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虽然在《诗经》中就有了关于边塞诗的内容,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动人描绘,但是真正让边塞诗成为一种典范诗歌题材的,还是在唐朝。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1)

岑参、高适、王昌龄、李益等诸多的边塞诗人把边塞诗写得动人心魄,写得意境高远,写得情真意切,写得豪迈壮阔,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地位,提升了审美价值。

而其中最著名的边塞诗,当属这首七言古诗。当年背诗用了不少力气,现在只记得两句。且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2)

这首唐诗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就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唐诗是最精彩的边塞七言诗之一,也是当年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必背诗篇之一。不过由于篇幅相对而言较长,而且有个别字眼比较拗口,使得当年北宋这首古诗的时候,还是废了不少力气。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记得住的,却也只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3)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乃是对于边疆壮丽景色的描绘。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祖国北方的壮丽山河。这里靠近北方,最先感受到冬日的气氛。所以“八月即飞雪”,而且大雪下的还很大,一夜大雪树枝上都是积雪,“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4)

北方的气候是大雪纷飞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温度了。所以在之后的诗句当中,诗人着重表现大雪来之后的天气之寒冷。“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雪花随风飞舞,“散入珠帘”带来阵阵寒意,以至于“狐裘不暖锦衾薄”。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将士们的日常操练都受到很大影响,“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5)

接下来诗人把视角转向广阔天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雪花飞舞都是冰冻三尺,长空万里都是乌云密布。而这两句的阵阵凉意与饯别宴的热闹形成对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各种乐器奏鸣,写出了一派热闹的景象,凸显出将士们的乐观情怀。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6)

最后是帐外送别。先是渲染场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雪纷飞,北风凛冽,雪花中红旗随风飞舞,发出声响。而后是告别的场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诗人没有直接写场景,而是以“雪满天山路”寓意送别,表达了对友人雪景归去漫漫长途的担忧。

最后的画面定格,“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离去,诗人怅然若失,只看到满山的马蹄印。此时就像是一幅离别的场景,再加上背景的悠悠,颇有几分抒情诗的味道。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谁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7)

这首古诗是岑参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诗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岑参对于北国风光景色的描写,对于送别友谊的描写,都堪称绝世经典。当年我们都曾经学过此诗,遗憾的是今日的我们都已经忘却。不过偶尔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悟到那份诗情,也算是不辜负当年的苦心背诵了。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