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奋斗的励志句子(努力与坚持)

1.聪明与坚持中国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聪明并具有才辩的人,在人才中只能列为第三等而“深沉厚重”者才是一等人才许多人都认为聪明的人会比较容易成功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专家发现,与外向的人相比,内向的人更注重细节在做决策时,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思考,更能专心致志地奔着一个目标努力,因此他们成功的几率也相应增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努力奋斗的励志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努力奋斗的励志句子(努力与坚持)

努力奋斗的励志句子

1.聪明与坚持

中国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聪明并具有才辩的人,在人才中只能列为第三等。而“深沉厚重”者才是一等人才。许多人都认为聪明的人会比较容易成功。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专家发现,与外向的人相比,内向的人更注重细节。在做决策时,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思考,更能专心致志地奔着一个目标努力,因此他们成功的几率也相应增大。

从这个研究可以看出,专心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断地将小成功积累起来,就慢慢地成为大的成功了。聪明的人,因为思维比普通人更敏捷,他们对外界的变化有着更为快速的反应,所以经常以变应变。但因变化过快,就难以朝着一个方向持久地前进。经常改变前进的方向,就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使自己在发展的道路上消耗过多,从而无法将个人发展的资源有效地用于个人发展之上。从而成功的机率会减少。智力超群当然是好事,可是目标专一的人,在各种利益诱惑下,能够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经过日积月累,成功就来到了面前。 可以说,聪明的人适合短跑,他们有能力在短期内展现出惊人的爆发 力。先看看下面几个超级聪明人的故事:

(1)几个超级聪明的“蠢人”

据说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是神童William James Sidis,他于十九世纪末纽约出生。Sidis才6个月时,就学会了26个字母,一岁半看纽约时报。3岁时他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4岁时已精通法文。8岁时他从高中毕业,已能流利地使用希腊语、拉丁语、德语、俄语、土耳其语和亚美尼亚语。传说他后来一共懂200种语言而且能互相翻译,一天能学会一门外语。他9岁时进入哈佛大学,给哈佛数学协会作四维空间的讲座。Sidis很可能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智力巅峰,可能高达300。但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一生潦倒没落,成年之后,Sidis毅然放弃学术生涯,选择了体力劳动,做了一名印刷厂工人,并以收集车票为嗜好。于46岁时死于波士顿附近一间租来的房间里。

另外一位超级聪明的牛人中的牛人,名叫埃瓦里斯特·伽罗华,是位法国人。他是数学史上最年轻、最富有创造性的天才数学家。但是英年早逝只活了20岁。伽罗瓦死于一场决斗。在告别人世的前夜,他把飞逝的时间用来写出他的科学上的最后遗言,在那最后几个小时拼命写出的东西,困惑了数学家们长达几个世纪。伽罗瓦极其成功地首次应用了群论。顺便说一下,这个人研究数学才5年。可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竟然死于一场愚蠢的决斗。

还有一位超人,名叫Nathan Freudenthal Leopold,是芝加哥的富家子弟,智力极高,会说15种语言而且是个鸟类专家。他和他的弟弟Loeb在1924年5月21日一起冷酷地无故杀害了一个14岁的邻家孩子,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他们的智力能够干成一桩“完美的谋杀”而不被侦破,当时他19岁。他后来在法庭上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狱度过了33年后被保释出狱,66岁时死于心脏病。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聪明,甚至主要的不是由于聪明这个因素起作用。那么什么才是成功的关键呢因素呢?

(2)坚忍不拔是成功的基础

日本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曾说,当年他在创业之初,招收了一批聪明的人才进入了京瓷公司。但过了二十年后,发现当年这批聪明的人才都不在公司了,他们都认为这家公司没有前途而辞职。而留下来的那些看来并不太聪明,甚至是非常平凡的人。这些人在10年、20年后都晋升为各部门的干部或领导。他们在同一岗位上,孜孜不倦、默默努力,脚踏实地度过每一天。最后他们都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稻盛和夫本人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的人。他考中学两次落榜,考大学也落第,只好进了一家勉强算得上是大学的县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陶瓷厂找到一份工作。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四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一心只想工作,吃住都在实验室,一心一意搞实验。就这样,这个并不怎么聪明的人,居然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

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说到,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和不如意的事之多是常人想不到的,其中不乏让他受到巨大打击的重大挫折。道光十二年,他到考秀才时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也没考上。他的宦海经历也是起起伏伏,颇有坎坷。曾国藩曾经历岳州的靖港兵败,九江兵败,还曾受到江西省众官员的一致反对。他认为,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经历了重重波折的曾国藩,最后成为清朝的政府的中坚。

坚忍不拔是人生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现实生活中,经常跳槽的人都是聪明人,每一次跳槽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薪水和福利。但是跳槽过于频繁,也往往是他们不能成大器的原因。总是心有旁骛,就难以做好一件事。现代社会中,许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时日才能完成,对于能够坚持下去,不被利益所动的人来说,可能显得傻了点,但是他们有可能笑到最后。

(3)成为大师级人物的秘诀

西方国家最早的用科学方法进行成功要素的研究,是1978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他与合作者Chase对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其它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象棋大师大都经过了十年左右的专业训练。这就是西蒙对成功所总结出的“十年定律”。这和中国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不谋而合。

后来瑞典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csson)对此研究非常感兴趣,他与西蒙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调查中发现,学小提琴演奏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练习小提琴演奏会超过了10000个小时,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那些未来的音乐老师,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在埃里克森之后,有个名叫马尔科姆·葛拉威尔的作家,进一步由心理学实验和社会学方法入手,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进行分析,他也证实了埃里克森的说法,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成功,要反复从事长达1万小时以上的练习。他将此表述为“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每天练习三小时,一年差不多可以训练到一千小时,十年就是一万小时。这与西蒙的十年定律相通。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的例子。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他创建微软公司时,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上机编程时间已经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起码已经有了长达一万小时的苦练。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不过在这之前他已经投入了长达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达·芬奇,从练习画鸡蛋开始他的画家生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最简单的鸡蛋,少说也花了不下一万小时的去练习最基本的绘画技巧。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都离不开他早期的一万小时苦练的基础。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创造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15年里他大概总共阅读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15年中,他阅读和写作的时间长达一万多小时。这是他写作成功的秘诀。

中国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说,有位射箭手的几乎每十箭可以中七八,众人都喝彩,而唯有在一边观看的卖油翁不以为然。射箭手问道:“难道你也会射箭?”卖油翁取出一个铜钱盖在瓶口上,然后向瓶中注油,油瓶满了,铜钱上却没有沾上一滴油。卖油翁说:“唯手熟耳。”长期刻苦的训练,就可以让普通人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英国的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要达到大师级的水平,人类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大部分的技能不需要特殊的天生素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Bloom 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等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研究证明,在许多领域内,智商与成功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基因不可能把所有技能都用编程的方式遗传给我们,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存储空间。基因保证一代接一代向下传递的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但必须提供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所以动物的基因都是只预设最基本的神经反应和感觉,对于高级的技能,比如捕猎、躲避灾难、说话、写字、绘画等,都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基础之上开始起步的。

2000年以来,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他们发现,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当这些髓磷脂发现某段脑神经纤维频繁使用时,它们就会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裹起来。一旦这段神经纤维被包裹起来,它就形成了信息传递“高速公路”,使我们所练习的技能得到巩固。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这些髓磷脂细胞,并不是爹妈给的,而是依靠后天的训练得来的。

研究人员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水平的不是大家在一起的学习,而是单独练习。而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要坚持一万小时乏味枯燥的练习,实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需要有高度的自制能力。也就是说,自制力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在美国,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4%,但亚裔学生却占到斯坦福之类顶级名校的四分之一。亚裔不但比其它族裔有更大比例获得大学文凭,而且他们毕业后的工资也比平均水平高25%。亚裔成功的秘诀就是意志力。有一个实验发现,中国小孩从两岁开始就比美国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这有可能是基因的影响,因为中国的多动症儿童比美国少得多。但更有可能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中国父母更早要求孩子听指挥,让孩子更早地得到自控力的培训。

比尔盖茨说,“一万小时规律确实可以帮助成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经历克服重重困难和持久的努力。”(The 10000hour rule helps. But to be achieved, it needs persistence andpassing through alot of cycles)。简单和枯燥的练习,对人们来说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作为足球运动员,恐怕没有人不想成为像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但是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的球员却少之又少。自制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大部分人看到这里都会想,如何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