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1)

古人讲:“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于涉世未深的普通人来说,识人之术是一门极难掌握的学问,很难做到通过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衣着外貌,就能够洞悉本质。然而普通人的“难题”对于久经沙场的谋略家来讲,确实是“小菜一碟”。他们有时候只凭借别人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就能够判断对方的器量格局和前途命运。这极难的“操作”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先剖析下面的案例,自然心中就能有所领悟。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2)

案例原文】甲午,郭子仪禁无故军中走马。南阳夫人乳母之子犯禁,都虞候杖杀之。诸子泣诉子仪,且言都虞候之横,子仪叱遣之。明日,以事语僚佐而叹息曰:“子仪诸子,皆奴材也。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

案例剖析】本案例之中,郭子仪就是通过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即“投诉自己父亲的部下处罚乳母之子”),将自己几个儿子的才能器量和前途命运看得清清楚楚,最终悲凉得出“诸子,皆奴材也”的重要论断。那么他的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们经过反复揣摩认为,他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3)

1.是否有大局观念,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上限。

顾全大局,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所特有的观念。一般人往往受限于自己眼前的人情世故,而忽视了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案例之中,郭子仪一家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没落藩镇割据势力兴起的大时代。在这个谁“兵强马壮”,就就能够称雄一方的时代,谁更懂得抓“枪杆子”,谁就能够在这个时代呼风唤雨。

为什么郭子仪会发布“禁无故军中走马”的命令?其本质上,就是强化自己作为主帅在军中的“权威”。只有自己的“权威”真正树立起来了,自己在乱世之中才能站稳脚跟,自己的家族才能兴旺发达,有根有基。而他的几个儿子,都没有认清楚这个大形势,反而控诉维护父亲权威的“都虞侯”,这本身就是“不明事理,不识大局”的体现。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4)

2.是否有代价意识,决定一个人务实的程度。

俗话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东西的取得,都不可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虽然案例之中,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郭子仪为了树立自己在军中的权威而故意设局“献祭”了“南阳夫人乳母之子”。但是正是因为这一个背景强硬的“关系户”被明正典刑,才能够树立起郭子仪“治军严谨,执法如山”的光辉形象。这一代价的付出,对于一个要“中兴社稷,再造唐室”的谋略家来讲,完全是极为划算的。但他几个儿子,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笔“买卖”的划算,反而不理解自己父亲的“用心良苦”。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5)

3.是否能因势利导,决定一个人应变的灵性。

本案例之中的都虞侯,其本质上来讲,是不折不扣执行领导意图的“工具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工具人”的存在,作为领导者的郭子仪才能够“一言九鼎,言出如山”,在组织内部形成“说一不二”威势。而郭子仪儿子之中,却没有一人深通其理。如果其中有一人能够得到其父亲的“兵法”真传,那么他就应该懂得“因势利导”,即人死不能复生,不要在“已死之人”身上纠结。而重赏那些不必忌讳的“工具人”,就鼓励更多人忠于组织,信奉领导(即郭子仪),执行(郭子仪的)命令。一句“非奴材而何”?充分表明,郭子仪认为自己几个儿子中,无人有“因势利导,驭人无形”的“灵性”,同时也对自己“衣钵”无人可继承的哀叹。

谋略学的四种技巧(如何通过别人的只言片语)(6)

总而言之,对于谋略家来讲,识人之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判断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器量格局。这一点,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立足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前途,你就不清楚该不该在他身上“投资”,该不该站在他的一边,会不会受其牵连或拖累。

为领导解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兵法高手的神操作让人不服不行!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并关注今日头条号:“谋略与兵法”,欢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