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

韩国音乐剧产业,自上世纪末开始进入快车道,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亚洲市场内的佼佼者。他们从引进原版内容,进行本土化改编,到制作原创内容,找到自己的风格并开辟出了新的市场空间。在整个亚洲地区,韩国音乐剧的发展能力都不容小觑,他们的很多作品甚至在欧美市场也得到认可。

韩国音乐剧的发展路径,从某些方面是非常值得中国音乐剧产业参考的。原因之一是中韩音乐剧市场有很大的相似性。韩国音乐剧观众主力是20-40岁女性,这一点和国内是非常相似的,而与欧美市场的观众结构区别很大。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内也引进汉化了很多韩国音乐剧作品,从市场反馈来看也比较成功。

回顾韩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他们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和策略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经典作品开启市场

2000年以前,韩国做的是模仿外国音乐剧的形式,基本没有自己的版权。

韩国音乐剧市场的商业演出是从2000年引进《剧院魅影》开始的。《歌剧魅影》的引进,可以是韩国音乐剧市场觉醒的开始。这个剧目在韩国上演9个月,累计观众30万名,创造了演出时长的记录,以110亿韩元的制作费和190亿的票房创造了成本和销售额的新高,使得潜在投资人终于看见音乐剧巨大的商业价值,帮助该年成为“音乐剧元年”。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1)

韩版《歌剧魅影》海报

在得到市场印证之后,韩国市场进入产业化批量引进阶段。出现大量经典音乐剧作品的韩文版,比如《猫》、《妈妈咪呀!》、《阿依达》《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而随着引进音乐剧数量的增多,引进国家也不只停留在美英,法语和德语等其他语种的音乐剧也逐渐露面。

这些经典的西方音乐剧作品的渗透,使得音乐剧这种形式开始变得大众化,韩国的文化产业和政府也都意识到了音乐剧的巨大潜力,开始加大在这个领域的投资。

开拓出小剧场的天地

我们常常说文化产业是养出来的。韩国的音乐剧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化氛围和资源支持都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直至其成为经济支柱,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时代,音乐剧正是这个浪潮下的受益者之一。

韩国政府对音乐剧的支持力度很大。初期他们非常希望通过音乐剧进行文化输出。因此有意像欧美的音乐剧风格学习。欧美音乐剧大多制作昂贵,题材宏大,不少经典作品甚至非常具有“史诗感”。韩国也曾经尝试过这个方向的内容,比如韩国政府曾有意赞助《明成皇后》推荐到英国去演出,但是这类作品的市场反馈并不是特别好。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2)

《明成皇后》剧照

但是韩国政府的投入并没有减少。正是政府的长期扶持之下,韩国文化产业的区域规模效应逐渐凸显,首尔的大学路被冠以“东方小百老汇”的称谓,是著名剧场集群地,这块形成于20年前剧场高密度聚集的文化区域,从钟路5街十字路口开始到惠化洞132番地,在仅长1.55公里、宽25-40米的区域内汇聚了包括韩国演出艺术中心、源泉蓝鸟剧场、首尔话剧中心等演出剧场及艺术机构,1.5公里的主道和延伸出的街头巷陌之间遍布了158家剧场。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3)

大学路上的剧场地图

大学路是个平台孵化器,很多明星及优秀作品诞生于此,在韩国音乐剧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大学路上聚集的基本都是小剧场。这里500席以上的剧场只有两家,300到500席的20家,最多的是100-300席的中小剧场,有69家,占62%的比例,100席以下21家。而这些剧场中,演话剧的77家,音乐剧32家,其他还有零散上演演唱会、古典音乐、舞蹈和韩国传统曲艺的剧院。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4)

大学路上的小剧场

首尔的大学路上所有的剧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公映,虽然上座率不都尽如人意,但是这些演出不仅给了很多艺术类学生磨练的机会,还催发了很多优秀的创作在这里诞生。以目前韩国炙手可热的乱打秀、涂鸦秀、拌饭秀等剧目为例,它们都是在小剧场里一步一步磨砺而逐渐走向成熟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洗衣服》和《寻找金钟旭》等小剧场作品,为创作剧引领了新方向。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5)

小剧场作品《洗衣服》

现在这些剧目不但能为韩国艺术市场输送一批高质量的演艺人才,同时也为音乐、舞美、编剧等相关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机会。

这个区域内的大量小剧场,可以说是培育了韩国的独特小剧场文化,和传统的欧美音乐剧的大剧场风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这些四处开花的小剧场里,韩国音乐剧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脚步。

新的观众和新的明星

中小剧场的原创也充分体现了韩国文化的特征。大量小剧场作品的出现,也为韩国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他们的剧场里开始出现新的明星和新的观众。

得益于韩国娱乐产业的发达,以及流行文化对舞台文化的渗透,韩国的偶像文化和经纪公司对舞台剧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投入。因此不少偶像明星站上了音乐剧的舞台。像SM这样的知名偶像团体经纪公司,也积极投入了音乐剧的制作。

他们制作的创新性音乐剧,打破传统定义中音乐剧相对传统的模式,借由男团女团的完整的娱乐产业链,打通了偶像明星和音乐剧演员的职业通路。

比如,玉珠铉曾是流行偶像组合FIN.K.L的主唱,出演《阿依达》《芝加哥》《猫》《42街》等音乐剧的韩文版后,正式转型为音乐剧演员。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6)

前女团成员玉珠铉正式成为音乐剧演员

另外,凭借音乐剧火起来的还包括池昌旭,出演《Thrill me》《杀人魔Jack》之后,进入了电视剧和影视领域,如今已经是韩国炙手可热的顶级偶像演员。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7)

音乐剧演员池昌旭后转型为影视演员

这种创新的制作模式,自然也给剧场带来的新的观众。这些经验老道的制作公司,开始复制韩国男团和韩剧的制作思路,以其温情浪漫、情感丰富的小剧场作品,成功锁定了新一批观众——年轻女性。

新的观众不但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更新。大量女性观众的重复性消费,衍生性消费,都提升了这个市场的天花板。

韩国音乐剧走进中国

韩国音乐剧对于中国市场的可借鉴性是非常强的。

因为中国市场和韩国市场的观剧人群相似度非常高。在国内,大部分的小剧场音乐剧场馆里,放眼望去,至少70%的观众也都是女性。

因此,我们看到韩国音乐剧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中国引进了韩国大量小剧场作品,并进行了汉化,在国内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比如多年前引进的危险游戏,已经在中国演出多年,票房一直都不错。还有韩国原创的《拉赫玛尼诺夫》,《小说》,甚至最近爆火的《阿波罗尼亚》,引进国内后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8)

中文版《拉赫玛尼诺夫》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也逐渐认识到小剧场的重要性,有更多的小剧场空间被开发了出来。比如《阿波罗尼亚》就直接被做成了小剧场驻场演出,这个作品每场观众大概才100来个,也让这个爆火的剧十分难抢到票。在尝到小剧场的甜头之后,中国的制作方也开始有意探索成本更低,规模更小的作品,比如同一个制作公司后来继续做了更多小剧场作品,比如桑塔露琪亚,你好我找史密斯等等。

韩国电影中的音乐剧(韩国音乐剧的小剧场之路)(9)

中文版《阿波罗尼亚》的小剧场座位图

对于需要探索自己道路的舞台艺术而言,小剧场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阶段。在小的剧场中积累创作模式、专业技术、演员经验,对于行业而言是必须的。韩国每年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平均每年大概达到184部,其中会受到市场热烈反馈的也许并不算很多,但正是这样量的积累,才使得他们的音乐剧产生了质的飞越。

中国的小剧场音乐剧,还处于模仿的阶段。要走出自己的路,大概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多看看其他国家的小剧场作品,多磨砺一下制作班底,多了解国内观众的口味,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