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是 陕北秧歌的转角子

陕北秧歌的“转角子”是魅力无穷的群众舞蹈。“转角子”拓展了队列表演的形式之美,深度反映了娱神自娱的精神底蕴。

秧歌队伞头返绕身后的演员,称为“安角子”;全队演员仿此“隔一过一”,叫做“转角子”。“安角子”安而有定,“转角子”转而不停,安而转,如山峙水流,激石滚雪。

秧歌场上“转角子”,花伞游动,绸扇翻飞,左旋右转,川流不息。演员扭如柳,摆如风,美之在内,畅于四肢。在响遏行云的鼓乐声中,“转角子”转出了力与美的结合,转出了陕北秧歌的灵性。

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是 陕北秧歌的转角子(1)

乐在其中的“转角子”,伞头与收尾演员将在同一个“角子”上会合,首尾相连,周而复始,循环无端。这种周期性反复的闭合系统,古称“圜道”。

圜道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观念形态。《易· 说卦传》的乾卦取象:“乾,为天、为圜。”《吕氏春秋·圜道》:“圜,天道也。”《说文》释“圜”为“浑圆”:“天体也。”

“转角子”转出了一片天!

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是 陕北秧歌的转角子(2)

“转角子”是名副其实的造型艺术。“圜道”包容天地万物,“角子”组合都是有意象的图案。据有关资料收集,秧歌场图约有400多种。榆林市《陕北民歌博物馆》还把场图精制成引人入胜的展品。

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是 陕北秧歌的转角子(3)

秧歌的“转角子”如百花盛开,量大面广,称名不一,有的一看而知,有的意蕴深奥。顺承“三才两之”的传统文脉,场子自然归属三类。一是天道:在天成象,寒来暑往,日月星辰,一之阴阳。二是地道:在地成形,厚德载物,内直外方,分刚分柔。三是人道,民为邦本,进德修业,履信思顺,道义入门。

“天人合一”,活化了陕北秧歌的灵魂。形神兼备的“转角子”,既是欢乐的海洋,又是文明的源头,场面美不胜收,底蕴深不可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