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

引言: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者,同时他还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在杨德豫先生翻译的《华兹华斯诗歌精选集》中,主要将其诗作分为了童年、眷爱之情、幻想、想象、纪行以及民族等部分。除去关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诗外,华兹华斯的诗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关于童年的诗和关于自然的诗。华兹华斯以湖畔诗人的身份闻名于世,普通读者多对其讴歌自然的诗作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歌颂童心的诗作少有耳闻。今天笔者就华兹华斯儿童观的核心理论“儿童乃是成人之父”对童心问题展开讨论。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1)

华兹华斯

一、华兹华斯:儿童乃是成人之父

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

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

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这首诗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是华兹华斯本人诗歌理论的践行之作(抛弃华丽辞藻,用人们真正的语言)。华兹华斯以见到彩虹时的心情入手,继而说明这种状态应该保持一生,否则生不如死;为什么失去了见到彩虹时的激动心情会生不如死呢?因为“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或许有读者会认为这句诗逻辑不通大逆不道,因为成人是儿童的父亲这个事实是不容辩驳的。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2)

但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儿童是成为大人的基石。而人的存在实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那就是不停地杀死过去的自己,以换来一个新的自我。儿童的纯真之心,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杀死了。很多人回首往事时,往往会自嘲一句“终究还是变成了自己最不想变成的那种人”。过去的自己哪里去了?答案显而易见,被自己丢弃了。如果能从始至终保持一份童心,或许就不会丢失过去的自己。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3)

因为时间的流逝,人必然要告别童年。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童年时代,但我们能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所以在诗的结尾,华兹华斯写道: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这句诗与“儿童乃是成人之父”相对应,意为成人要向儿童尊重成人一样去尊重童心、尊重儿童。

二.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

儿童引导成人

像晨光引导白昼

这两行诗出自弥尔顿的《复乐园》,华兹华斯的“儿童乃是成人之父”这一观念正是出自于此。弥尔顿是华兹华斯极为崇拜的诗人,在《伦敦,1802 年》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曾将对弥尔顿的崇敬之情表露无遗: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4)

华兹华斯痛呼英国成了死水污地,需要弥尔顿带来良风、美德、自由和力量。华兹华斯何以认为弥尔顿身上具有这种救世力量呢?这得从弥尔顿的两部伟大史诗《失乐园》与《复乐园》说起。

《失乐园》讲述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撒旦引诱堕落而被逐出乐园的故事,揭示了基督教“原罪”观念。《复乐园》用耶稣战胜撒旦种种诱惑而恢复乐园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如果能完善自身品格得到拯救的观点。这两部史诗宗教色彩浓厚,核心话题为人类的堕落和救赎。救赎论是一个关于基督如何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问题,是基督教的教义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5)

基督救赎

《失乐园》和《复乐园》在内容和思想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讲述的都是人类该如何抵抗诱惑的问题。但二者在抵抗的方式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失乐园》倾向于用理性战胜欲望,而《复乐园》倾向于消除欲望。

回到弥尔顿所说的“儿童引导成人”这句诗,此处的“儿童”说的应当是人类的儿童时代,即未偷尝禁果前的夏娃与亚当。那时的他们思想是浑沌而蒙昧的,但也因此而纯洁。在《庄子》中,有诸多寓言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如浑沌之死、泰氏之治等。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6)

未开七窍前的浑沌,其实就是偷食禁果前的亚当和夏娃。而禁果之于亚当夏娃,就像儵与忽之于浑沌。浑沌之死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终结,就像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三、华兹华斯儿童观的现代启示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弥尔顿是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谈论救赎问题的,他的“儿童”指向的是对上帝纯洁的信仰之心。而华兹华斯的童年观中并非以神性为主导,他的“儿童”指的是个体生长过程中童年时代的人。华兹华斯注意的是原本纯善的人性,这跟卢梭相一致。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7)

卢梭

在《爱弥尔》中,卢梭曾这样写道:

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能得到自然的帮助。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类后天的堕落。从儿童到成人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必定侵害人与生俱来的纯真之心,人的成长必定伴随着堕落。而华兹华斯认为,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便是一种极大的堕落。因为失去了对自然的关注,人类便将注意力转向权力、财富身上,又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权力和财富身上,人对自然的感知力变得越来越弱。在《麻雀窝》中,华兹华斯曾这样写道:

世界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从弥尔顿到华兹华斯)(8)

华兹华斯认为妹妹多萝茜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比自己更加敏锐,他的观察更加细致,体会更加精微。华兹华斯在妹妹的引导下,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这即是“儿童乃是成人之父”与“儿童引导成人”的有力例证。因此很多的时候,成年人应该以儿童为榜样,学习儿童身上所具有的纯真天性。保持童心,或许会是使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一剂良药。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却没有意识到要学习儿童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确实应该进行一些引导。但是反过来看,许多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真的全是正确的吗?儿童身上值得成人学习的优点,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吗?成人身上有儿童所不具备的知识和阅历,但儿童身上也有成人已经丢失的纯洁与真诚。成人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也要记得向儿童学习。

参考文献

卢梭 《爱弥儿》

庄子 《庄子》

弥尔顿 《失乐园》、《复乐园》

袁霜霜 《反刍人生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童心”救赎 》

刘庆松 《论 <复乐园 >中的诱惑与反诱惑》

华兹华斯 《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华兹华斯诗歌精选集》

杨德豫(注释)《华兹华斯诗歌精选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