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

肖 邦 21 首 夜 曲 通 解

Nocturne No. 21 in C Minor, Op. posth. (C小调第21号夜曲,遗作)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

肖邦和他的夜曲

肖邦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小品所镶缀起来的。他生在19世纪前半叶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音乐史一般都将他列入浪漫乐派之列。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

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

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3)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音乐:Nelson Freire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4)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然而,当他的Op.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

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

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5)

Nocturne No. 19 in E Minor, Op. 72 No. 1 (E小调第19号夜曲,作品72之1)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6)

No. 21 in B-Flat Major (第21首 降B大调)音乐:Jorge Bolet - Chopin: 24 Préludes -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7)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

像作于1833年的Op.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

Nocturne No. 6 in G Minor, Op. 15 No. 3 (G小调第6号夜曲,作品15之3)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8)

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 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音乐:Vladimir Ashkenazy - 101 Romantic Classic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9)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Nocturne No. 5 for Piano in F-Sharp Major, Op. 15 No. 2 (升F大调第5号钢琴夜曲,作品15第2首)音乐:Ernst Groschel - Chopin: Nocturne No. 5 for Piano in F-Sharp Major, Op. 15 No. 2 (Remastered)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0)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1)

Nocturne No. 5 in F-Sharp Major, Op. 15 No. 2 (升F大调第5号夜曲,作品15之2)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2)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Nocturne No. 7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1 (升C小调第7号夜曲,作品27之1)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3)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4)

Nocturne No. 8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降D大调第8号夜曲,作品27第2首)音乐:Elisabeth Leonskaja - Chopin: Nocturnes Nos 1 - 11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5)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曲。

Nocturne No. 9 in B Major, Op. 32, No. 1 (B大调第9号夜曲,作品32第1首)音乐:Idil Biret - CHOPIN: Nocturnes, Vol. 1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6)

Nocturne No. 10 in A-Flat Major, Op. 32, No. 2 (降A大调第10号夜曲,作品32第2首)音乐:Idil Biret - CHOPIN: Nocturnes, Vol. 1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7)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8)

Chopin: No. 11 in g Minor Op. 37-1音乐:邓泰山 - 肖邦夜曲全集

Chopin: No. 12 in G Major Op. 37-2音乐:邓泰山 - 肖邦夜曲全集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19)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

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0)

Nocturne No. 13 in C Minor, Op. 48 No. 1 (C小调第13号夜曲,作品48之1)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Nocturne No. 14 in F-Sharp Minor, Op. 48 No. 2 (升F小调第14号夜曲,作品48之2)音乐:Maria João Pires -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1)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 Op. 55 No. 1 (F小调第15号夜曲,作品55第1首)音乐:Elisabeth Leonskaja - Chopin: Nocturnes Nos 1 - 11

Nocturne No. 16 in E-Flat Major Op. 55 No. 2 (降E大调第16号夜曲,作品55第2首)音乐:Elisabeth Leonskaja - Chopin: Nocturnes Nos 1 - 11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2)

Nocturne No. 17 in B Major, Op. 62 No. 1 (B大调第17号夜曲,作品62之1)音乐:Stefan Askenase - Complete 1950s Recordings on Deutsche Grammophon

Nocturne No. 18 in E Major, Op. 62 No. 2 (E大调第18号夜曲,作品62之2)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3)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2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

Op.55之一中的“失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

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

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

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浅谈肖邦钢琴夜曲的风格及特点

夜曲原是“夜间的音乐”的意思,

它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

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

大多为钢琴曲,伴奏音型常常采用分解和弦。

在19世纪前叶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肖邦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在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的想象献给了键盘,他的天才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都安排的得心应手,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没有写过歌剧,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钢琴的创作中。在这些创作中,夜曲是他的创作中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中最精彩的一组珍品。肖邦特别适合演奏夜曲,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肖邦短暂的生命岁月里,共创作了21首夜曲,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他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而色彩绚丽。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它不像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和斗争,揭示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它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痛苦和愤怒,也有乐观和美好的愿望。

肖邦夜曲有以下几个来源:

受费尔德的影响,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右手有大气息的处理,音乐处理细腻。

受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奏鸣曲慢乐章中悠远、亲切、宁静风格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常富于变化及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夜曲的创作影响很大

但是,肖邦夜曲又有着明显的个人气质忧郁沉思,淡淡的伤感,自然而真挚。肖邦的音乐,优美温柔、浪漫甜美、如诗如画、令人似醉似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仍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4)

肖邦夜曲的创作孕育于波兰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它的旋律构成、音高特色、节奏组合、和声色彩及作品形式、体裁方面都散发出波兰民族音乐的浓郁风格。如大自然迷人的夜景的塑造,月色掩映中情侣的幽会,夜间的急风暴雨所引起的惆怅、忧郁的沉思;如丝缕的伤感、内心的悲哀或思念、柔情的表白,这就是肖邦夜曲旋律特性典型的情绪和形象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火一般的激情,内心的惶恐不安,沉痛的倾诉以及与叙事曲相辉映的戏剧性的情节。

肖邦的夜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单一音乐形象为基础,写法像是带伴奏的歌曲 如《e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等。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是主要特色,另一特点是节奏上比较宽松,带有船歌的荡漾感,使作品张弛适度、又不散乱。在匀称的三连音节奏音型的伴奏下,钢琴吟唱出乐曲的主题音调,温存柔美,好像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第二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移落,最后,在乐曲中安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种类型是建立在抒情歌唱性与戏剧性激动的不同想象的对比上。如《F大调夜曲》、《g小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等。

《升F大调夜曲》是肖邦最优秀、最典型的夜曲之一,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非常温柔的抒情曲,它像是静夜中从远处飘来的歌声,这歌声带有几分伤感,仿佛是一个孤独少年在异乡思念着亲人。夜曲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是肖邦思念祖国引起来的,也是肖邦创作的感情基础。

第二主题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曲调,构成一幅幻想的彩图。第二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音乐片段,高声部是一连串均匀的附点音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低声部是持续的切分节奏,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声部则是一组快速跳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滚滚的波涛,三者相辅相成混为一体,音乐由弱至强,不断向前发展。第三段集中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它造成了音乐情绪的高度紧张化,特别是高潮处尖锐的二度进行,仿佛是在绝望和痛苦的呼声。乐曲的再现部又回到先前宁静的气氛――水波粼粼、月色姣姣。但由于经过中间部分的紧张与不安,留在心灵的余音直至结尾才渐渐消失,在晶莹明澈的音乐之中,乐曲的末尾仿佛倾吐着意犹的感情,渐渐消失,像是幻想未尽,余音还在。

肖邦奏夜曲(肖邦和他的夜曲)(25)

第三种类型是超出了抒情作品的范围,成为真正的戏剧性作品,是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升c小调夜曲》、《降A大调夜曲》、《c小调夜曲》等。

《c小调夜曲》,全曲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悲剧性、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异常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了动力。第一段是沁人心脾的宣叙性的旋律,伴奏部分,节奏严整均匀,加上深沉的八度音进行,为这首哀痛抒情的独白带来了一段严峻庄重的色彩。中段是由威严的、从容不迫的圣咏式和弦构成。八度齐奏像一阵急疾的洪流汹涌而来,庄重宏大雄壮有力,使人感到激昂慷慨、悲壮交加。《c小调夜曲》的三个段落都是互相对比的,乐曲充满了动力性和戏剧性,在肖邦夜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肖邦,这位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伟大作曲家――钢琴诗人,在他的指尖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让我们静下心,细细体会夜曲中所弥漫的惆怅,冥想气氛,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体会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晚的情调又是不同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