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馒头的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说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的文笔生涩难懂,内容剖根揭骨,放在现代,仍有学习的意义。时代变了,但人的本性却相差不大。中学语文中,我们学过《药》,时隔多年重读,读出了别样的感悟。

身体生病了,可以求医问药;心病了,又怎么救赎?先生弃医从文,意在唤醒众多病入膏肓的人。华小栓吃了血馒头,仍病逝了。坟墓与被处决的革命夏瑜夏者一路之隔。

夏瑜的血没能挽救小栓,也没有唤醒愚昧的看客。千千万万个夏瑜站起来了,所以我们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人血馒头的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说人血馒头)(1)

鲁迅先生

01 创作背景

《药》创作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故事主要描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小说在结构线索安排上,明暗双线丙型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华小栓肺痨,父母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人血馒头上,小栓吃过馒头病情并未缓解,次年去世了。夏瑜是革命战士,被捕后受尽折磨,被斩首示众,刽子手将他的血卖给了华家。第二年清明,夏四奶奶去给儿子上坟,发现坟墓上有新开的小花。预示着革命有新的希望。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02 故事梗概

华小栓病了,华老栓听了偏方,得知新鲜人血蘸着馒头吃可以治好儿子的病,于是凑了钱找刽子手预定人血。

刑场被看客们团团围住,大家像看耍猴一样,注视着行刑。他们不关心死去的人是谁,更不关心他为何死去。看戏何须了解这么多。犹记得文中形容看客的文字: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样围观的场景,我们见得还少吗?新闻报道里摔倒在地的老人,被人团团围住,却没有人上前扶起,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夏瑜被杀后,成为了华老栓茶馆里客人们的谈资。

康大叔对买卖人血馒头的沾沾自喜,花白胡子对人血馒头事件的习以为常,红眼睛阿义对犯人的敲诈勒索,夏三爷的“大义灭亲”,无一不透露出百姓们对革命和革命者的冷漠和无知。

第二年清明,花大妈去给儿子上坟,遇到了夏四奶奶。夏四也许并不知道儿子的真正死因,但却对他的死有些“羞愧”,因为儿子的坟在“死刑”犯人那一侧。

两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同样的悲伤。华大妈看到夏瑜的坟上有一圈与众不同的小花,“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因为小栓的坟上没有。夏四奶奶认为为是儿子显灵,才开出这些小花。期待着儿子能通过乌鸦给自己一点安慰,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华大妈见此情景,“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

上坟结束,两个母亲慢慢走了。走了不上二三十步,乌鸦竟“哑——”一声大叫,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象征夏瑜的乌鸦,终究飞向了天空。是不是也暗示着,夏瑜献身的革命事业,也会一飞冲天?

人血馒头的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说人血馒头)(2)

03 启示

夏瑜在狱中说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劝民众革命,被红眼睛阿义毒打。唤醒失败,一句“可怜,可怜”成了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言语。

茶馆里凑热闹的看客,显然不太明白夏瑜为什么“可怜”他们,“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都觉得夏瑜“疯了”。

华家和夏家的悲剧,也是可怜的。

华老栓把儿子的病寄托在偏方身上,虽然害怕,还是买了人血馒头给孩子吃,而不是找医生,病急乱投医,间接把孩子送上了黄泉。这不是一个人的愚昧,而是一群人,甚至绝大部分人的愚昧。

看客们对夏瑜,没有一丝的怜悯,更不会关心他献身的革命事业对未来有什么好处。华老栓用错了药,使儿子不治而死;夏瑜宣传革命,先被夏三爷告密,后被阿义毒打,最终被残酷杀害,他的救国救民之道也未能实现。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尚未开化,革命意味着要杀头。为了活命,众人都时刻跟革命者划清界限,就连夏母,也因为有这样一个为革命献身的儿子而羞于见人。革命得不到民众的共鸣和支持,这也是可惜的。

食人者的愚昧和觉醒者的努力,形成了对立,引人深思。

庸众病了,药方何在?无数革命者的鲜血,点燃了沉闷无知的旧社会。“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开辟新天地,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信奉人血馒头治病,害死了华小栓。而也正是这是无数个夏瑜造成的人血馒头,唤醒了庸众开辟新社会的决心。任何时代都不缺看客,缺的是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人血馒头的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说人血馒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