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1)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对于一年四季,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也就是说,人的饮食呢,要顺应四季生、长、收、藏的特点,在不同的时节,要吃不同的食物。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过“不时不食”,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吃反季节的食物,这已经成为我们现在健康饮食的一种潮流。

有两个苏州女子——徐李佳和任志莉,就把这一潮流发扬光大了。这两位临近不惑之年的吃货,“决定做一点小而美好的事,做点小而美好的吃食”。

于是,她们结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四季美好的食物,写进了这本书里。瞧,就是这本《四时五味入口: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

那么,东风解冻的春天,要吃什么呢?当然吃的是新鲜啦!

舀上一勺,覆盖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一瞬间就调动起了人的食欲,别提有多香了!

雨水过后,天气回暖,春雷阵阵,便是惊蛰时节了。惊蛰吃什么呢?香脆的春笋当仁不让。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吃春笋,曾经用笋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宴请群臣,叫作“笋宴”,象征新生的大唐帝国国运如春,人才辈出。

有句民谣叫作:三日不吃青,肚里冒金星。到了春分这一天,就要吃青菜,喝春汤。古代的这一天,皇帝会实行春政,就是春天的政令,比如禁止无故杀生,比如应该多奖赏而少惩罚;老百姓则要在这一天,为长辈们办上一桌春宴。政府还要供养那些孤寡老人,绝不遗弃。春政是由齐国丞相管仲发明的,就像春风一样温暖、和煦。

春分过后,我们就迈入了一个思念的时节——清明。清明这一天,春天来过,花都开好了。江南有吃“花宴”的传统。花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兴起于唐朝,而流行于宋朝。以花为食为酒,品味春天,是我们这个诗和酒文化特别浓厚的民族,对于时间、对于自然的体悟。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2)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被称为“树上的蔬菜”——香椿,就争先恐后地发芽了。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平、无毒,在春天最适合开胃、解毒。

香椿的吃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有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等,新鲜的气息在舌尖细水长流,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吧。

过了暖春,便是炎夏,万物都开始茁壮成长。这个季节,我们就得吃得丰盛。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苏州,人们会在立夏这一天摆上一桌“饯春宴”。作为千年鱼米之乡,苏州的“饯春宴”非常丰盛,有“九荤十三素”,共计二十二道菜,令人大快朵颐!

可见,苏州人为春饯行,是无比赤诚的。“春予以我万物生,我以所获回馈春”。当下人们的活法是一路抛弃,而苏州人却“拗”得很,不辜负春光,不辜负过往,用丰盛的食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3)

所谓“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过了立夏,庄稼的籽粒已经饱满,但尚未成熟,我们就来到了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民间有句谚语,叫“小满枇杷半坡黄”,小满这个时节是有“枇杷味”的。苏州太湖盛产“青种”和“白玉”两种枇杷,天下独绝。青种枇杷果肉细腻爽滑,果形很大;白玉枇杷呢,个头则很娇小,洁白如玉,甜嫩无比。拣一颗丢入嘴里,这滋味,简直无与伦比!

等到枇杷味的初夏落幕后,我们就迎来了芒种。“芒种”这两个字的谐音是“忙种”,就是说,很多谷物可以赶紧播种了。

芒种时节,梅子成熟了,江南进入梅雨季节,曹操和刘备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芒种时节。梅子富含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矿物质,在湿漉漉的梅雨季节,可以去除人体内的湿气。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转眼到了夏至,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这个习俗,据老一辈人说,是因为面条白而细长,用来形容夏至白天之长;也有人说,因为夏至这一天阳气最盛,吃面可以讨长寿彩头。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4)

其实啊,一碗夏至面,盛载不了昼夜短长、天地阴阳,但是很入口,满嘴都是夏天的丰盛和生机。

接下来就是小暑,这时候的夏天,终于真正躁起来了!在暑气腾腾的日子里,人的心智是很容易涣散的。这样的时节,最适合在一个长长的下午,瘫在躺椅上,吹着风扇,吃上几口用哈密瓜、酸奶做成的冰雪甜蜜雪糕球,满身的炎热渐渐消解,慢慢儿睡去。

到了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来临了。哎呀,大暑大暑,还真是热得蛮不讲理,热得人气急胸闷,好想吃点开胃、爽脆的东西啊。何以消暑呢?不如,我们来吃点儿藕吧。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神仙都是吃货,他们最钟情的食物莫过于桃子和藕。几片藕片入口,爽脆清凉,鲜美无比,暑气顿消,充满惬意和满足。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5)

荷香扑鼻的时候,夏天也到了终了之时,金色的秋天款款而来。这么浪漫的季节吃什么呢?这个季节,吃的就是思念。

立秋时节,正是贴秋膘的时候,我们不妨到荷田摘上几片新鲜的荷叶,去菜市场提上两斤鲜肉,做一道“荷叶粉蒸肉”。

先将荷叶洗净,裹上用糯米炒的香米和腌制好的五花肉,再用蒸笼蒸上40分钟,好了,大功告成。

揭开蒸笼,荷香和肉香飘动在空气里,满屋子都是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肥而不腻,又咸又甜。

立秋过后,就到了处暑,暑气渐渐消散,凉意指日可待。南方人在处暑时节,有吃鸭的习俗。中国人吃鸭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战国的时候,吴王阖闾专门修建了一座面积达几百公里的城池,专门养鸭子。

到了南北朝时期,陈文帝与北齐军队交战。交战前,陈文帝用大锅煮了一千只鸭子,犒赏将士。结果士气大振,一举将北齐军队击溃——这大概是最有炊烟气息的战争了。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6)

我们的清代大才子袁枚,也是个喜欢吃鸭的大吃货,他专门写了一本叫《随园食单》的食谱,列举的鸭子的做法,就多达十几种。

鸭肉性凉味甘,有滋补、养胃、去痨热、消水肿的功效。所以说,处暑时节吃鸭子,是最好不过的了。

《诗经》里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时节,人体也就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我们可以来一锅桃胶银耳冰糖炖雪梨,以顺应秋天养生的需要。

桃胶银耳冰糖炖雪梨,是一道流行千年的秋季养生美食,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老少皆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雪梨清心润肺,生津消痰。银耳,则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滋阴润肺。而桃胶呢,是桃树皮中分泌出的树脂,可以清血降脂。看,多浪漫的一道食物,沉淀千年的清香,温暖了肺腑,也清润了肝肠。

万籁俱寂,满城桂花飘香之时,便是秋分到来之日,俯首都是烂漫的桂花,连呼吸都是甜的。这个时节,我们不妨做一道桂花椰蓉千层糕来应应景。桂花香入口,于是思念顿起,温馨和甜蜜涌上心头。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7)

到了农历九月,寒意开始滋生,便是寒露时节了,爱螃蟹的吃货们开始大展身手。中国历史上最会吃螃蟹的人,大概是张岱和李渔这两位明清大才子了。

他们酷爱螃蟹到什么程度呢?张岱每年九、十月的时候,一定会举办“蟹会”,赴会的朋友,每人三公三母六只螃蟹。这六只螃蟹是吃一只,蒸一只,里面还要加上腊鸭、奶酪、冰酒等等美味。饭呢,是刚出产的新米,水果呢,则是刚摘的鲜嫩的橘子。张岱和朋友们,就在热气腾腾中狂吃螃蟹,直到深夜。

论吃螃蟹,李渔比起张岱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到螃蟹停产后,李渔就开始存钱,等到螃蟹上市,赶紧拿出存的钱,全部用来买螃蟹。据说李渔在家专门准备了四十九口大缸,里面装满螃蟹,用鸡蛋饲养。

到了螃蟹停产后,他会用上好的绍兴花酒腌制螃蟹,称之为“醉蟹”,这样,在没有螃蟹出产的季节里,就可以用来解馋了。真是嗜蟹如命啊!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8)

寒露过后,霜降来临,秋天步入尾声,天气更凉了。这时候,我们不妨烘焙一道叫糖霜闪电泡芙的甜品,让这凉意化为甜蜜。

泡芙是一种来源于意大利的西式甜点,因为甜蜜美味,被看作友好、和平的象征。中国人吃泡芙的历史,起源于八十年前的上海滩。两个犹太人在上海开了一家叫“老大昌”的面包房,他们售卖的泡芙,被上海人叫作“哈斗”。

老大昌面包房的哈斗,是旧上海体面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甜点。张爱玲和闺蜜炎樱,都是老大昌面包房哈斗的忠实粉丝。

历经春天的新鲜,夏天的丰盛,秋天的思念,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

冬天的节气有什么特点呢?三个字——仪式感。冬天吃的就是仪式感。

在古代,皇帝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迎冬之礼,赏赐群臣冬天的衣物,并抚恤孤寡老人;而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则会在立冬这一天举家休息,将秋天收获的蔬果,做成美食,犒赏自己和家人,于是就有了那一句俏皮的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

苏州人在立冬时节,有吃羊肉的习俗。羊肉温热补阳,是冬天滋补的首选食材,做上一道暖冬羊羔,吃上几口,暖暖的,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9)

立冬过后,小雪来临,这是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天养生的开始。中国文化真是深邃,生不是由天地决定的,而是需要“养”的。我们可以用芦笋、番茄、大蒜、黑胡椒等做上一道拼盘;也可以做一道雪球核桃布朗尼蛋糕,新鲜的面粉鸡蛋,裹上营养的核桃,简直不能更美味!

到了大雪节气,北国已经是大雪纷飞,江南也已寒风刺骨。古人在大雪有封河的传统,就是这一年停止出远门。那么,有一道食物,最适合在家边吃边发呆了,它就是雪顶栗仁蒙布朗。说白了,其实就是栗子蛋糕。

蒙布朗有个特别的外形,就是“白雪盖顶”。我们常说,在大雪的日子,要和爱人一起在雪中散步,因为走着、走着……就携手到白头了。你瞧,这雪白的头发,不就像是蒙布朗的白雪盖顶嘛!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高晓松以前写过一首叫《冬至》的歌,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你要等雪花把头发淋湿,你要做一件晴朗的事。”

那么,老百姓们做的晴朗的事,就是喝冬酿酒,吃冬至汤圆。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10)

冬酿酒是由米酒和桂花一起酿制而成的,色泽金黄,口味甘甜。它其实也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苏醒,到了补阳的时候了。

而冬至汤圆呢,因为寓意着团团圆圆,所以这时,苏州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它。有句民谣说得好——“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小寒来临,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即将步入尾声,寒气也到达了高潮。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食用五谷等温热食物滋养身体,抵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那么,让我们在五谷热腾腾的香气里,感激土地带给我们的恩惠吧。

转眼间,大寒悄悄地来了,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处都是冰天雪地。但有趣的是,古代的人们,却认为大寒时节可以孵小鸡了;而老鹰等飞禽,也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在天空盘旋,寻找猎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来抵御严寒。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11)

是的,其实呢,生机就蕴藏在最严寒的时候。在大寒,我们不妨做一道白雪穹顶巧克力熔浆蛋糕——哪怕冰冻三尺,白雪纷飞,请你依然保持一颗滚烫的心。

好了,终于到了立春,农历新年翩然而至。忙碌了整整一年的人们,会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忙活着准备年夜饭。

苏州人做年夜饭,不只有几碗寻常的大鱼大肉,而是会做几道家常菜,非常讲究。光看菜名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有四大冷菜,分别是桂花糯米藕、卤牛腱、苏式熏鱼、素什锦菜;然后是热菜和点心,比如百叶结红烧肉、橙香虾仁、大红大紫酸奶布丁、苦瓜酿肉、辣子鸡翅、太极八宝饭,等等。

听着就流口水了吧?“味至浓时是家常”,一家老老少少团聚,吃着年夜饭,倾诉思念,共度新年,翘首期盼着春天的降临。

二十四节气吃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吃什么)(12)

也许,“食物的意义,是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品味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长,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这也是《四时五味入口: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两位作者共同的心声。

四时轮回,五味入口,时光不曾重来,让我们珍惜当下,用食物来和大自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吧。

获取听书资源,请下载“仁仁阅”APP。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