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

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1)

黄念怡与女儿黄冬薇在切磋。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2)

黄冬薇(左)在“周末非遗课堂”上教授咏春拳。

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3)

“米机王”黄沪芳(左)在教授弟子。

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4)

上世纪70年代黄沪芳(左二)与妻儿及亲友合影,前排左一为长子黄念怡。

咏春拳经过南雄的历史 咏春拳黄氏家族的故事(5)

年轻时的黄念怡在指导妻子梁倩影练习木人桩。

原标题:大隐于市,武德传家

本期导读

今年,自电影《叶问3》上映以来,全国各地再现“咏春热潮”。随着咏春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融刚猛与灵巧于一炉,集修身与防身于一体,极具岭南特色和传奇色彩的武术项目,正逐渐走进学校、企业和千家万户,风靡大江南北乃至海外。

与其他中国武术门类一样,咏春拳的一招一式背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哲思、“身心兼修”传统武德以及自强不息的精武精神。在现实世界里,一个南派武学世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家规、家训?

为此,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栖身于广州天河闹市之中的“米机王”咏春拳黄氏家族,与他们分享了一门三代自创立门派以来的逸闻趣事和家族信念。

1.父辈轶事

看似文弱书生,实则臂力惊人

“米机王咏春馆”地处广州体育西横街一个僻静的小区地下一层,与繁华喧闹的天河商圈腹地仅一街之隔。走进这间武馆,迎面是一间10余平方米、陈设朴素的待客茶座,在醒目的“咏春”Logo之上,高悬着漫画大师廖冰兄题写的“米机王咏春”横幅。

茶室一侧是一间简陋的书房,铺天盖地堆满了奖杯、锦旗、书籍、笔墨、药酒等物,梁柱上贴满了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线香味。另一侧幽暗的长廊便是学员练功之处,一字排开的木人桩因为日积月累的演练显得痕迹斑斑,桩手被拍打得光滑油亮,仿佛让人听到一片夹杂在掌起肘落、拳风霍霍之中的噼啪脆响。

亦文亦武、朴实随和,这也正是武馆馆长黄念怡对父亲、“米机王”咏春拳一脉创始人黄沪芳(1929-1998)的评价。“我父亲是新中国建国后中山大学的第一届商科毕业生,是当时极少的、有文化的咏春练习者。” 据黄念怡介绍,黄沪芳祖籍广东三水,自幼随其父黄伯栋习遍南派十三家拳术,兼练摔跤、举重和西洋拳击,和举重名将陈镜开是师兄弟,后拜在佛山咏春名师黄祯门下,七年艺成。

年轻时,黄沪芳被分配到广州河南粮食加工厂当会计,粮食加工厂当年最有价值的设备便是碾米机(俗称“米机”),又因粤语中“黄”、“王”谐音,便得了一个“米机王”的诨号。

在黄念怡的回忆里,父亲时常穿着一身学生装扮,看似一介斯文书生,身形瘦削,但其实一身“肌肉鼓鼓”,力大无穷,走到米堆前随手一抓,便可将200多斤米拎起来扛在肩头上,健步如飞。还有一次,他曾在搬米的途中偶遇一场篮球比赛,看得兴致高昂,浑然不觉肩上还压着重重一袋大米,直到比赛结束才反应过来。

黄沪芳在原佛山咏春拳的基础上,糅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自成一派,经常与各路好手切磋武艺,在300多场实战中,“米机王”的名头愈发响亮。然而,黄念怡对父亲记得最深的却不是他的身手如何“犀利”,而是性格幽默、开朗,没见过他发火,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整蛊”人(粤语“恶作剧”之意)。黄沪芳平时除了练功,爱喝点酒,经常在酒桌上和人说笑话,有时还会模仿村民抓鸟、犁地、攀谈等神情举止,学得惟妙惟肖,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通过父亲的关系,黄念怡也了解了许多咏春前辈大师的事迹。这些南派武林高手平时大隐于市,从事寻常百业,例如佛山咏春宗师梁赞的入室弟子、叶问的师傅陈华顺,因在当铺工作,江湖人称“找钱华”;另一名弟子卢桂,绰号“猪肉桂”,因其以卖猪肉维生。他们大都平易近人,作风低调,不会轻易展露锋芒,被人问到会不会功夫时,经常是一笑了之,最多答一句:“识少少啦!”(意思是会一点点)一旦出手却是暗藏风雷,一鸣惊人。

据黄念怡透露,父亲为人踏实、质朴,正如他的艺名“米机王”一样,接地气、不花哨。黄沪芳对待本职工作认真、敬业,此外还经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有关粮食借贷、担保等金融知识。“他很会打比方,一说对方就能听懂,完全没有架子,所以非常受人尊敬。”黄念怡说。

2.习武心得

“高手过招,都是留有余地的”

黄沪芳与妻子杨美环育有三个子女,黄念怡排行老大,从小深受父亲熏陶。对他来说,子承父业是水到渠成的事。关于年幼时学拳的经历,虽然少不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辛苦,但他更喜欢用“好玩”这个词来形容。

“我觉得咏春拳很有意思。因为据传它是女人创立的,又被叫做‘女人拳’,它的特点就是简单、实在、省力、精准,灵活多变,富于技巧。咏春拳特别讲究发力的角度和方法,好像一张小卡片,看上去没什么威力,但如果懂得运用,你把它折成一个尖角,就会刺痛人。”黄念怡比划着说,“咏春拳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调整好身体姿势和角度,配合步法,用得好就会让你的出招产生最大的威力,就有可能以弱胜强,出奇制胜。”

对于黄念怡和两个弟弟妹妹来说,黄沪芳既是父亲又是师父,他对子女要求严格,靠的是言传身教,而不是打骂责罚。黄念怡说:“父亲经常对我们讲,练武术要有耐心和恒心,慢慢来,不可以操之过急,更不能争强好胜。他让我们把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要练到位,比方说扎马,一站就是一个钟,还有必要的体能训练,打好基础,才谈得上功力。”

黄沪芳在传授武艺时讲求规范,在生活中也很看重“规矩”,例如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诚实守信。“我们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看到有谁拿筷子的方式不对,他都会当场提出来,要你改掉。”提到父亲这些告诫,黄念怡至今仍很感慨。

和所有的武术门类一样,咏春拳非常重视武德。“武能会友方显有,德可容人始见仁”。父亲在世时经常念叨的这一句话,一直让黄念怡铭记在心,“真正的无敌,就是一个‘仁’字,做人要心怀仁慈之心。”

黄念怡承认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四处与人较量,如今年过半百,过去的狷狂已烟消云散,心中多了一份淡泊自知。“你看高手过招,都是留有余地的,什么叫点到即止?意思就是懂得控制,收放自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是杀气腾腾的,就证明这个人的修炼还远远不够。”

黄念怡曾经做过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仓管员、报关员、行政人员等工作,1998年父亲黄沪芳辞世之后,他开设了如今这家“米机王咏春馆”,立志将父亲所创的咏春拳流派发扬光大。开馆授徒之余,他和父亲一样,喜欢小酌几杯,也爱挥毫泼墨,怡情养性。他在郊外还有一处鱼塘和农场,平日里会抽空亲自打理,重温传统的农耕之乐。

“习武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促进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和精神的提升。”在黄念怡看来,咏春拳的本质是一种“概念武术”,而非“招式武术”。“咏春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心静如水,简单、自然、随意,‘无过无不及’。你先学会招式,然后吃透原理,通过反复揣摩、勤加演练,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抛弃它,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这一番解释不禁让人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练习“太极剑”时的叮嘱——“忘掉剑招,只记剑意”。

3.家庭生活

“一家人一起吃饭很重要”

在电影《叶问2》里,有这样一幕令许多观众回味不已:洪拳掌门洪震南执意与叶问比武,恰逢洪氏妻儿赶来唤其用餐。这时,叶问对他说了一句话:“你觉得分胜负重要,还是跟家里人吃饭重要?”这一幕让银幕上叶问的宗师形象平添了几分烟火气和人情味。

“回家吃饭”,这也是《叶问》系列电影里,除爱国情怀之外,黄念怡最有共鸣的一点。

事实上,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黄念怡也多少受到了父母的感染。黄沪芳和妻子杨美环的关系,与电影中的叶问和原配张永成颇有几分类似:男主外、女主内,双方各司其责,相敬如宾,一辈子和和气气,几乎没有吵过嘴、红过脸。

“其实,我的母亲也会功夫的,她会‘铁砂掌’,好厉害的!”黄念怡双臂向前一伸,呵呵一笑。说到这里,坐在一边的女儿黄冬薇笑着和南方日报记者解释:“我奶奶是厨师,她会揉面啦!”

黄冬薇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她的印象中,奶奶非常慈祥,性格柔顺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平时操持家务,更做得一手好菜。

黄念怡的妻子梁倩影曾经做过饭店服务员,后转为酒店经理,和婆婆算是餐饮业同行。有趣的是,她和黄念怡一样自幼痴迷武学,还曾一度远赴峨眉山拜师学艺,最擅长的兵器是一对峨眉刺。

“我十六七岁时就结识她了,那时还恭恭敬敬地管她叫‘师姐’呢!”回顾相识以来的经历,黄念怡说两人算不上一见钟情,只不过每天一起练拳、交流,朝夕相对,时间一长就变得很熟络,两个人就走得近了。“什么时候谈的恋爱?想不起来了哎!大概二十二三岁吧,觉得差不多该结婚了,一看周围,就她最合适。于是,我就对她说:‘你是单身,我也是,反正也没有别人追求你,要不我娶你吧?’她就答应了。”

“米机王咏春馆”成立之后,梁倩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专职打理武馆。除了在武馆里教拳外,还帮忙打理馆里的事务,里里外外都是丈夫的得力助手。

黄家是名副其实的“功夫之家”,黄念怡的妹妹黄倩怡、弟弟黄敏怡都是咏春拳好手。黄倩怡移居比利时后,还在当地开设了咏春拳馆,招收了一帮洋徒弟,把咏春文化传播到欧洲去。黄敏怡一直定居广州,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嗜好养龟、侍弄花草,过得逍遥自在,闲时以拳自娱,颇有几分“江湖散人”的旷达气质。

虽然兄妹三人分居两地,性格喜好各有不同,但黄家至今仍秉承一条“规矩”: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一家人也务必要定期聚首,同桌吃饭,拍一张全家福。

黄倩怡育有两个女儿,黄敏怡则有两个儿子,算上黄念怡的独女黄冬薇,黄家第三代的这5个孩子全都有功夫傍身。在餐桌上,黄家的长辈还像过去黄沪芳在世时一样,谆谆教诲下一代:为人要谦虚本分,晓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知书识礼,懂得人情世故;行事不可莽撞逞强,要有让人三分的雅量……

千拳归一路,万变不离宗。黄念怡总结说,“米机王”咏春拳传的“灯”,在武学,更在做人,这是父亲黄沪芳的愿望。

4.后辈传承

女儿20岁即成为咏春拳教练

黄念怡和梁倩影的独女黄冬薇,国家武术六段,曾获得2006年及2008年两届国际咏春拳黏手擂台赛女子组56公斤级冠军,2009年“獬豸杯”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标指、六点半棍和对练第一名。从四五岁时她便受到环境影响开始接触咏春拳,10岁时正式入门,继承父辈的衣钵,20岁时便正式成为一名咏春拳带班教练,成了“米机王咏春馆”里人人佩服的“师姐”。

从黄冬薇记事起,吃住练功都与武馆其他学生在一起,并没有因为是师父的女儿而得到任何优待。她自认并不属于天资过人的类型,只是对咏春拳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很有兴趣。“那个时候,我被选作带队,站在队伍前面。我觉得,我应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所以练得也比较勤。”凡事尽力而为,做到最好,这也是她一贯做事的原则。

上了高中之后,课业逐渐变得繁重,每天回家后还要练习两小时的咏春拳,这一度让她深感疲倦和困扰。但她一直谨记武行中的古训:“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说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在身边人看来,黄冬薇算是个地道的“武痴”,一旦沉浸在自己的武术世界里,满脑子都是变幻的招数,欲罢不能。甚至和朋友逛街时,也会忽然“入戏”,深陷其中,一个人越走越快,不知所踪。不过,当被问到从小到大有没有遇到小偷之类想要见义勇为的情形时,她却腼腆一笑:“那都是你们想象出来的啦,现在学习武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身健体,磨练意志,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逞强邀功。而且其实我还真的没有遇到过,如果遇到,我也肯定会先看情形,掂量自己的能力能帮就帮,当然也会选择报警。毕竟现在是法治社会嘛,一切都要讲法律的。”

作为一名成长于武术世家的“85后”,黄冬薇爱好广泛,多才多艺,身上流露出既“复古”又“时髦”的混合特质: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喜欢听音乐,爱看书和看电影,还会吹口琴、打爵士鼓, 中学时曾和同学一起“夹Band”(玩乐队);另一方面,她还有一个很酷的爱好——舞狮,同时司职狮队的鼓手。

高考时,黄冬薇已经下定决心,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父辈开创的咏春事业。为此,她选择了广州大学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目的清晰明了:“武术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推广咏春拳涉及到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攻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会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谈到咏春拳给予自己的馈赠,黄冬薇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自信,提升了精神面貌。在荣誉面前,她和父亲黄念怡都保持着一份共同的清醒:“对于个人来说,学无止境,不能骄傲自满;对于咏春拳来说,还有很多要做的事,例如完善教学方法,还有加强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深化共识,团结一致。保持进取,永不懈怠,才可以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负责,做一个尽职尽心的咏春传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