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

文|令狐伯光

张开宙导演,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等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

从刚开播时期的盛赞过后,进入长期“不温不火”的境地,甚至可以说一路水平直下。

如果要找个真正火的古装剧例子,2019年的《庆余年》就非常典型。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

王凯的《清平乐》,明显没有《庆余年》的热度,开画后持续下掉。

由于《清平乐》市场上的成绩是逐渐下滑,于是网上掀起了一波大量“伪精致”、“伪历史剧”和“伪高级剧”的讨论。

今天,伯光便来分析一下。

《清平乐》和“伪高级剧”的恩怨情仇。

01

和《清平乐》相似的古装剧

从来不是《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3)

《清平乐》伪精致,伪历史,伪高级剧的讨论。

大家往往举的其它国产剧的例子,经常出现的是《鹤唳华亭》和《天盛长歌》。

根据伯光粗浅的影视剧常识,再到对于国产古装剧浅薄的观察。和《清平乐》问题相似的古装剧,应该是2017年的《九州海上牧云记》。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4)

《天盛长歌》是前面铺垫太长,赶跑了大量的观众。

后面剧情开始精彩的时候,普通观众也没能回来观看。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5)

《鹤唳华亭》是剧情为反转而反转,反转太多让观众审美疲劳。

同时,因为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的逻辑漏洞和细节支撑的问题太多了。

《清平乐》和《九州海上牧云记》的问题则是一样(长安十二时辰也相似,但人家强过清平乐),两部剧在类型定位与结构编排出现问题

说到底:导演编剧团队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太大结果给玩砸了。

《九州海上牧云记》足足有四条线索。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6)

周一围的草原线,窦骁的江湖线,黄轩的朝堂线,皇帝和皇后的宫斗线等等。

导演和编剧能力又严重不足,做不到美剧《权力的游戏》剧情角色相互联系紧密,又有冲突的合理安排。

结果就弄成了一个四不象。

《清平乐》倒没有成四不象,但它至少成了”两不象“。

一个是朝堂线,一个是后宫线。

导演编剧哪一个都想兼顾,结果哪一个都没有做好。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7)

最终在“历史剧”的男性向视角上,和“女性宫廷剧”的女性向视角上,相互纠结又相互分裂,搞得非常的古怪。

而不管历史剧还是宫廷剧,这些剧基本都有一个特点。

它们都有个主要的类型定位,角色和叙事围绕着这个类型在进行。其它类型重要的就是辅助,不太重要的就是点缀。

02

中国男性向历史剧,是严肃的

历史剧和年代剧都是内地导演团队,尤其是内地电视剧精英最擅长的剧种。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8)

历史剧不管是尝试还原历史的类型(中国历史本身非常精彩)。亦或者借中国历史,尝试“以古喻今”的历史思考。

它们都是以朝堂为主,情感和后宫为副的。

比如中国公认历史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为例。

剧中有女性角色额闫妮饰演的李妃,还有戏份较多的芸娘。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9)

这个女角色和剧中角色沈一石,杨金水和高翰文都有较多的纠葛。

但她的感情在全剧中只是点缀,连辅助都说不上,更不用提影响主线了。

《康熙王朝》围绕康熙的爱情故事。

《大秦帝国1》里高圆圆饰演的白雪,和商君的感情戏份已经很重要了,但它还是独立于主线的商君个人情感。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0)

《大秦帝国2》里宁静的芈八子与富大龙饰演的嬴驷情感极重。

但两人背后都有大量朝堂政治的内容,绝不是“玛丽苏剧”剧将朝堂政治给爱情化。

2、中国女性向宫斗剧,也是严肃的。

这个不是要分男性向和女性向的高低,而是男性和女性世界观天然不同。

再结合古代历史男性主攻政治朝堂,女性主攻后宫情感的特殊性。最终演变成出来的影视剧文化,也体现出了这种不同。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1)

国内顶级的女性向宫斗剧,至少从叙事到角色塑造还是偏严肃的。

虽然在政治朝堂和处理上,理解上要弱太多。

宫斗剧:《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类型定位是宅斗,类型定位和手法处理类似。

宫斗剧确实也涉及到大量历史人物,还有政治朝堂的戏份。

但电视剧中朝堂政治戏份的处理,一直都是后宫戏份的辅助,叙事的核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以2017年的《延禧攻略》为例。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2)

剧中聂远饰演的乾隆,经常在朝堂开会解决国家大事,但前面的决议都和后宫有关。

比如乾隆派高贵妃的父亲高斌前去政治水灾,朝堂决议后没有治水的戏份可没有任何展现,同时这个决定也影响了后宫的高贵妃。

后面的乾隆南巡叛乱,弘昼为何叛乱铺垫了很久。

但剧中处理手法仍是后宫为主,甚至有种因后宫女性波及前方朝堂政治的感觉。

3、中国女性向宫廷剧,逐渐不严肃

这个主要出现在2010年后,新时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某种文化思潮,最终投射在影视文化上。

2010年之前的女性向宫廷剧,在朝堂政治的追求上还是偏严肃的。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3)

比如1995年,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

比如2000年,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

2010年后的女性向宫廷剧,《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和《独孤皇后》等等。

这些电视剧虽然市场成绩不错,但它们都将刘晓庆版《武则天》“女性政治家”的上位,给改成“玛丽苏白莲花”的上位。

关键还就是这个“改”字。

它们将原本严肃的朝堂政治斗争,给简化改成了——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4)

前期女主角莫名其妙的美丽又善良,大量男性莫名其妙的喜欢女主,这些男性莫名其妙的给予女主想要的一切。

后期女主莫名其妙和男主爱恨纠葛,女配莫名其妙的就要陷害女主,女主莫名其妙的无奈被逼黑化,最后莫名其妙的获得了一切。

如果是宫廷剧就获得朝堂和天下,如果是仙侠剧就是六界和宇宙。

反正设定只是背景,又不重要。

这些古装剧所谓的朝堂政治,别提和顶级中国历史剧相比了;它们和严肃向的“宫斗剧”相比,都是非常幼稚的。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5)

这些玛丽苏宫廷剧,从来不受男性向历史剧粉的喜欢。

但因为它叙事角色的统一,再和近年的中国现实社会文化思潮结合,市场的成绩一直不错。

03

中国女性宫廷剧

它们开始在男性向历史居化

如果从中国宫廷剧类型变迁来看:《清平乐》《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大概都能归功到一个方面。

伯光仔细思考了下,创了一个词叫做:女性向宫廷剧的男性向历史剧化。

感觉这句话有点拗口。

说人话:新时代的女性向宫廷剧,尝试的向男性向历史剧结合。这个结合不但包括外在的制作水平越来越精良(细致讲究还原的服化道),而且原本女性视角的宫廷剧,开始改成男性向视角,或者男女双主角的结合。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6)

从市场上已有的大量作品来看。

除了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其它作品基本都是不尽如人意。

这个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孔笙团队的《琅琊榜》。

这背后则有两个重要原因。

1、中国网络小说的崛起

中国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已经是主要潮流。

男频网络小说与女频网络小说的叙事核心,其实区别一直是很大的。

相信很多观众应该发现了一个现象,国内改编成影视剧的宫廷小说。女频古装网络小说居多,男频宫廷小说反而寥寥无几。

男频宫廷网络小说: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7)

我们刨除难以改编,过审困难的《新宋》《临高启明》《窃明》等等。

其它如《官居一品》《枭臣》《步步生莲》《家园》等等。

男频历史类小说神作极多,介理男频网络小说改编的宫廷剧反而不多,只有《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比较成功。

其它像《回到明朝到王爷》《唐砖》都不太成功。

这两部男频历史剧明显还是小投资,小资源的网剧。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8)

反倒是女频网络小说改编宫廷剧,呈现出大投资,大明星和大资源的大剧现象。

这可能都是这部作品带来的成功。

2、《琅琊榜》的罪与罚

2015年《琅琊榜》的出现,不但“降维打击”当时混乱的国产古装剧市场。

也因为因为它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开始兴起了大量女频宫廷向网络小说,向着男性向历史剧结合的改编。

《琅琊榜》主线是梅长苏在朝堂上的复仇,一个一个拔除陷害林家的敌人。

中间的朝堂权谋线索不用多提,完全是为复仇主线服务的。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19)

《琅琊榜》也有涉及到江湖的武侠元素,但对于剧情角色就是辅助(开挂),并不是电视剧叙事的重点。

这是女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最成功的一部(原著偏向耽美)。

注:历史剧粉一直看不上《琅琊榜》,因为它的朝堂政治很幼稚(和历史剧比),但和那些女频宫廷剧相比,则全面碾压了。

一言以蔽之:《琅琊榜》是用拍严肃历史剧的手法来拍古装偶像剧,它在中间取得一个非常奇妙的平衡点。

《琅琊榜》的大获成功,不但引领国产剧制作水平的升级。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0)

这种将女频宫廷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或者男女双主角的历史偶像剧,开始广泛出现。

它们都是用拍历史剧的手法(越来越讲究的服化道),结果在类型定位、叙事核心和角色塑造上都出现了问题(转型阵痛?)

也就是说:

它们都没能够复制《琅琊榜》的成功。

04

《清平乐》和国产古装大剧的纠结

其它女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最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琅琊榜》和历史剧比较接近,主要是梅长苏复仇主线的“朝堂权谋”写得爽,并不是写得多么深刻。至少和历史剧相比,它是有些幼稚的。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1)

但是和后来女频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剧相比,竟已经出类拔萃了。

问题前面也已经说过了。

《天盛长歌》前面细节铺垫太长了,把大量普通观众赶跑了。

后面剧情变得越来越精彩,但也没有能把普通观众吸引回来。

《鹤唳华亭》则是剧情反转太多到审美疲劳,同时刻意的反转太多,从剧情逻辑到人物动机,漏洞问题实在太多了。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2)

现在回过头去看,《琅琊榜》剧情和角色的处理。

似乎正好规避《天盛长歌》的铺垫太长,《鹤唳华亭》反转太多的毛病。

《清平乐》从类型定位上讲,是宫廷结合朝堂政治。

单独从叙事和角色上讲。

前面已经举了历史剧的例子了,此处不再提。

哪怕是“玛丽苏”宫廷剧,人家将朝堂政治简化成爱恨情仇,但人家叙事是有重心的。

《清平乐》花了大量的篇幅讲宋仁宗朝堂的政治故事,但是对于角色和剧情完全没有展开。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3)

一会儿讲下宋仁宗在朝堂颁布某个政策,一会儿又跳到范仲淹的戏份,一会儿又跳到晏殊和范仲淹聊天的戏份。

中间夹杂几段历史典故,角色说出几句名人典故。

中间没有任何线索给链接起来,结果叙事全靠猜,人物动机全靠想象。

这个时候,立刻会有《清平乐》和某些演员粉丝,跑出来义正言辞的说:“它的背后蕴含某某历史含义,非常有深度”云云。

影视剧挖坑埋线的深度内涵,从来都是给出比较明显,或者相当隐晦线索。然后观众有兴趣就去挖掘,越挖掘越有趣变成衍生文化。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4)

绝不是莫名其妙的堆砌知识,再去观众去脑补。

这真的不叫什么品味高级。

这就是叙事没有重心,角色塑造没有讲好。

而到角色塑造,宋仁宗和曹皇后,再到张贵妃的戏份,简直一言难尽无法形容。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5)

如果说《清平乐》是部历史剧,它的朝堂太散又太乱,没有主要戏剧冲突的爆点。后宫情感戏份拉拉扯扯的,介于宫廷剧和古偶剧之间。

说到底:

它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尾声

《清平乐》和伪高级剧?

近年国产剧普遍的问题,不应该让它全背了

如果说《清平乐》确实是女频网络小说,团队想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的失败。

一如《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一样。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6)

但伯光前面举的例子是《九州海上牧云记》,它和女频小说可没有关系。

这个是近几年中国古装大剧,都广泛存在的一个毛病。

导演编剧团队野心很大,结果能力却严重不足。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就是舆论开始批评的重制作(服化道),却轻故事剧情的问题(剧本)。

伯光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分开来的理性看待。

一是重视服化绝不是什么负面问题,绝不应该专门批评。

毕竟和过去的阿宝色,磨皮抠图和五毛特效的时代相比,精致还原的服化道水平。

表面上观众看着至少赏心悦目,背后实则是中国影视工业的进步。

清平乐剧组有多少部剧(清平乐是伪高级剧)(27)

这肯定是正面意义啊。

难不成还有观众想回看抠图剧?

二是国产剧的剧本问题确实严重,导演团队应该开始重视。

这个问题延伸会有很多问题,比如集数太长剧情注水的问题。再到节奏缓慢,很多乱七八糟等其它问题。

但总结到最后,不都是制作越来越精良,剧本问题严重么。

既然观众不应该反对制作升级,那么肯定严格要求的就是重视剧本。

这个换到导演团队,也应该是一致的啊。

希望他们在严格保障制作水平的同时,现在更要重视剧本。

毕竟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越来越精良,甚至在未来会形成常态。而剧本的问题如果非常严重,观众已经开始不买账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