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

2018-05-10 19:2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王拓涵 记者 石天星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1)

吕一民,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7月在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一直在浙江大学(含原杭州大学)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法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感觉自己很普通,人文学部里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好的老师很多,因此首先要感谢大家的抬爱和推荐。”作为浙大人文学部推荐的永平奖教金的候选人,吕一民教授却只是谦逊地表示。然而,在学生们眼中,吕老师是德高望重而又淡泊亲和。

仰之弥高 呕心沥血铸师风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2)

吕老师办公室内是数目不计的藏书,其中之一是学生汪少卿赠送的《燃灯者》,一本前些年流行的纪念恩师的书。在汪少卿眼中,恩师吕老师就是一位“燃灯者”:呕心沥血,燃烧自己,照亮前方,引人前行。

在吕门的研究生从来不戏称导师为“老板”,这是因为吕老师从不会想当然地让学生帮助自己“干活”、做课题。相反,吕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性格、才能、潜力和兴趣方向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很早地进行评估,根据特点来安排指导。汪少卿说“比如我的个性就比较强,吕老师一直根据我的兴趣、特点予以学术指导,即使我感兴趣的课题和吕老师手头的课题并不相符。”

“他非常善于保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17年前开始师从吕老师的范丁梁认为这是老师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青年研究员的范丁梁,就是在本科时听了吕老师的《外国史学史》课程而立志走上学术道路的。她的主要兴趣在德国史,而吕老师最为专精的是法国史。为了提升她的专业能力,吕老师为她介绍了多位在中国社科院、北大工作的德国史专家,共同指导其学习研究。硕士毕业后,鉴于当时国内的德国史研究尚显薄弱,吕老师又多方联系,全力支持范丁梁赴德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学术生涯,是吕老师引领我、搀扶我走过最初蹒跚起步的阶段,并为我搭建起通往另一个平台的桥梁。”

有教无类,在从事教育者眼中是最崇高的伦理精神,不问血统、不问背景给予知识与启迪,这种情形在吕老师门下很是常见。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艳红原来只是中专生,凭借自学考试获得的本科学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顺利考入浙大历史系。此前曾因“出身”考研遇挫的黄艳红觉得,自己能顺利考入浙大读研与当年具体主持招考事宜的吕一民老师奉行“取才不问出身”大有关系。2002年他打算报考北大的博士生时,吕老师又专门写了推荐信。由此,黄艳红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在他的博士论文和专著的后记中都曾提到,他相信自己是“民主精神”的受惠者,而吕老师正是这一精神的代表。

对学生,吕老师一向毫无保留、倾囊相助。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入学术门径,吕老师经常会把自己看好的选题提供给学生,手把手教他们解题破题。汪少卿在读硕士时对法国教育史颇感兴趣,为此,吕老师煞费心思,帮他联系了教育学界的著名教授徐辉,借此机会,汪少卿加入了徐辉主持的《大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课题组,这部丛书不仅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还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这对后来汪少卿申请国外名校博士项目颇有帮助。

因材制宜、有教无类、倾囊相助、毫无保留,正是这样高洁无私的师风,铸就了吕老师仰之弥高的良师形象。

钻之弥坚 术业精诚授佳课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3)

任何一位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作支撑,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的。相继在浙大、北大求学,现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的周月峰对吕老师的学识大为赞许。“当年我读本科时,老师开设两门课程:20世纪世界史和外国史学史,他讲课时常常能在学术的脉络中给我们讲解史事、作者与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这一点对于转变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让我们学会学术地阅读作品、思考问题。”

自身有着理论自觉的吕老师一再要求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此同时,他还反复敦促学生花大力气搜集、利用一手的外文档案资料。吕老师自己早年曾在法国系统阅读过与《世界报》创办者伯夫-梅里相关的档案资料,近年来则以首席专家的身份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法国大革命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此外,吕老师还不时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非常注重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4)

吕老师不仅曾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诸多广受同行关注的论文,而且其中一些论文还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他独自撰写的《法国通史》已出三版,至今仍在不断加印。此书不仅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被一些著名高校列为考研的重要参考书,而且还多次出现在高考文综试题中。在撰写论著的同时,吕老师在译介外国人文社科名著方面用力甚勤,不少译著推出后产生较大影响,例如,《知识分子的鸦片》曾入选“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的600本书”。

这些论著、译著在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其著作《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为基础,吕老师又与朱晓罕老师联袂撰写了《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作为通识核心课程《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专著性教材,而《知识分子的鸦片》则是要求选修此课的学生精读的重要文本。

吕老师的爱岗敬业,还体现在作为教师的他像信奉“课比天大”。为此,在他身上曾发生过在2014年9月先后克服法航员工罢工和台风影响等造成的种种严重困难,从巴黎经由南京及时赶回杭州给本科生上课的故事。

正是有这样精诚的努力,《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课程始终在学生中享有较好的口碑,选修者众多,不少学生还在课后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任课教师和助教的谢意。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识核心课程《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曾入选浙江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优秀案例。

据悉,很多学生是因为大一上了吕老师的通识课才选择历史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历史系的学生是因为大三上了吕老师的专业课之后才选择读研的。

“一介草民”春风化雨师亦友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5)

“一介草民”是吕老师的微信昵称,历史系的学生每每提起都会心一笑,笑他诙谐风趣地化用自己的名字,也笑他如此贴切地流露出淡泊亲和、向往平等的知识分子情结。

1989年入学的历史系本科生金明强在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五届师德标兵,他在评价吕老师时说,“他对学业要求严格,但从不以成绩高低来标签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总是问学生‘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但从不把自己的付出放在心上。”吕老师在师德方面的言传身教,让其深受影响。

吕老师对学生“视若己出”,在不少年轻学子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2005级本科生蔡志海说:“他没有丝毫的架子,与大家打成一片,贴近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一起踏春出游、喝咖啡,师生之间坦诚交流,老师把他的人生阅历等毫无保留的与我们分享,同时,也非常尊重每个同学的观点和选择,为大家出谋划策。从这个角度讲,他不仅是一个激发学生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开放家长。”

吕老师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他们在学业有成的同时生活美满。特别是看望我时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两个,再到三个甚至四个。”而今,自称“花甲老人”的吕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年年携爱人或子女看望老师的门生为他所津津乐道,其中2010级在职博士生钱虹,在读博期间生下一对双胞胎,在面临工作、学业和育儿三重压力的情形之下,时常感到身心疲惫,多次产生放弃读书的念头,多亏了吕老师的关爱和鼓励才坚持下来,终于取得了博士学位。采访之时,吕老师从手机中找出钱虹穿着博士服带着两个儿子拍摄的照片,眼中是满满的欣慰。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孕育三千桃李(桃李不言只成蹊)(6)

显而易见,吕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是在校期间,而是始终牵挂、持续一生的。无论是选择学术道路还是从事其他职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愿意和老师保持联系,吕老师是他们的倾听者,也是开导者,用他的长者智慧帮大家释疑解惑。

王秀宁前几年写的文章《三不导师吕一民》记录了当年的一段师生情,文中“不主动、不拒绝、不会不负责”的讲述至今仍为吕门的学生们津津乐道。今年已经是王秀宁毕业的第九年了,重新回忆起那段岁月,王秀宁说,从认识吕老师就“连上了他的WiFi信号”,“毕业9年来,我始终与吕老师保持着联系,而且我从不觉得费劲。因为这是一种极为自然的状态,就我个人来说,很享受这种非常纯粹的师生关系。现在,我的孩子一岁多了,他还没有见过师公,但我已经跟吕老师约好,等下次带孩子回杭州,我就携全家登门拜访吕老师。读大学,读浙大,遇见吕老师,是我终身之幸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