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最佳春联 春节将至话春联

作者: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民俗学博士),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年最佳春联 春节将至话春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年最佳春联 春节将至话春联

新年最佳春联 春节将至话春联

作者: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春节将至,年味也逐渐浓郁起来。作为春节重要文化符号的春联,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面上,等待着人们挑选购买。辞旧迎新之际,满含祝福之意的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了人们的感悟与憧憬。春联不仅是装点节日气氛的重要饰品,更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物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和习俗发生了变迁,加上传统的楹联文化式微,不少人将春联看成单纯的装饰物,文化性的消逝使得年味日益寡淡。当人们为此感叹而呼唤更有年味的春节时,重新审视思考春联的发展问题也就尤为必要。

一、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古人相信桃木可以辟邪驱鬼,如《山海经》中就曾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可见对桃木的信仰古已有之,立桃人、画神荼郁垒与虎、悬挂苇索的习俗在黄帝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原始信仰的发展和道教的兴起,桃人逐渐演变为桃木板,并且在上面书写或刻写道教的符箓图形,悬挂于门旁用以驱鬼辟邪。如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为了增加桃符的神力,人们还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或驱邪降福的吉祥词句,用以驱邪祛鬼、祈福避祸。这种“题桃符”的习俗,在唐代已有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上,就有写于岁日、立春日的联句,其中写于岁日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唐人刘丘子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所作,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春联。

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认为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所题桃符为最早的春联。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副联语对仗工整,又有着吉祥喜庆的蕴意,可以说是春联的典范之作。当然,这一时期的桃符可能只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宋代则广泛流传于各个阶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有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当时新年元始更换桃符已是一种常见的习俗。从五代至元末,受到律诗、词、曲的影响,对联发展迅速。春联不仅内容日益丰富,而且书写春联的载体也由桃木板发展为红纸。

明代,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流传开来。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得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朱元璋成为天子之后,于除夕前突然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都贴上一副春联,并且还微服出巡察看。传说他巡游到一户门前发现没有贴春联,经侍从询问,得知户主是阉猪的,因不会写字又忙于过年没请到人而未张贴春联,他根据户主的职业亲自为其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明清时期,春联得以大力推广,成为年俗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一方面是由于帝王的推崇,另一方面春联在民间也有着深厚的生长土壤。对联的发展进入成熟的鼎盛时期,在私塾教育中有专门的对课,即学习怎样对对子、做对联。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对联作者,而且其中还不乏解缙、唐寅、纪昀等精通联语之道的大家。民间有着发展对联的浓厚氛围,春联自然也就发展繁荣。当人们相互拜年串门时,春联也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供人观赏和品评。联语创作内容和书写水平都是评判的重要标准,一副用词典雅、书法精湛的春联,可以彰显出主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按照张贴的位置,春联可以分为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之上,即常说的狭义的春联;“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多为四字吉语,如“抬头见喜”;“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单扇门或影壁上,如春节时贴的“福”字。在春联文化繁盛的时代,人们不仅在大门、屋门上贴上春联,连厨房、粮仓、畜圈等地也会张贴相应的春联,如粮仓上贴“五谷丰登”,畜圈上贴“六畜兴旺”。家宅里里外外张贴的红色春联,流露出浓浓的年味。

二、春联在现代社会的式微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追求现代文明和科技理性的同时,也抛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一些传统的民俗事象也随之发生了变迁,春联即是其中之一。

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对课内容逐渐被淘汰,人们创作对联的能力也因此消退。还有书写工具的变迁,也对春联有很大影响。当钢笔、铅笔、圆珠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当键盘输入越来越多地代替手写,毛笔字早已成为单纯的书法艺术,日益远离日常生活。这些变化导致能自己创作、书写春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进入现代社会,春联的创作和书写已经逐渐专业化了,并且随着广告印刷行业的发展,大量工业化印刷的春联也被生产销售。这些春联虽然设计精美,但内容单一、样式雷同,缺乏个性和创新,不仅很难符合各家各户、各行各业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还容易闹出笑话、令人尴尬。当原本需要创作、书写的春联变为只求装饰之用的象征符号,由百家争鸣变为千篇一律,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问题凸显,春节的神圣性日益消失,年味逐渐变淡。

即使只剩下张贴春联的形式,许多人也因为缺乏春联的基本知识而出错,比如分不清上下联、贴错横批。春联成对出现,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上联的末字为仄声,下联的末字为平声,仄起平收。上下联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春联一般都是竖写,张贴时按照传统的习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横批也称“横幅”,有总括、概括和点化的作用,既要概括上下联的意思,在内容上又要与上下联有关,而且一般不用与对联重复的字。

此外,现代城市化房屋格局的改变也对传统的春联习俗有很大影响。在现代化的公寓楼房里,人们往往只保留了门口的一副对联。而且由于现代许多房屋在建造和装修时不注意,没有留下张贴春联的合适空间,春联只能贴在门上,而许多门的设计虽然考虑了安全、通风、美观等问题,却没有考虑张贴春联的需要,也为贴春联增添了不少麻烦。

三、当代社会春联的复兴之路

首先是复兴传统文化,提高民众创作、书写春联的能力。在当代,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基础读物开始流行,对课、书法等课程也在学校内外逐渐增多。如上海就有教师将传统的对课进行改进,并推广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不仅有着很强的趣味性,还有着众多的益处。它不仅是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还包含对修辞和逻辑的训练。而对书法的推广和普及则更是渗透到多所学校,上海市教委不仅联合市书法家协会推出了“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还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一批书法教育示范学校,通过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全市的书法教育水平。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楹联习俗”的保护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不仅通过上海市高校师生楹联作品书法展、楹联赏析和创作课程、春联联语征集、春联书写等一系列活动将楹联文化传播到校园空间,还通过联合开展活动等形式将楹联文化推广到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市民生活之中,为楹联文化的传承发展塑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借助各种活动和媒体,开展春联征集、书写的比赛活动。其实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已经组织过春联的征集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尤其是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送春联活动,向海内外的电视观众展示了春联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之后,通过网络媒体加大了对春联的宣传,各地可以在网上进行春联的赏析和学习,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后,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人民群众对春联多元化的需求。在商业和科技发达的今天,有些商家已经推出了定制个性化春联的服务,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书写春联。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专业化、个性化的体验。一些企业借助楹联文化知识,已经开发出相关的小程序、电子游戏,通过虚拟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创作、设计、张贴等体验活动。如微信上的定制春联,只需要在AI写春联小程序中写上新年愿望,点击运笔就会自动生成一副春联。

春联是春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增添春节年味的重要因素。春节里,亿万中华儿女正是通过春联这些民俗事象建构起文化的认同。写满祝福与憧憬的中国红,既是连接家国情怀的纽带,又彰显了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在文化繁荣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习继承传统的楹联文化,又要弘扬创新书写出时代的联句,让人们在春联中感受到春色和年味,体悟到幸福和希望。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