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当思想的时代来临之时,那么,在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思想家会说出相同的真理,这样的事情在思想史上并不少见。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自然研究者正在为近代科学和哲学奠定基础,而在这时的英国,弗朗西斯·培根——与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同姓——也正在从事一种同样意义重大的尝试,他试图在一个经过改良的基础上重建人类的全部知识,他基本上是处于与欧洲大陆的思想家相隔绝的状态之下,对那时的重大发现还几乎一无所知。

培根可谓生逢其时,因为那时英美之间的贸易异常繁荣,尤其在消灭的西班牙大型舰队之后(1588年),英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英国经历了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培根的一生特别有意思,他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对哲学和政治活动负有同样的使命,关于此,他写道:“由于我相信我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并且关心公共福利也是我的任务之一……于是我就自问,对人类来说什么是最有益的,大自然创造我是为了让我完成哪些任务。经过探询后我发现,没有什么比技术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各种发明创造更为值得称赞的事情了,因为它们能够使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不仅仅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他还能为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点燃起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人类认识的每一个黑暗角落,那么这个人就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真正的开拓者,因为他为人类征服世界开辟了道路……但是我的出身、我所接受的教育表明,我将来不应该以哲学为职业,而应该投身政治;可以说,我从童年开始就已经被政治濡染了……我也相信,我对于祖国的义务也向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最终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愿望,即如果我能够在国家中担任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位,我希望在工作中确保能够获得帮助和支持。基于这样一种动机,我便专心致志于政治了。”

我们首先看一下培根的政治生涯。度过了一文不名的艰难的初始阶段之后,不知满足、雄心勃勃和追名逐利的培根可谓青云直上。这个于1561年出生的掌玺大臣的儿子,十四岁就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学业,在巴黎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进入了英国议会。他成功地战胜了宫廷里的各种明争暗斗,并成为最高检察官、大法官、掌玺大臣,还被国王封为维鲁拉姆男爵。他的个人兴趣在政治与科学和写作之间总是摇摆不定,他只能在处理完公众事务的间歇满足自己的写作爱好。

正当他的政治生涯如日中天之时,一场可悲的变故却又使他跌入人生的低谷。1621年,培根被指控在许多案件中从诉讼当事人那里收受贿赂,虽然这种事情在当时也相当普遍,但是这个事件却断送了培根的政治前程。他被判入狱,并被课以罚金,不过,不久之后他又获赦免。此后,他隐居乡间,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他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1626年,他在工作中死去。回顾自己失败的政治生涯,他感到心灰意冷:“身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奴仆,他是君主的奴仆、声誉的奴仆、事业的奴仆。因此,他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上升到高位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人们却宁愿吃许多苦然后去争取吃更多的苦;要想升到高位,有时则需要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而许多人就是通过卑污的手段才达到尊严的地位。其实那高位也并不安全,稍有不慎就会栽跟头,要么丢掉官职,要么至少名誉扫地。”

与他的政治活动相比,培根的科学研究为他带来了更为持久的美誉。他的作家声誉是由其《论说文集》奠定的,在形式上他模仿了蒙田,而其文风之优美一点也不亚于后者。他的散文是世界文学中的永久财富,其形式简短精练,其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涉及所有可能想到的对象:包括对人的认识和评价——当然他并不像马基雅维利那样玩世不恭,不过他对于人类同样也持一种怀疑态度——包括论青年与老年,论婚姻,论爱情与友谊,论道德和政治等。

培根的主要科学著作最终并未完成。他的写作计划非常庞大,要真正实施这个计划单靠某个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这个人不像培根那样只是利用贫乏的闲暇时间,他肯定也是力不从心的。培根所期望的就是对科学实行全面的革新,即对所有科学及其每一个组成部分实施一次“伟大的复兴”。

他的工作计划是:第一,他要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科学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第二,他要对科学及其任务进行重新划分;第三,他要引入一种解释自然的新方法;第四,他要分门别类地研究真正的自然科学;第五,他要描述未来科学研究的一系列发明和发现;第六,作为一种“哲学的实际应用”,他要勾画出一幅未来社会的蓝图,这个未来社会应该是由他倡导的科学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培根只完成了这项庞大计划的其中三个部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批判了当时的科学状况,为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对科学的未来作了展望;《新工具》(Novum Organon)——有意识地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对科学方法作了阐释;《新大西岛》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

1.“我的目的是,围绕知识的王国做一次巡游,并标记下那些尚未被勤勉的人类开垦过的处女地,我对那些荒芜的地方作详细标记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邀请人们集中力量前去垦荒。”上面提到的培根的第一本著作就是这次巡游的纪录,它涉及医学、心理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许多科学领域,它对科学做了分类,与神学划清了界限,提出了许多建议,对科学停滞不前的状况进行了批判。培根认为,单靠科学本身还远远不够,此外还缺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缺少一个科学研究的国际机构,这个机构的任务应该是把许多国家的许多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收集到一起并做进一步的处理;第二个因素则更为重要,“如果目标尚不明确,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顺利完成”。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个别科学的范围内,就不可能看清目标,这就如同我们要俯瞰平原,如果不登高那是办不到的。能够让我们高瞻远瞩的科学平台就是哲学,科学认识的目的及其普遍有效的方法都能在哲学里找到。

2.培根的第二部著作的任务就是指明科学方法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就是科学的进步及其实际应用,就是人类要征服自然。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然,他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征服自然。但是人只有遵从自然,也就是遵从科学研究所得出的自然规律,他才能征服自然。

要想达到目的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此必须经历以下两个步骤:首先,必须清除思想中的所有偏见以及各种传统的错误,其次,要认识并运用正确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培根对人类的错误和偏见及其根源作了分析之后,得出了他的“四假相说”,因为这个学说非常有名,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对它做较为详细的叙述。这四种假相分别是:

第一,“种族假相”(idola tribus)。“种族假相的基础就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就在于人类的种族之中。因为认为人的感觉是事物的尺度,乃是一种错误的论断,相反的,一切知觉,不论是感官的知觉还是心灵的知觉,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根据的,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为根据的。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浑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见就把别的东西都拉来支持这种意见,或者使它们符合这种意见。虽然在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有力量的相反的例证,但是对于这些例证它却加以忽视或轻视,或者用某种分别来把他们摆在一边而加以拒绝。”

第二,“洞穴假相”(idola specus)。培根借用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用以表示个人的假相。“因为每一个人(在一般人性所共有的错误之处)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者是由于他读书和他所崇拜的那些人的权威”,有多少个个人,就有可能有多少个个人假相。

第三,“市场假相”(idola fori)。“市场假相”是人们在彼此接触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是最重要的工具,因为“人们是通过言谈而结合的;而语词的意义是根据俗人的了解而确定的。因此如果语词选择得不好和不恰当,就会大大阻碍人的理解……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

第四,“剧场假相”(idola theatri)。“剧场假相”来源于哲学家们遗留下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教条。“因为照我的判断,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我所说的不只是现在的时髦体系,也不只是古代的学派和哲学:因为还有更多的同类戏剧可以编出来,并且以同样人为的方式表演出来。”

从人的头脑中清除这些假相只是培根著作的任务的消极部分,其积极的部分在于获得正确的科学方法。若想获得正确的科学方法并不能依靠传统或逻辑推导。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或逻辑推导,那么科学就会在原地打转,止步不前,如培根所说,“那就纯粹是老师和学生的一脉相承,而不会诞生真正的发现者”。只有依据经验,追问自然本身,亦即通过归纳法,才能确保获得科学成果。但是,人们也不能只是毫无计划地收集各种事实和观察结果,而必须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真正的经验的方法则恰与此相反,它是首先点起蜡烛,然后借蜡烛为手段来照明道路;这就是说,它首先从适当地整列过和类编过的经验出发,而不是从随心硬凑的经验或者漫无定向的经验出发,由此抽获原理,然后再由业经确立的原理进至新的实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与近代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是大致相同的:首先从假设出发;然后借助于符合目的的实验,收集相关的经验;得出结论并表达出一般原理,然后再用新的实验来检验这个原理的正确性,如此等等。

3.《新大西岛》的篇幅很短,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其中,培根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画卷,显然他从柏拉图所描述的那个神话般的岛国那里获得了灵感。据培根的观念,科学将在那个未来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统治国家的将不再是政治家,而是被挑出来的最杰出的科学家。在经济上,这个岛国是自给自足的;其对外贸易的对象不是黄金和货物,而是“进步之光”。每隔十二年,这个岛国将派遣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前往世界各地,他们要学习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各个民族在科学和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后再返回他们的故乡,在那里,他们将把他们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科学经验和成就应用到实践中去。基本来说,这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思想并没有什么两样,其区别仅在于,在培根那里,统治国家的不再是民众领袖和自私私利的政治家,而是那些饱学之士。

新近曾有人提出一种说法,认为莎士比亚名下的戏剧作品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培根,关于此事的争论至今尚未休止。不过,大部分培根研究者认为,这样一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可以对培根及其著作做如下批判性的评价:

培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打破了各种偏见并指出,经验是一切自然知识的源泉,在这一点上,他与罗吉尔·培根是共同的。但是,如若把他看作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或许并不完全恰当,这不仅因为,培根对他那个时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发现视而不见,而且还因为,在实际应用他极力为之辩护的实验方法时,他所采用的方式却是极其不完善,或者说非常差劲。尤其是,培根所宣扬的归纳法与当今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法并不完全一致。培根过分重视事实的收集和比较,却忽视了理论的意义,即忽视了演绎法,特别是他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他与数学好像毫无干系,他甚至还对数学家大肆责骂,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越来越以数量为出发点。培根自己好像也意识到,他的方法并不十全十美,他自我评价说,他所提出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获得解决。不管怎么说,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解放者和推动者,是新时代的思想先驱之一,除此之外,培根的文笔之优美也是众所周知的。

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