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赏读王安石的五绝梅花)

赏读王安石的五绝《梅花》

作者 宫书德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简明朴实,人人都能读懂。即使小学生也没有文字障碍。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不起眼,不引人注目,更得不到人的欣赏。这似乎隐含着作者处境的简陋、艰难。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梅花仍冒着寒冷,一花独放。表现出傲骨无媚,在任何艰难险峻之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操节。第三句,“遥知不是雪”。冰雪是品德高洁纯澄的象征。“雪输梅花一段香”,梅花不但洁白如雪,而且散发着幽香,所以远远的一看就知道不是雪。这一语双关的陪衬拟人,映照出梅花作者的品质高贵。第四,“为有暗香来”。只有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在大雪弥漫的日子里,仍然开放飘香,隐含着作者的才华横溢以及不屈不挠的个性,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忧其君、忧其民,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王安石这个名字,中国人几乎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但是,王安石个性怪异,特立独行,不改初心,知道的人并不多。他在实行变法的过程当中力排众议,横扫障碍,六亲不认,大胆革新。有时皇帝的话他也不听。

在宋朝,由于实行文治,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造就了许多旷世奇才,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便是其中典型人物。在学识上这三人互相倾慕,在友谊上过从甚密,在政治上却是对头。司马光因反对变法,组织朝野弹劾王安石,后来辞官回乡。苏轼拜访王安石宅邸,人不在,案头上摆放着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感到王安石是在瞎说,便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写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强烈反对变法,被王安石贬为黄州(湖北境内)团练使。当年重阳节苏轼请朋友赏菊,推开花园门顿时瞠目结舌,飘落的黄菊花瓣像金子一样铺满苑地,他深深悔悟着自己的浅薄!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由于朝野激烈反对,不得不罢黜王安石。没有变法政权又难以为继,只有招他回朝继续变法。五年后再次罢相。这首诗就是此时写的,表达了他初衷不改,坚定不移,坚持自己主张的高风亮节,演绎塑造出绝世之梅,寓意出绝世之人。(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回朝,彻底废止了变法。)

学习这首诗,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简洁内敛的描述。

仅仅二十个字,却把梅花的特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概括出来:不怕寒冷,像雪一样洁白,散发着沁人的幽香。尽管如此朴实浅白却深深潜藏着作者激荡奔突的思想感情。

(二)耐人寻味的喻典。

梅花在“墙角”“凌寒”“独自开”,远远的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有“暗香”不断飘来。这些比喻就像典故一般,镶嵌着被罢相的王安石的经历、遭遇、心态和矢志不移。

(三)平实见奇的手法。

虽是寥寥数笔,铺叙白描,揭示的确是一个宰相的内心世界,一个不同凡响之人的深邃品质,一个大智若愚朝廷要员的弥天之勇。后人评价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

(四)孤芳自赏的高洁。

王安石写梅花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冰清玉洁,不仅仅是表达他内心的感悟,不仅仅是一种向往自矜,而是一种身先士卒的行动,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他在同顽固势力殊死斗争当中显示出来的高洁,是同生命融合在一起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他都傲骨挺立,散发幽香,沁人心脾。读这首诗,不仅仅要学习他的伟大作品 ,学习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学习他对文字的精确掌控、运用自如。特别要学习他的高尚情操,他的高贵品质,他能够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始终,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一如既往,一以贯之。

(2023.1.17 于燕郊镇)

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赏读王安石的五绝梅花)(1)

作者简介:宫书德,男,1942年7月1日生,1961年7月入伍,曾任指导员、教导员、协理员等职,退休前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政委,大校军衔。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公文草拟,给首长当秘书多年。退休后,“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50多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新鲜早世界节目播出我的稿件近60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