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

2021年开局真热闹,演艺圈的瓜吃了一个又一个,另一边大家又疯传罗翔在B站的获奖感言。

名誉荣耀面前,有人拼尽全力自证清白,有人实至名归却受之惶恐。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现实,美好瞬间陨落,而绝望中,又总有人像一盏明灯给人希望。

此时此刻,我不想吟诗一首,反而有疑问上心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你会说:人生没有意义。

还是会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创造。

或是会说:这个问题不值得探讨。

亦或者,你干脆放弃阅读这篇文章,问,这什么P问题?

我想起一本书,特里·伊格尔顿写的《人生的意义》,此时不读更待何时?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1)

读完,心中疑问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这本书值得分享。

《人生的意义》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其中一本。这套丛书自1995年面世以来,受到全球关注,被誉为“大家小书”。

自2008年1月起,译林出版社拟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共引进出版“牛津通识读本”两百种,各品种主题或为某一学科,或为某种制度;或为理论流派,或为组织机构;或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或为分国别的断代史等等。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2)

《人生的意义》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在前言里说,尽量用轻松明快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高尚的主题。

然而,虽然作者努力让这本书轻松明快,且这本书的确短小轻薄(100多页)。然而,读它并不会让你如吃薯片一样过瘾,反倒像爬一座陡峭的山,耐心、毅力和欣赏风景的松弛状态,缺一不可。

当然了,会的不难,难的不会。

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很简单。但是,不清楚维特根斯坦、康德、黑格尔的读者,要做好硬着头皮多读几遍的准备。

这本书共4个部分,特里·伊格尔顿分别从提问与回答、意义的问题、意义的没落、人生这4个角度来分析人生意义。

4个角度看起来与我期待的答案相关,但又仿佛并不是答案。

跟我一起来看一看吧!做好读长文的心理准备,如若不行,直奔结尾吧!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3)

一、提问与回答

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们,已经历多轮讨论。各持己见且大批继承者不离不弃。

在这一章,特里·伊格尔顿巧妙地为“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变了身份。由提问意义,变成讨论存在。

他问:“为什么万事万物存在,而非一片虚无?”

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到尼采,从叔本华、康德、弗洛伊德到萨特,从18世纪到20世纪,哲学家们一代又一代都不遗余力地探究着。

然而,到了新世纪,“人生的意义”转而成为一项获利颇丰的产业。

神学、自由主义、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哲学主张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人生的意义,而如今人们更愿意相信人生的意义由自我决定,我给予它什么,它就是什么意义。

那么,这种看法就无懈可击吗?

二、意义的问题

在这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又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意义”。

何为意义?

研究语言学的学者有时把两种不同的“意义”含义区分为作为动作的意义和作为结构的意义。

如果,人生意义用一个词语来解释,会不会太过鲁莽与武断?

毕竟,一个词语的意思还和使用它的语境、文化,使用主体的语气、学识、见识、情绪等因素相关。

这一章,看似从简单探讨“意义”定义开始,实际上是特里·伊格尔顿带领读者,从新的角度再次思考人生意义这一问题。

揭开人生意义,有没有可能像解一道数学题,经过各种运算得出结果,答案便跃然纸上?

宗教、科学家、小说家,每个领域的杰出人物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作品找到答案。而答案各不相同甚至相反。

在这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更倾向于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即人生最恰当的象征是拥有铲状爪子的鼹鼠:

用它硕大的铲状爪子使劲挖洞是它一生唯一的事业;无尽的黑夜笼罩着它……它历经充满困难、毫无乐趣的一生又获得了什么呢?只是食物和繁殖,即在新的个体中继续和重新开始悲惨一生所依赖的途径?

真是人间清醒叔本华呀!

三、意义的没落

契诃夫、康拉德、卡夫卡、贝克特等作家为“意义”的陨落痛心时,后现代主义对此提出“没必要为从未存在过的深度而神伤”。

当信仰跌下神坛,自我浮出水面,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就有多少种人生意义。同时,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你的意义受制于他人,反之亦然。

自我与他人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任何意义都不再是属于你个人的。太多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太多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意义就此陨落。

四、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在前三章中,作者借大哲学家之口,想告诉我们“意义”无从定义,是或否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

那么,在最后这一章,他开始分析“人生”了。

人生是否明确呢?

不!人生没有足够的条理,甚至连一个谜都构不成。

没有一个信仰能解释所有现象。我们也不可能跳出自己的皮囊审视自己。

人在变化,受到环境、学识、眼界、朋友、关系等影响,所有这些变量都会影响人认知世界和自我。

有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你说了算。

有时,又会觉得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一切。叔本华称之为意志、马克思称之为意识形态、弗洛伊德称之为欲望……

意志、形态、欲望,这与我们追逐名利、财富、纽带、亲情、贸易等的生活看似无关又紧密相连。但哪一个又能等同于生活呢?

“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

合上这本书,我终于明白: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将永不停止,它没有答案,我们与它一起,永远在路上。

最后,《人生的意义》结尾索引部分让人心生敬畏。这里除了哲学概念,就是如雷贯耳的书籍和它们的作者,算是官方哲学书单,足够研究几年了。

提供部分截图,其他自己去找一找吧!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4)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5)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6)

牛津通识读本适合什么人读(牛津通识读本之人生的意义)(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