QQ******更换密保手机……”

登录新QQ?我脑海即刻想到,昨晚女儿说有几道数学题不会,用我的手机查查。好啊!原来不是查题,而是上QQ聊天!我的火气一下子冒上来,小屁孩!竟然还学会撒谎了,哼!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带着一肚子气起床,给女儿准备早餐。女儿上高二,学业重,睡眠少。做家长的帮不上学习上的忙,只能从生活上好好照顾孩子,每一顿饭都力求让孩子吃好。

做着早餐,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跟女儿说,怎么说。越想越觉得不能姑息行事,发现问题最好及早解决。以前每次做熟早餐,都是眼瞅着钟表,一分钟都不舍得提前叫她。今天不行,心头一股火,我按耐不住,提前五分钟就棒棒棒敲门,敲门力度比平常大很多。

过了好几分钟,女儿才睡眼惺忪地从卧室走出来。小东西,叫你晚上玩手机不早睡,早起难受了吧!女儿进洗手间洗漱,我赶紧进女儿卧室。打开书包一看,里面的确有一张数学试卷。但是,再看,我气得几乎蹦起来,整张试卷一道题都没做,上面光秃秃的,连一个字都没有。

明明白白的事情摆在面前:女儿压根就没查题,而是上QQ玩了!这下看看你还能怎么说?我那个气啊!心头几乎着火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2)

真正要跟女儿摊牌了,心里又犯叽咕。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大早上的,只要孩子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就好,我不能跟女儿大吵大闹,影响她一天的学习状态。抱定这样的态度后,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情,尽量让自己平静,希望能与孩子好好沟通,起到应有的效果。

女儿从洗手间走出,我带着几分生气几分责备地口气问她,“你昨晚查的什么题?怎么数学试卷上一道题都没做?”

“噢,妈妈,我用你的手机查出来后,通过QQ发给你了。你们一直急着催我快睡觉,我看了看不会的地方,看会就行了,今天去学校再写上。你看看,在你的QQ上就有。”

“为什么要发QQ上呢?”

“这样保存下来,遇到不会的时候,可以再看看。昨晚搜了好几遍才搜到这几道题,耽误时间有点长。一查出来,我就给你送过去手机了,怕影响你睡觉。”

我打开QQ一看,的确是发了几道题,估摸一下昨晚她用手机的时间也差不多。

女儿的一番话说得我心里五味杂陈。看着女儿若无其事,心平气和的样子,我庆幸自己压住了火气,没有发火,跟女儿做了比较平和的沟通。既没伤着女儿,又消除了我的疑虑。

女儿高高兴兴上学走了,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3)

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看来,“眼见不一定为实”。常常我们自以为是的事实,或许只是一个片面的表象。只有经过充分了解才能看清事实。我不敢想象,如果今天早上我把女儿叫醒后,不分青红皂白,对她一顿指责与臭骂,局势会是什么样子的。

十六七岁的年纪,是人生最纯净最纯真最美好的阶段,孩子的心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尘埃的,作为家长,真的应该好好爱惜他们,与孩子坦荡诚挚相处。否则,或许我们的一次质疑一次误会就会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

昨天,参加学校组织的励志演讲会,我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都是那么明亮,那么纯净,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么积极向上。听到激动处,好多孩子热泪盈眶,甚至泪流满面。我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们那柔软纯真温善的心,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在变。

作为高中生家长,我想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高中阶段太重要,所以难免着急焦虑,心气浮躁。又因为高中生正处于半成年人状态,难免产生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想管又怕管不到点上的纠结,也难免草木皆兵。

遇到问题,我想,作为家长,最先应该做的就是心平气和。一切问题等心平气和去解决时,才会了解到事情的本质。也只有跟孩子心平气和,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才会真正地走进孩子心里。当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一些问题也差不多迎刃而解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4)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鸡蛋,从外面打开是打破,从里面打开是新生。”对待孩子不也是这样吗?从外面强硬地打开,只能伤了孩子,但如果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自我修正自我成长,激发孩子的潜能,那孩子一定会创造一番我们无法预测的新天地。

我常常傻傻地担忧,有些“问题孩子”的形成会不会是因为平常一个又一个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问题”堆积而成的呢?

记得,老母亲在世时常说,一个脾气再暴、火气再盛的人,如果生养个孩子,就什么脾气什么火气也没有了,就真正长大了。

女儿小的时候,对老母亲的话不甚理解,我常常忍不住火气对女儿发脾气。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我越来越发现发脾气一点用都没有,暴躁地处理问题只能让问题更难处理。问题解决的最根本基础是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会赢得孩子信任,才会跟孩子成为朋友,才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其实啊,我们做家长的,不是看着孩子成长,而是和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甚至是孩子促进了我们的成长。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孩子,感谢孩子的亲密陪伴,感谢孩子帮我们长大,感谢孩子让我们变得柔和而理智,感谢孩子让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温善。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是真(眼见不一定为实)(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