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芬奇早年经历(芬奇解释自己为什么讨厌)

大卫芬奇早年经历(芬奇解释自己为什么讨厌)(1)

最近大卫·芬奇与 Netflix 合作推出了新美剧《心理神探》,不论是镜头使用、场片调度、调色、音乐都非常有大卫·芬奇的独特的风格,甚至会让影迷找到许多与他过去电影互相呼应的环节。不过如此带有“作者论”(Auteurism)的电影导演,却一点也不喜欢“作者论”甚至认为这个词没道理,日前在访谈中,大卫·芬奇就提到了自己为什么这么讨厌“作者论”。

“搞什么鬼?作者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先假设了一个人能够说服 95 个人,但事实上,这个人脑中的所有东西都是其他人做出来的。拍电影实际上就是一种军事行动,每天都像在打仗,你或许可以每天都逃出这场战争,但还是会有伤亡的人,还是会有你要开 10 次会才能完美地讨论完的事情,也有那种你以为没有很复杂,所以一次会也没有开,结果到了现场花了 8 个小时的时间才完成的事情。”

大卫·芬奇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重,对于在意细节的导演来说,画面上的每一个东西都是需要精挑细选的,电影的每一帧都必须经过完美地设计。然而,在访谈中大卫·芬奇就补充说,这些设计的完成并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每一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各司其职,才有办法完成一部电影,他对于这个字眼最大的不满就在于,你的确可以知道某些事情要如何精确地做,但其他事情应该是像执导军队一样,让每一个打仗的人都知道自己所注重的重点,然后一起完成。

“每一个来到片场的人都是站在非常不同的立场与角度,你不可能跟三个小提琴手说‘这就是大概听起来的样子’你需要的是让他们去做他们专业的事情,当你听到最后的成品,要不是你被感动就是你没有被感动。你需要知道的是这里面你需不需要更多的一点什么,你需要做的是微调那一点点东西,接着到了剪辑的时候也一样,不管是音效、音乐、调色,突然间这些东西全部融合在一起,然后有人会说‘这的确就是我想要的样子’,这对我来说才是最神奇的地方。”

其实不只大卫·芬奇如此有特点的作者讨厌“作者论”,之前导演吉姆·贾木许也提过,他认为“作者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电影是合作才能完成的艺术,而不是导演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不过“作者论”最初的意思似乎并不是那么适用于现在的电影作品,毕竟这个名词来自法国新浪潮时期,当时的电影制作并非大型剧组形式的拍摄,而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拿着摄影机完成,所以“作者电影”似乎是渐渐因为电影产业的改变,而被转化成为“很有导演独特风格的电影作品”这样的解释。你觉得呢?电影作者论这个从法国新浪潮时期就出现的名词,对你来说还是适用于现在的电影导演吗?

本文为作者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107cine/stream/9694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