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讲解前五回(儒林外史之夏总甲)

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是个官本位、权本位的社会,又讲究人情所以,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大家总喜欢攀扯上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主但其实,人家跟他只是很远很浅的关系,或者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只是拿大旗当虎皮,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如果你真的有事让他去找那个他说的人办事,他就支支吾吾,红着个脸,说其实不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儒林外史讲解前五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林外史讲解前五回(儒林外史之夏总甲)

儒林外史讲解前五回

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是个官本位、权本位的社会,又讲究人情。所以,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大家总喜欢攀扯上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主。但其实,人家跟他只是很远很浅的关系,或者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只是拿大旗当虎皮,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如果你真的有事让他去找那个他说的人办事,他就支支吾吾,红着个脸,说其实不熟。

《儒林外史》第二回中的这位薛家集的夏总甲(一个村的总甲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夏总甲就相当于薛家集的村长),就是这样一个爱显摆吹嘘、攀扯关系的人。

话说明朝成化年间某新年的的正月初八,薛家集一些管事的人,约齐在村里一个叫观音庵的地方,讨论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灯的事。牵头的夏总甲的亲家申祥甫和村里的富户荀老爹(叫老爹,其实年纪都不大)和其他人早早就到了。夏总甲是贵人迟缓,姗姗来迟。

《儒林外史》对夏总甲出场的描述,非常生动滑稽: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这得多黑),几根黄胡子,头上的瓦楞帽(也叫方笠,明代一种民间常见的男帽)是歪的,身上的青布衣服就像油篓子一般(这说明衣服穿了很长时间没洗,十分脏),手里拿了根赶驴的鞭子,和大家拱了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了上席。你品,你细品,“一屁股就坐在了上席”,说明这位邋里邋遢的夏总甲,打心里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个上席非他莫属。

坐好后,夏总甲立即吩咐观音庵的和尚说:“和尚,把我的驴牵在后园槽上,卸了鞍子,将些草喂得饱饱的。我议完了事,还要到县门口黄老爹家吃年酒去哩!”“议完了事”就要去表明自己的重要和繁忙;“县门口”表明吃酒的地方不是什么乡下,而是高大上的“县门口”;“吃年酒去哩!”这语气是多么傲娇和自豪!后来,他亲家申祥甫请他正月初三去吃豆腐饭,他又是一顿白呼,说县里有很多有头有脸的人请自己吃饭,没空去吃什么劳什子豆腐饭。

众人说叨了半天,终于说到了正经事,那就是薛家集过年闹龙灯的事。这时候,夏总甲又装了起来。说什么,他在县里的龙灯都看不了,还稀罕看什么乡下的破龙灯,每年还连累自己赔了多少多少钱-----反正就是表现出一副不情不愿、很勉为其难的样子。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一些本来是身处底层的人,一旦有机会拥有点小小的权力,马上就变了一副势力的嘴脸。拿起架子来,与以前的故旧疏远起来。夏总甲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村里的总甲,也不就是给县里衙门跑跑腿,撑死了相当于一个村长,能有多大的权力。但古代官本位的社会就是这么神奇,一个人一旦与权力稍微挨点边,这个人马上就变了一个人,就像耗子腰里别了杆枪——神气得很!

但其实这些人是心虚的,因为他心里很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在真正的权贵面前,自己就是个屁。话里话外,到处攀扯那些有权势的人,就是在狐假虎威,虚张声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