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贩生存现状(社区团购夺小摊贩生计)

为了要求平台不与菜贩争利,最终是消费者为菜贩牺牲,要求那位单亲妈妈每天下班多走1公里路,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小摊贩生存现状(社区团购夺小摊贩生计)(1)

▲图源新京报网。

随着多家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社区团购赛道,作为新业态的社区团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就在这两天,一篇文章刷屏网络,文章直指:“不讲武德”的互联网巨头正在用资本夺走无数卖菜小商贩的生计,这是不道德的……

“大家都团购买菜了,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还怎么活?”事实上,这代表了一群人的心态。他们会秉持泛道德化视角看问题,认为互联网巨头这样是端了小摊贩的饭碗。

但看待社区团购的利弊,显然应回归市场本位的认知坐标系。就算要秉持道德化视角,也该动态化看问题,而不是静态化审视;该着眼于全局,而不是只看单向度。

就此事而言,提出质疑者不免有些道德责难的意思,背后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新业态产生,会带来的大量新兴就业岗位,最终将会惠及消费者群体。

让小摊贩活下去的道德责任,不能由消费者承担

“大家都团购买菜了,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怎么活?” 这句话说到底只着眼于厂家与商家(包括小摊贩),却完全忽视了消费者在消费环节中的作用与权益。

消费者买菜,考虑的往往是自身便利与实惠。他们以此为出发点,选择以某种方式买菜,本身不该被苛责。

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块钱,都可以被称为消费者主权,意味着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票,投向那些价格更低、质量更好、更方便、更高效的供应者。

体量再大的平台、竞争再强的市场,钱仍然是一块一块地赚。它们能赚钱,背后是消费者有好处拿,如物美价廉等。这是看待团购买菜或小摊贩卖菜模式利弊时不能绕开的考量因素。

从小摊贩的视角看,团购买菜模式的出现,的确会给自身带来冲击。但换一个消费者本位视角下的故事,很多人的感觉又会大不相同。

一位妈妈加班到很晚下班后,家里是等着吃饭的孩子。但妈妈下了地铁,还需要往返1公里去菜场买菜。

但有了社区团购后,她只需要提前订好,下班后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把菜提回家就可以了,也省下了往返菜场的体力与时间。

她有义务为了菜场的人的生计每天多走一公里吗?显然没有。消费者想要价廉物美是不道德的吗?显然不是。

而满足消费者价廉物美需求的商家、平台,也都是为了生存。以单一的道德视角去看待,恰恰是把复杂问题给单薄化了。

换句话说,谁都无权要求消费者为菜贩牺牲——只为了让平台不与菜贩争利。要求那位单亲妈妈每天下班多走1公里路,也不符合常理。

小摊贩生存现状(社区团购夺小摊贩生计)(2)

▲图源新京报网。

新业态通过价格竞争惠及消费者

还需看到,团购买菜作为新业态形式,真没那么“面目狰狞”。

历史上的产业更替也表明,新兴业态的诞生最终受惠的还是消费者。最典型的是汽车工业发展。

汽车最初是由一个工人从头到尾完成组装的。1913年亨利·福特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T型车流水线。

在流水线旁,工人们把各自负责的零件装到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的汽车车身上。从这时起,只有少数技术工人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被改写了。

第一批汽车工人的优势位置被打破了。多年之后,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装零件的工人也被淘汰。

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汽车组装的效率,在现代汽车工业中,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平均一分钟就能生产一辆汽车。

而这种生产进化的压力来自消费者。消费者挑选便宜汽车的市场竞争压力,通过市场层层传递,最终自动化组装成为汽车生产的必然。

在此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节约了成本,但厂家未必有超额的利润——因为竞争会很激烈。

产业新陈代谢带动新岗位

回到就业向度上,把团购买菜视作洪水猛兽的思维,未免似曾相识——常常在技术更迭时能听到。

如汽车出现后,很多人会批评,马车车夫的饭碗被端了;

如电商的批评者认为,电商出现使人们不喜欢在实体店买东西,最后冲击了线下商店。

有些人还进一步言之:电商兴起后,由于没有了中间的销售渠道,商家在线上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商家的利润被挤压,从而影响厂家的再生产行为,继而影响生产的技术进步。

从经济学上看,人基于收入进行消费。简单地说,人花的钱与挣的钱有个大概的比值,钱总是要花出去的,不花在这里,就会花在那里。虽然人们在网购中节约了钱,但省下的钱也会在其他渠道花出去,会投入到其他消费领域中。与此同时,省下来的钱让消费者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当消费者需求升级后,新需求也催生出新的产业。

电商的出现,虽然可能使得实体店铺受到影响,但城市中以休闲、餐饮、娱乐、健身功能为主的城市广场却兴起了。以服务体验为主的消费模式受到消费者重视。而快递作为“电商的下半身”也得以蓬勃发展,快递业成了巨型就业容纳器。

外卖行业也一样,起初有人担心影响实体餐饮业,但其实是平台连接餐饮企业,很多人也通过送外卖的方式实现了就业。

解决就业,不能靠道德约束维持旧产业,而忽视了新业态背后带动的就业岗位。

小摊贩生存现状(社区团购夺小摊贩生计)(3)

▲图源新京报网。

互联网平台可以赋能小摊贩

不可否认,团购买菜的确会冲击部分小摊贩的生意,这点毋庸置疑。

但得看到两点:一,菜篮子行业本身就在不断地变。

回顾我国的菜篮子行业历史,从种菜的农民,到进城在自由市场卖菜,再到农贸市场的菜贩,再到小区菜贩,这个行业本身一直在转变之中。这就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

如今,借由团购买菜业态,有些人从菜贩成长为社区团购的社区团长,就是顺势而变。

二,平台有能力也有责任帮扶那些掉队者。

确实有些菜饭变成了社区团购团长,但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跟不上这种快节奏的转变。他们的生计确实不应该被忽视。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互联网平台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率的同时,也应该秉持 “科技向善”的理念,多从伦理角度思考科技发展,不断打磨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产品。所谓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要包括消费者,也要包括旧业态中的从业人员。

比如,让他们成为B端商户,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低技能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搭上互联网便车。政府也应该提供各种培训,帮助他们跟上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当然不应该因为某些人而停滞,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不应该抛弃这些走得慢的人。

说到底,在看待“社区团购是否夺了小摊贩生计”的问题上,我们要“底层视角”但不要反创新——把产业升级跟民生、就业对立,是只见“道德”不见其他。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丁慧 实习生:潘宇洁 校对:李立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