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的形态(喀斯特也能披绿生金)

来源:经济日报“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占全球陆地面积15%的喀斯特地貌,影响着18亿人口的生产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喀斯特的形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喀斯特的形态(喀斯特也能披绿生金)

喀斯特的形态

来源:经济日报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占全球陆地面积15%的喀斯特地貌,影响着18亿人口的生产生活。

中国喀斯特地貌面积达344万平方公里。贵州省约62%的土地为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10.9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些地区水分和养分都不足,生产力水平偏低。

“喀斯特地区一方面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又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态灾害。”在不久前举办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表示,破解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难题,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贵州省副省长李睿说,对过去的贵州而言,喀斯特堪称极度贫困的代名词,该省88%的农村人口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资源无序开发,一些地方一度陷入“生态破坏—经济贫困—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

多年来,贵州省探索出一系列喀斯特治理解决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攻克喀斯特地貌这一“生态癌症”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熊康宁自1996年开始参与喀斯特科技攻关项目,20多年来,其领衔的技术团队在贵州花江片区创建了“治石”与“治贫”相结合的喀斯特治理技术体系。该体系以蓄水、治土为核心,以特色经济林种植及高产技术为支撑,在花江大峡谷两岸种上了花椒、火龙果、皇竹草等适应石漠化环境生长的经济作物,给荒山披上了绿装。

如今,花江大峡谷变得满目苍翠,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下降至10%,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610元提高到2019年的9863元,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相互促进。

熊康宁教授探索出的这种石漠化治理模式被称为“花江模式”。据了解,截至目前,贵州省的科技工作者已经开创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毕节模式”“清镇模式”“果化模式”等,为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体系和示范样板。同时,贵州省还充分挖掘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出了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区。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是国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受到众多游客热捧,既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又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据了解,目前万峰林景区内有60多家农家乐餐馆和200多家民宿客栈,绿水青山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金山银山”。

“喀斯特地区地表生态脆弱,成土速度极慢,自净能力弱,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硬骨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丛强建议,构建发展喀斯特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培养建设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管理人才队伍,促进西南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