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

§教育篇

· I"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孟母三迁只为子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1)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先是住在城外墓地旁的一所破房子里。由于经常有人家办丧事,小孟子就学人家哭丧。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想办法搬到城内商业街附近。隔壁恰好是个肉铺,孟子没事就学肉铺伙计剁肉,还学小贩讨价还价。古时候商人是没地位的,这样的环境对孟子的成长显然也不利。孟母咬咬牙,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书声朗朗,往来都是读书人。孟子耳濡目染,也跟着学背书、拱手作zuò揖yī,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

想想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也是拼了,再贵的学区房也咬牙买下来,无非是想给子女从小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2)

"子不学,断机杼"又是怎么回事呢?"断机杼"不要受读音的混淆误解为打断脊梁骨噢。小孩子都贪玩,孟子小时候读书也经常逃课。有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又逃课回家,啥都不说,把她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也就是说,马上就要织好的一匹布就全毁了,许多天的辛苦就白费了。孟子很孝顺,就跪下来问母亲为何要这样做。母亲教育孟子,读书就像织布一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一根根线、连续不断地织,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布。如果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怎么能成才呢?孟子听完母亲的教训,从此以后就专心读书了。

所以教育方式很重要。打骂与说教讲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行不通,而孟母教子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 II"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 ~五子登科与好家教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3)

"五子登科"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故事:窦燕山名叫窦禹钧jūn,是五代后周人,燕山是他的籍贯。窦禹钧年轻时为富不仁,做人不怎么样,年近三十还没有子女。有一天他梦到自己去世的父亲,梦里父亲教育他要乐善好施,多做好事、积阴德。从此窦禹钧像变了个人一样,仗义疏财、救难扶困,成为一个大善人。不久以后,他就先后有了五个儿子。窦禹钧牢记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民间据此有俗话说"行善多,子登科。"这也是成语"五子登科"的来历。

· III"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温席与传统孝道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4)

东汉的黄香九岁就知道在冬天替父亲温暖席子,让父亲睡得舒服些。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国人有很浓厚的"文化",对孝顺父母很重视,"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的事情,没什么道理可讲,就应该无条件的去做。中国人注重孝道,从两个字可以看出,1,"孝"是上"老"下"子",这个字本身就强调了血缘关系的延续性;2,"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顺开始。但《二十四孝》里有些故事是违反人伦的,属于封建糟粕。比如"为母埋儿"、"卧冰求鲤"等,对此要辩证的去看。

· IV"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让梨与传统悌tì道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及道理(三字经的学问和故事)(5)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之所以流传千百年还为人津津乐道,就在于它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美德"悌道","悌道"的核心又在于"谦让"二字。梁实秋先生有篇文章说,"有人猜想,孔融那天也许肚子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