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时候踢毽子(童年记忆之踢毽子)

80后小时候踢毽子(童年记忆之踢毽子)(1)

踢毽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女孩子。

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汉族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20世纪初,欧美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以后,30年代后,踢毽运动曾一度衰落。但踢毽子仍为中国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1935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

毽子种类可分为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几种。

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类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发展至今,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四 种。其一,用橡胶制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一次成型,在毛筒上套金属片和塑料片,在毛筒中插上鹅毛或其他禽类羽毛制作的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羽毛毽,大致可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其二,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手工制作的纸毽。其三,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料 做成的各色装饰性毽子。

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动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观尺寸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大毽是供一般初 学者和平时娱乐所用。中毽使用范围最广,即可用于娱乐,也可用于比赛。在中国竞技毽的各单项比赛中只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子。花毽的装饰性最 强,使用的羽毛品种繁多,包括鹅毛、鸡毛、鸵鸟毛等等。毽球毽飞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鹅毛制作,只在毽球比赛中使用。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为“磕”等。

不算双脚同时离地的跳跃动作和其他复杂动作,踢毽子的基本动作共有8种,即盘、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于参与踢毽子的民众广及全国各地,而且踢毽子运动的流传又年代久远,所以对同样的动作形成了各地的多达几百种不同的称谓。

在踢毽子的时候,大多还伴有合着脚法的儿歌。

80后小时候踢毽子(童年记忆之踢毽子)(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