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每当一个组织,最高领导层出现变动的时候,这句话常常得到应验。

从字面上看,大意是皇帝换人了,手下的大臣也会跟着换人,皇帝是决策者,占据主动;大臣是接受安排者,处于被动。其实这里的"天子"不一定非要指皇帝,把它理解为当权者也可以,因为一个组织,掌权人的不一定是皇帝。

肃顺是咸丰皇帝信任的股肱,临终时,任命他为辅政大臣,并将年仅6岁的皇长子载淳托付给他。此时的肃顺,可谓春风得意、炙手可热。可谁能想到,咸丰皇帝驾崩没多久,慈禧太后就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肃顺一下子成了十恶不赦的罪犯,被拉到菜市口处以极刑。这里的掌权者是太后。

四十多年后,慈禧病逝了,宣统皇帝登基。随着老太婆的离去,有一个人很快就倒霉了,不得不回河南老家赋闲,他就是袁世凯,整他的人叫载沣,这里的掌权者是摄政王。万历十年,大明首辅张居正死去,追随他的著名将领戚继光被皇帝调离蓟县,派往广东任职,一个是边防重镇,一个是遥远南国,戚将军的地位实际上一落千丈,这里掌权的人是大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1)

除了高高在上的庙堂,日常生活中单位、公司的人事变动,也会产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一个部门经理,前领导在位的时候,深受器重、威风八面;等新领导上台了,他可能就被调离原岗位,去做个闲职什么的,之前的岗位被领导从外面带来的人接管了。再比如一个没什么本事的关系户,因为有领导做靠山,业绩再差也不会被处理,哪天靠山倒了,这个人的末日也就来临了,要不被有能者顶替,要不被新的关系户取代。

为什么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呢?要知道,更换大臣,实际上是新的决策者对组织人事进行了调整,皇帝为什么重用新人,不重用老人呢?因为两人在某些方面不契合,不匹配。考察的因素主要有这些方面:关系、政见、做事、做人。

关系

关系是皇帝与臣子的关系,两人关系好,皇帝重用的几率自然更高,知人、了解人,才能用人,如果一个人,皇帝完全不了解,从来都不认识,或者双方关系闹得很僵,那肯定是优先提拔关系好的人。汉哀帝和董贤基情满满,断袖之癖这个成语就是因为他们俩产生的,董贤因此深受重用,二十二岁当上了三公,震惊朝野。历史上,刘备和关羽虽然没有桃园结义,但友谊的小船始终坚挺,《三国志》说:"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每次打仗要分兵,刘备一队,关羽一队,寄予厚望。

汉文帝刘恒有一个叫邓通的宠臣,两人关系很铁。某日,文帝找人给邓通相面,算命先生说:邓通有朝一日会穷困而死。听罢,刘恒大为不解,有朕在,邓通怎么可能会穷死呢?下旨!赐给他一座铜山铸造钱币,开印钞厂的还能穷死不成?有皇帝陛下罩着,邓通的小日子过得很舒服,他对文帝更是感恩戴德。文帝晚年背上患痈,邓通就为他吸吮患处。刘恒问邓通:"天底下谁最爱我呢?"回答:"当然是太子了!"于是汉文帝就让太子吸吮患处,太子面有难色,这也太恶心了吧!父皇见他不乐意,让他下去了。事后,听说这是邓通给父皇出的主意,而且他还很乐意,不觉得恶心。身为人子,反不如一个佞幸。太子又愤怒又惭愧,从此记下了这个人。文帝驾崩后,新皇帝上位了,下令将邓通的财产全部没收,并赶出皇宫,邓通失去了靠山,又得罪了领导,饿死在街头。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2)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很快收拾了和珅。和中堂哪一点令皇帝最为不满?贪污?受贿?实际上都不是。嘉庆皇帝在给内阁的上谕中,明确指出,和珅第一条罪状是:"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乾隆决定立永琰为皇太子,还没官宣,和珅偷偷跑过去提前通知,送了柄如意,想混个拥立之功,让嘉庆很是不满。表面上客客气气,谢谢和大人啦!心里早就火冒三丈,为三年后的倒台埋下伏笔。

作为老百姓,平时接触到的可能就是些关系户。两人业务能力相当,一个提拔了,一个哭晕在厕所,为什么?因为前者是领导的好哥们,后者跟领导没交情。程度更深的,还有安插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的,从女儿、儿子到侄子、外甥女,再到七大姑、八大姨,任人唯亲。等新领导上台了了,与前任的关系就不大顶用了,和现任要好的人就会提拔,原来的关系户得靠边站。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3)

政见

政见指的是政治主张,这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屡屡出现的重要原因。面对朝廷或者公司的形势,老领导有一套治理思路,新领导上来了,可能与前任是一样的,萧规曹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大刀阔斧。身为属下该何去何从?如果认可新领导的思路,那跟随就好了;如果不认可呢?提出反对意见,阳奉阴违,那很有可能会被撤换。还有一种可能,新皇帝原来也是臣子,他手下有一套班底,但他的竞争对手、政见不合者也有一套,等新皇帝上去了,他的团队自然飞黄腾达,竞争对手就是被清算的对象。

初唐时期,李世民和李渊名义上是父子,实际上是政敌。李世民为了夺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用暴力手段逼迫李渊退位。新皇帝登基后,秦王府的旧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官居要职,高祖的心腹宰相裴寂很快就倒台,他被多次弹劾,又是罢官,又是流放。如果李渊没有失去权力,凭两人的关系,裴寂十有八九还是宰相;李渊垮台了,裴寂这个相国也当不下去了,被房玄龄等人替代。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4)

二十多年后,李治登基,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被贬官;几年后又与老婆高阳公主谋反,想拥立荆王李元景,结果阴谋败露,身首异处。房玄龄明明是唐太宗的人,怎么他儿子惨遭贬谪,又要谋反呢?因为房遗爱当初支持魏王李泰当太子,而不是晋王李治,站错了队;等李治上位了,房遗爱当然没好果子吃。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死一搏,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谋反算了。清洗政敌,对于唐高宗来说也是常规操作,要是当年房遗爱得逞,被抓的人就是他了。魏王党死的死,贬的贬,支持晋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担任了要职。

在唐朝,支持李家父子总没有错误吧?不一定,这也要看形势。武则天执政初期,她想登基称帝,建立新朝,李氏诸王一下子成了高危人群。武则天号召人们告密,利用酷吏除掉那些支持李家的王公大臣,这个时候要是忠于唐朝,十有八九会遇上杀身之祸。神龙元年,武则天垮台了,李显重新恢复了大唐,之前帮助武周王朝的大臣又成了罪人,被当权者批判。城头变换大王旗,这段时间有人得势,过段时间又有人失势,让人捉摸不透。跟对了人,也许会得到重用,跟错了人,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艰难的选择题,很多时刻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

做事

无论官场还是商场,从事任何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工作任务;不同的人,态度不同,能力不同,最后的绩效也是大相径庭。业绩好,因为没关系而丢了工作,人们会感觉惋惜;业绩差,能力差,因为有关系,一直得不到处理,旁观者会愤愤不平。新皇帝上台后,如果他比较在意工作结果,业绩差的很有可能会被撤掉;要是不在意,那便是另一种情况了。

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驾崩于畅春园,新上台的雍正皇帝是个狠角色,他用人的标准特别高。想得到四爷的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雪芹的叔父曹頫,从康熙末年起担任江宁织造,主要工作是为皇室成员制作成衣,次要工作是监督江南民情。曹頫活干的怎么样呢?在雍正看来,是非常糟糕的,在任期间,奢侈腐化,管理无方,亏空了大量钱财,是个很不称职的干部。雍正四年,江宁织造送来的衣服,质量粗糙,经常褪色,让皇帝怒不可遏。当时两淮盐政向天子奏报江南官员的情况,谈到曹頫时说他:"年少无才,人畏缩,织造事务都交给管家料理,在京见过几次人也平常",雍正阅后,愤慨无比,朱批写道:"岂止平常,原不是个东西"。对曹頫的工作能力已经忍无可忍,没多久,就把曹家给抄了。如果康熙活着,想到曹家先祖曹寅,还会高抬贵手;如今雍正上位,对曹家没有多少感情,加之曹頫业绩糟糕,罢官也是理所当然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5)

康熙另一位旧臣张廷玉,非但没有被雍正罢官,反而更加被器重了。因为他实在是太能干了。张廷玉拥有特技:文秘。他了解全国每个地方大员的情况,皇帝随便问一个省,张廷玉查都不用查,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简直是活着的电脑。雍正身为最高统治者,常常要制定决策,谁来把他的口语转换为书面语呢?还是张廷玉。巅峰的时候,张廷玉一天起草十几道诏书,件件称旨,皇帝读完连连称赞,说这就是朕的意思,完美无缺。如此高端的人才,雍正根本离不开他,更不会把他撤掉了。从曹頫和张廷玉的命运看出,雍正还是很在意业绩的,特别是搞改革、兴利除弊的关键阶段。

做人

做人更是门大学问了,皇帝看着你,同僚看着你,百姓看着你。是坚守制度,还是徇私枉法;是意气用事,好大喜功;还是小心谨慎,求真务实,都需要选择。新领导上台了,听说有的下属名声极臭、物议纷纷,撤掉他的想法便会油然而生。

张廷玉做人怎么样?说句实在话,在雍正年间也是出类拔萃。当时科举考试,皇帝告诉张廷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你弟弟被录取了,前三名。按理说,张廷玉的弟弟才华的确了得,给个前三也没什么问题。谁知张廷玉突然跪下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非要皇帝把他的弟弟降为第四名,也就是二甲第一。张家富贵已极,再弄个前三更是惹人嫉妒,还不如低调些,给其他学子机会。面对张廷玉的请求,雍正同意了,更加信赖他。

尉迟恭在贞观初期,居功自傲,脾气大的很,谁都看不起,发起火来,连王爷都敢打,李道宗挨过他的拳头,眼睛差点都瞎了,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场中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李世民提醒他:当年汉高祖杀功臣,并非全是皇帝的原因。尉迟恭幡然醒悟,从此闭门不出,以盈满为戒,整日求仙问道,食云母粉。再也没有无端得罪权贵、同僚,以七十三岁高龄寿终正寝。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6)

如果以上四点全部都能做到,不用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相反,皇帝还会离不开你,对你十分怀念。初唐重臣李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很会做人,有一次唐高宗提到隋炀帝,说隋炀帝拒绝纳谏,刚愎自用,国家灭亡了;朕虚心求谏,可平时也没有进谏之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勣听了很为难,说是皇帝的原因吧,皇帝不高兴,难道朕是昏君吗?说是大臣的原因吧,同事们不高兴,凭什么我们背锅?干脆来了句:"陛下每件事情做的都特别好,臣子们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既不是皇帝的责任,也不是大臣的责任,谁都不得罪,一箭三雕。

又有一次,唐高宗问窦德玄,为什么濮阳称之为帝丘,能不能給朕解释解释。窦德玄哑口无言,许敬宗对答如流。事后,许敬宗嘲讽窦德玄:"大臣不能没学问呀!我见了窦大人的表现,心里为他感到羞愧。"窦德玄说:"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我不知道的东西,不能乱说呀!"见两位同事要吵起来了,李勣说:"许敬宗学问高,很好,窦德玄说的也有道理。"及时化解双方的争端,没有使矛盾升级。

除了会做人,不随便得罪人。李勣其他方面也非常好,他与唐高宗的私交非常密切,李勣去世后,唐高宗亲自登上城楼,目送灵柩,放声痛哭。他在李将军的墓碑上写道:"朕自至横门,投书永诀",体现了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作为武将,李勣的业绩十分突出,曾经率领军队打败过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是活着的万里长城。他的政治主张也和皇帝高度一致,在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李勣坚决拥护唐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正宫,使李治坚定决心,铲除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托孤大臣,他对天子的忠心毋庸置疑。正因为此,在唐太宗死后,李勣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官居一品,陪葬昭陵,生荣死哀,"古今贤臣,罕有其比",是高宗对他的评价。

一朝天子一朝臣啥意思(34一朝天子一朝臣)(7)

如果天子本身就有问题,臣子就非常犯难。比如新上台的是昏君,就喜欢奸佞小人,政治主张都是错误的。只要反对他,就会被清洗。遇到这种情况,正直的大臣除了规劝,也只能哀叹"一朝天子一朝臣"了。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天子能撤掉大臣,大臣对天子却无能为力,双方是不对等的。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