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概括作答模板(详细解读申论给定资料)

一、申论的「给定资料」是什么文体?

想要写好分论点,就必须深入理解「给定资料」并吃透材料,才能更好将其运用融入自己的大作文中。

除此之外,吃透材料对解析「非大作文题」也很有帮助。

不过,「理解给定资料,掌握核心观点」一直都是申论的难点,尤其是材料字数很多,快速找到核心并不容易。所以要思考一个问题:

申论的「给定资料」到底是什么文体?

答案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申论概括作答模板(详细解读申论给定资料)(1)

正确答案:申论「给定资料」是一种特有的文体,它只出现在申论考试中。

申论概括作答模板(详细解读申论给定资料)(2)

哈哈,是不是完全没想到?确实这是个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图片来源:《原神》逐月节剧情截图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早已习惯了「从已存在的文字材料中出题」。

中小学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基本不是出自名人名著就是出自新闻报道,就连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题目也大部分出是政府公文、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的原文,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就会觉得申论「给定资料」也是从已存在的文字材料中截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申论的「给定资料」问题定义如下:

「给定资料」糅杂了「政府文献」「纪实文学」「新闻报道」「(专题)评论」4种文体,并刻意通过「隐蔽主题」的方式加大了难度,是专门为申论考试准备的文体。

也就是说,考生感受到的申论给定资料「理解难度大」「内容太复杂」「核心内容不好找」等特点,都早就在出题者的计算之中。上述感受都是出题者早就设计好的。

二、四种文体与「给定资料」的详细关系

4种文体的具体情况如下:

1.「政府文献」——所有「给定资料」的指导文献和隐藏脉络

在看多了申论的「给定资料」之后,西瓜个人强烈感觉到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气息,即「政府公文」的气息。

各种「给定资料资料」看似天南海北、天马行空,但背后都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把控着,将其隐隐约约地连接在一起,而这只手可能就是「政府公文」,尤其是出自最高层的文献。

不难发现,申论的「给定资料」再千变万化,也离不开某些话题,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市规划、基层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人才培养、深化改革」等,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我国的长期国策,且在十九大之后有多次「重要讲话、重要会议」等内容。

因此,想要深入准确理解「给定资料」,学好「政府文献」极为重要。

2.「纪实文学」——提高可读性的同时提高了理解难度

在申论的「给定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角色,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政府单位工作人员、普通市民、村镇居民」出场很多,很多角色性格鲜明,很多情节鲜活生动,并辅以各种对话和交流,情感色彩鲜明。例如这段材料:

【2021国考省级卷「给定资料1」】节选:可是,汪杰找来找去,发现学生里面没有赵贵的大女儿。他去赵贵家做工作,赵贵就是不同意大女儿上学(对手很顽固,困难出现,读者期待写作者怎样解决困难)。一个深夜,汪杰跑去镇上找陈青松商量(彻夜长谈,文学作品的常见写作手法),最终他们决定换个方式——送法上门。第二天,汪杰带着司法所工作人员去了赵贵家,工作人员告诉赵贵,他们这样做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找到突破口,让赵贵无法接受自己违法的事实),并苦口婆心陈述其中利害。赵贵终于同意大女儿去上学。“做人的工作也许不像修房修路那样起眼,但最根本,也最长远,哪怕我们暂时看不到结果,也必须全力去做。”汪杰记得和陈青松探讨的那个深夜,离别时,陈青松说了这番话,并按着他的肩说:“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用富含哲理的话收尾,顺便还能出一道「申论大作文」题)

这段材料非常经典,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很好体现了申论「给定资料」的本质。

材料说的是「汪杰帮助辍学的赵贵大女儿重新上学」的故事,但它显然是存在艺术加工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段材料非常像「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

公考申论的「给定资料」可能取材自真实事件,但为了提高可读性和结构逻辑,一些对话、情节可能存在虚构成分,这点和「纪实文学」有些类似。

不难看出,「给定资料1」的情节很精彩。

首句设置悬念——赵贵就是不同意大女儿上学,然后就是深夜彻谈,最终想到了通过「送法上门」的方法劝服(或者说「震慑」)住了赵贵,达到了目的,最后陈青松镇长还来了两句哲理名言。

在这段中,「对手死活不同意工作遇到困难」「领导和下级为解决困难彻夜长谈」「针对对手弱点(怕被法律制裁)施妙计取得成效」和「事件结束吐露哲理」,都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桥段。

里面有些情节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合理,但在文中读起来很顺畅。

举例来说,在解决「赵贵大女儿辍学」这个问题上,可能有加班到深夜的工作,可能有领导和下级的长谈,也可能有司法所朋友的配合,但把这三件事糅合到一起,而且在一天一夜内全部发生,就有点「无巧不成书」了,但是读起来就会觉得情节紧凑,逻辑连贯,因此这部分的虚构能够提升阅读体验,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最后陈镇长和汪书记说的那句哲理名言……估计说的差不多就是「做事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但通过文学加工,变成了「暂时未见结果,也要全力去做;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从而显得文章文采斐然,别有一番情趣。

毕竟,用一句平淡的话来对这个事件收尾虽然现实,但并不有趣。

用「营养金字塔」的角度解释,这几句哲理名言就像是「油盐糖」,虽然不能吃太多,但也要在文章中加一点,不然文章就寡淡无味了。

3.「新闻报道」——字数最多,关系最不紧密

但从文字的数量比例来看,「给定资料」和「新闻报道」最接近。

比如2021年国考省级卷「给定资料1」讲述的小谷村脱贫故事,其实很多内容都是新闻的写作手法,例如下面两段内容:

很快,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小谷村的各项改造开始逐步推进。从县城到小谷村的苏民路正式动工,村内七条道路的拓宽硬化同步进行,五个易地住房安置集中点建设同时启动,安全饮水配套工程加快实施,电信宽带也进入村民家中。

汪杰开始奔波,提议筹办专为大龄失学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桐华班」。筹办还算顺利,「桐华班」由县教育局牵头,集中县里的优秀老师,加上一些知名高校的学生志愿者,自己编写教材,精心安排课程。学生们初来时,有的还哭哭啼啼的,汪杰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爱与鼓励。

这两段内容就是如假包换的「新闻报道」,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措施等一应俱全,不过这些内容在文中作用并不大。

为什么说「新闻报道」类内容在「给定资料」中比例不小,却并不重要?原因就在于两种文体有根本区别。

「新闻报道」面向全社会,需要考虑到文化水平不太高的读者的需求,因此内容一般力求「接地气」,力求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新闻的重点。

而申论的「给定资料」则有难度要求,不能让大多数考生轻易获得高分。

因此,那种包含大量「新闻报道」要素的段落往往并不重要(重要了申论就成送分题了),考生只需要从中总结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关键词即可将其概括。

4.(专题)评论——隐藏Boss,申论难度提升的关键

申论「给定资料」难理解的关键,就是那些「给定资料」的核心,其实往往不在卷面上。

其实,申论每一篇「给定资料」都可以视作一篇观点鲜明的「专题评论」,而在这篇评论写完后,出题者将里面的核心观点删掉,然后围绕着核心观点出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考生是否能准确解读出文章的核心。

还是以驻村书记汪杰为例。

从评论的角度说,本文就应该赞扬汪杰踏实肯干、政治站位高、既能做出决策又有执行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这些夸赞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在「给定资料」上,可以视为其被出题者「删」掉了.

因此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来推导本来由出题者夸赞汪杰的内容,而这,就是(专题)评论文体的核心要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