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杀害吕伯奢全家并逃到陈留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曹嵩、卫弘和曹仁等。原文如下: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1)

(曹操)连夜到陈留,寻见父亲,备说前事;欲散家资,招募义兵。父言:“资少恐不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操置酒张筵,拜请卫弘到家,告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2)

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个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操皆留为帐前吏。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不数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操大喜,于村中调练军马。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迫逃出京城洛阳。在途径中牟县时,曹操被县令陈宫抓获。陈宫仰慕曹操的大义之举,与曹操一起赶往谯县。曹操字途中杀死吕伯奢一家,令陈宫愤而离去。曹操来到陈留后,在父亲曹嵩、孝廉卫弘及一些家族成员的帮助下,聚集了数千壮士,并在随后不久参与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战。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不计其数”,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中的“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5)

对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中的这一段故事情节可谓有真有假。首先,曹操在中牟县遇到陈宫这一情节就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董卓控制朝政后,曹操便逃出了京城洛阳,遭到董卓的痛击。在途径中牟县时,“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从这个记载来看,这位抓获曹操的人并非小说所言的县令陈宫,而是一位不知名的亭长。至于放过曹操的人,也只是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官吏。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6)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孝廉卫弘,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历史上的确有一位资助过曹操的孝廉,不过他名叫卫兹而不是卫弘。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载:“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关于卫兹的生平,在《三国志·卫臻传》及注引中有详细的记载。卫兹陈留襄邑人氏,年少成名,以“不为激诡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虑渊深,规略宏远”为人称道。三公府多次征召,但都被卫兹拒绝。

三国时候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不计其数)(7)

董卓作乱后,曹操来到陈留,很快与卫兹成了好友。卫兹曾经这样称赞曹操:“平天下者,必此人也。”曹操在陈留招兵买马,卫兹资助了五千兵勇,这也成为曹操起兵最为重要的力量。不过,在随后进行的荥阳之战中,曹操遭董卓部将徐荣重创,这支队伍几乎被全歼。更为悲惨的是,卫兹也在这场战斗中阵亡。曹操为此悲伤不已。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只要曹操经过陈留郡,都要专门派人前往卫兹的宗祠祭奠。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