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

也许你还记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还记得闻一多的《死水》,但是你不一定记得诗歌的“三美”,“三美”像是过时了一样,很少为人提及。我们今天从“三美”来源及现状,来看看当下诗歌中的一些问题。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1)

剑桥

“三美”的提出

记得在校时,语文课本上经常提到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却没有介绍“三美”是怎么来的。随着对诗歌的爱好,我自己就去找寻相关文献学习,才知道“三美”是由闻一多提出来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写新诗的诗人大概分为两拨,一拨专门写白话自由诗,一拨主要写“三美”的诗歌。写白话自由诗的口号最为响亮,这其中以胡适为代表;而“三美”诗歌的创作就是针对自由诗来说的,他们反对无节制的自由。

在白话自由诗爆发的时间点上,闻一多等意识到自由诗的混乱:虽然破除了传统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规范,但是没有新诗的体裁形式。于是,几乎是“白话自由诗”开始的时候,“白话格律诗”也开始了,闻一多力主破旧立新,把旧的打破,就要建立新的。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2)

1926年,《晨报》副刊《诗镌》专栏创刊,并由闻一多担任栏目主编,《诗镌》一开始就在倡导建立诗歌的规范,并由此培养了很多新月诗派的诗人,代表性的有初期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林徽因等。

1928年又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0年又创办《诗刊》,后期主要代表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在《诗镌》第七期的时候,闻一多执笔撰写了一篇题为《诗的格律》一文,引起巨大反响,“三美”就来自该文。原文如下:

“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第7号。

音乐美说的是听觉上的,绘画美指的是语言上的,建筑美则是视觉上的,在闻一多看来,音乐美和绘画美都来源于古典诗词,而建筑美确实新诗独有。他举例说明古诗词的建筑形式固定呆板,而新诗的建筑形式变化无穷、多种多样。

这篇文章成了新月诗派的纲领性理论,影响着新诗格律的建设发展。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3)


今天的“三美”是什么现状,需不需要传承?

一直以来,“三美”在新诗格律的建设上都起着引领作用,《诗镌》《新月》《诗刊》等,都成为新月诗派的主要活跃阵地。

然而这三本刊物,也只有《诗刊》保留至今,21世纪初的《诗刊》却只发表白话自由诗了,在《诗刊》上几乎找不到一首符合“三美”标准的新诗,新月诗派的风格似乎成了历史。

但事实上,“三美”的发展转入了另一个轨迹。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4)

  • 1946年7月,闻一多被国民党暗害之后,新月诗派的理论建设一度停滞,新月诗风也如同传统诗词一般,降低了热度
  •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何其芳发表《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对新诗格律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案,使得闻一多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新月诗风在60年代上下掀起第二次高潮
  • 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重庆诗人万龙生提出了“三分法”,基本确立新诗格律的形式问题。“三分法”把新诗格律确立为三种形式:
  1. 整齐式。可以理解为类似绝句、律诗一样的新诗,取每行字数相同的意思,但不限定只有五个字或者七个字。
  2. 参差式。可以理解为像宋词一样,虽然参差不齐,但是上下阕对应的句子,长短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参差式至少两节,多不限制。
  3. 复合式:以上两种组合在一起。

“三分法”解决了“建筑美”的建设问题,使得“三美”趋于完善。到此,新诗的格律建设基本完成,从闻一多算起,总时长约达100年之久,新月诗风诗体也基本确立为“格律体新诗”。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5)

在漫长的建设之路上,新诗的格律队伍越来越孤单,根本原因在于建设时长太久,人们渐渐远离了“三美”这块诗意的土壤。目前,格律体新诗创作者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等地,在贵州、广东、台湾、香港、上海、湖北等地偶有参与者。

杂志方面,有《东方诗风》《现代格律诗坛》《格律体新诗》等面世,其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杂志,如《中华诗词》等诗词类别刊物,也只是在开辟新诗板块的时候,多少有些偏重而已。

今天,写新诗的人不计其数,因为理论的建设步伐缓慢,大部分都不知道,甚至于习惯性地认为,新诗旧诗不押韵的、无节奏的。

但是,我们从中国诗歌数千年的发展来看,韵律与节奏问题已经是中国诗歌的审美规范;从传统诗词的复兴可以看到,韵律与节奏的魅力依然强大。韵律与节奏,伴随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为我们这个民族打上了烙印: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佛家精神等,在诗歌中都充满了韵律与节奏。

但是自由诗已经有其规模,虽然不讲究韵律与节奏,却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诗是值得借鉴的,在传承“三美”的情况下,格律体新诗还需要关注另一个问题。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6)


闻一多“诗的格律”尚未建设完成,人们不喜欢形式上的东西

闻一多先生的《诗的格律》一文,存在一个谬论,他说“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句话前半段实际上是不符合实际的。纵观律诗的形成过程,格律与内容是有关系的,要不然人们绝不会从《诗经》开始,就开始讲究韵律和节奏。

“三美”实际上也不是闻一多发明的,客观分析一下,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传统诗词中早就有了。他之所以强调“三美”,实际是想在新诗中推行这种传统诗歌美学观念,没想到100年后的今天才建设完成。

但是他的后半句话,显然也是最应该建设的部分——内容的精神,并没有完成建设。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徐志摩的诗歌,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新月诗风,就是精神问题尚未解决。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7)

新诗格律建设至今,虽然也常有佳作问世,但总体而言,呈现一个状态:抒情过于浅,叙事过于枯燥。人们是不会一直喜欢形式上的东西的,形式过于内容,相反会起到反作用。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有母校情怀,但是这种情感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大篇幅的描绘,并没有写出超出这种情怀的东西来,单纯是唯美的写了。
  • 就像汪国真的诗歌虽充满哲理,却多半停留在鸡汤文的层次,时代在变化,我们今天对鸡汤文越来越反感,对鸡汤诗歌自然也是不待见的。

他二人作品的共同点是,在心灵上能够激起一些波澜,但是在精神层次上,力量显得薄弱许多。

然而这个课题不是一个诗体能够消化的,只能靠诗人本身。我们今天要想写出好的诗歌,谈深广度、谈张力、谈技巧都只是表面,需得有大思想、大情结、大学问,方能把握大方向,写出大诗歌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同学们一直学习的诗歌(8)

就这一点而言,格律体新诗的建设仍需要更多人亲身实践,形式上的东西,就好比一个喜欢打扮的人,解决了初次见面的印象问题。但是时间久了,一个人的本质如果不好,她就是打扮得再好看,我们都不会喜欢,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所以,格律体新诗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在内核上进行提升。

当然,自由诗也未曾达到这个高度。一个人写自由新诗,还是写格律新诗,亦或是写传统诗词,都是他的自由,只是深挖精神上的内核,这个问题都是一样要面对的。


作者:汪常。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贵州省诗人协会、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申明:本文由“传统文化咕噜八”独家发布,欢迎转载、收藏,同时欢迎发表不同观点。

温馨提示:关注本账号,带你一起“涨姿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