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

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

这是早知鸟第20篇原创文章

第一次听说过星巴克,还是我来深圳之后(请原谅我的孤陋),这个只会出现在高档商场或CBD的外国品牌一直给我一种“仰望”的视角。

不可否认,星巴克在国内的品牌营销做得非常成功,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星巴克也是“逼格”的象征。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1)

记得我唯一一次在星巴克消费,是因为我的高中同学从老家过来深圳找我玩,破例一次请他和我一人点了一杯星巴克。(具体名字我忘记了,这好像暴露了什么)

当我从店员从里接过饮品并品尝时,说实话并没有我心中的期望值那么高。

透明的塑料杯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口感甜度并没有比一些国内品牌好多少,透心凉的沙冰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最让我不爽的是那杯中杯居然要45块,要知道45块几乎都可以买一斤新鲜牛肉了,对于我这个理性消费者而言,在星巴克找不到性价比。(好心疼我的钱包)

以上是我在星巴克的经历,虽然它卖得贵,但不妨碍我欣赏它的姿态。

因为星巴克的品牌人设就是都市精致的美好生活,这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但是让我不解的是,每次路过星巴克店的时候,都能透过透明玻璃看到不少来消费的年轻人。

如果他在里面坐很久,他的旁边必定有一个MAC。(请原谅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星巴克定律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2)

星巴克给了我一种高消费的体验,所以我很难明白和我同个年龄阶段的人,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ta非得带着苹果电脑来星巴克学习不可。

学习不都讲究安静环境吗?

扣心自问,在星巴克这种人流进进出出,嬉笑声不绝于耳的环境下,真的能把知识学进肚子里?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疑惑,也是千千万万个网友心中的疑惑。

当我又一次看到一整排年轻人坐在星巴克正对着马路的位置,目光坚定地盯着MAC屏幕时,再一次勾起我心中的痒痒。

但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只能偷偷回家问度娘。

果然一搜就看到很多同样的问题,在有问必答的知乎上,“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星巴克学习/工作”类似的问题排了好几十页。

在我燃烧的求知欲驱动下,我也搜集到了一些答案,这几个答案获得绝大多数网友认同点赞,暂且把它作客观答案吧。

人们为什么喜欢去星巴克学习/工作?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3)

网友给出的答案无非这几条:

  1. 装逼

网友A:在哪儿学习不好,要去星巴克,无非就是享受别人投来诧异羡慕的眼光之后产生的虚荣感。

  1. 拍照

网友B:去这么高逼格的场所不拍照就太浪费了,而且拍照一定要包含人、咖啡、星巴克logo、MAC四种元素,缺一不可。

曾经看到一位妹子在星巴克消费后用手机自拍,然后一直在玩手机(修图),看了她足足35分钟才发送。

拍照是为了发圈,发圈是为了让好友点赞,最终目的还是虚荣心作怪,说到学习嘛,呵呵。。。

  1. 纯粹过来喝东西的

网友C:星巴克卖的不只是咖啡,还有很多果饮,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品,有些人就喜欢它家的口味,比如我来这里就是喝咖啡的,喝完仍垃圾桶就走是不是算异类?

  1. 我真的是来学习的

网友D:说真的,在家里很安静但是我学不进去,还是得来星巴克,因为在外面加上吵闹的环境反而更让我集中精力去学习,实不相瞒,我很多篇论文就是在星巴克写的。

对于网友D,我双手抱拳表示佩服。(其实这也是唯一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除去那些只喝咖啡的,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来星巴克买咖啡,然后带着笔记本在那里坐半天的年轻人,从他们的行为上可以判定是来学习/工作的。

既然是来学习工作的,那么喝咖啡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工作成果。

凡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同理

凡是来星巴克不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都是在装逼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4)

因为一个真正想学习的人在哪里都能学习,就算是在山洞里,他也能静下心获取知识。

(参考王阳明先生)

但现代人都讲究学习成果,在学习中,注意力越集中越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问题就在于有的人只能在嘈杂的环境下才能集中注意力,当明白了这种现象后,他们总喜欢把各种公共场合作为自己的学习场所,诸如星巴克、肯德基等。

所以如果说去星巴克看书写论文就认定他在装逼,这种判断实在太主观和偏见。

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星巴克比较符合外国人的口味,所以很多白领为了迎合客户喜好,选择星巴克作为商务洽谈的场合。

去星巴克学习的人最后都获得了什么?一种中产阶级舒适的生活体验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5)

一线城市是大锅混杂的大杂烩,除了少数原住民,剩下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奋斗者。

为什么都叫奋斗者?因为如果没有梦想,又何必背井离乡。

每个人因起点的不同奋斗的历程也不同,虽然都是在一个地方打拼,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如同大都市和小县城的差距,由此也生分出两拨人。

一拨是游离于底层边缘的人,一拨是步入中产阶级的精英,其实这两拨人都处在“向上游”的状态。

你可以理解为底层人把中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身处中产阶级的精英多半也是从下游游过来的。

《福布斯》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年入1万-6万美元,美国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有房有车,房奴不算,子女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退休有工作时80%的收入保障,有医保和带薪休假。

从上面看,《福布斯》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显然不够严肃,毕竟1万美元跟6万美元差距太大,完全是两种生活方式;

而美国对中产阶级的评比就十分的充分和多维化,后者也是大部分网友认可的。

目前国内网友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年收入20万以上方可称之为中产阶级。

年收入20万在小县城可以活得很滋润,碾压90%的同乡。

但小县城买不到对应的中产精致生活,买不到星巴克。

星巴克的福利薪酬(去星巴克装13的那些人都升职加薪了吗)(6)

如果在一线城市,比如深圳,年收入20万的人大有人在,只要是本科毕业在大公司担任技术或管理岗的,轻轻松松过中产,虽然房价仍然是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但只要开支有度,还是可以体验欧美中产阶级的精致生活的。

大都市除了收入高节奏快,更让年轻人赖着不走的原因,是这里对标的生活体验。

年轻人努力工作追求升职加薪,目的不只是为了买房买车,更重要的是拥有精致的生活体验,毕竟不是每个人在下班后都喜欢去涮大排档,侃大山。

喜欢去消费星巴克的人,都有着某种理想的文艺情节,这跟咖啡和星巴克在国内输入的文化价值有关系,这两者都能给人“高级”的既视感。

虽然很多人会反对,但在俗世的观念里面,你不得不承认,喝红酒就是比喝白酒有档次。

所以对照的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喝咖啡而不是喝茶。

总结

不管是在星巴克喝咖啡,还是带着笔记本在那坐一下午,里面坐的人根本不介意你嘲笑他装逼,因为本身能经常在星巴克喝咖啡,并在那里坐着一下午的人,就已经超越了这个都市里绝大多数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