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1)

1933年,齐如山为梅兰芳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生死恨》。

齐如山: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

刘宜庆(柳已青)

历史真是势利眼,不料电影也是。传记电影《梅兰芳》中的“三哥”邱如白,一看即知,原型是齐如山。既然是传记电影,为何虚构人物?如果是为了艺术需要,邱如白其人其事为何太不靠谱?呈现在观众眼前的邱如白,原型是齐如山,显然并不是真正的齐如山。齐如山生前,是梅兰芳的幕后推手;齐如山死后,被人忽略乃至遗忘。这大概是齐如山的命运。其实,一代文豪、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并不寂寞,总会有知音,想起齐如山。好在两三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齐如山作品集,世人渐渐了解了齐如山。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2)

梅兰芳与齐如山在抗战前合影。

谈京剧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必然和齐如山联系在一起,无法绕开。历史中的齐如山,低调,儒雅,平和,一个旧学新学俱佳的文人,没有电影中邱如白的潇洒、滑头和魔障,一丝一毫都没有。很多人说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非常成功。真的吗?我质疑,一个演军人、土匪都很得心应手的演员,真的能演好一个旧式文人吗?就像黎明一样无法演出梅兰芳的神采和神韵,是因为一代人的精神、气质无法复制。

齐如山和梅兰芳的相识,很有戏剧性。齐如山投身戏曲研究之时,正值梅兰芳在舞台上初露头角之日。1913年冬,齐如山看梅兰芳的《汾河湾》。作为戏曲研究者,他发现梅兰芳的不足,齐如山对小他19岁的梅兰芳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以《汾河湾》为例谈了身段与剧情、戏词如何结合的问题,对梅兰芳所演的柳迎春这个人物的身段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两人通了一百多封信之后,齐如山才应梅兰芳之邀“访梅”。有人说,齐是梅的“函授老师”,齐如山之于梅兰芳,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3)

齐如山(右)与梅兰芳摄于加拿大皇后号船上。

齐如山成为“梅党”的一员,与梅身边的其他朋友一道,辅助梅兰芳在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和昆曲等四个方面进行革新创造。齐如山为梅兰芳编剧《霸王别姬》、《嫦娥奔月》,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艺术创新的成功,使梅、齐两人长期合作达20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齐如山帮助梅兰芳分别到美国和苏联演出,在国际戏剧界取得盛誉。值得一体的是,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齐如山功不可没,从包装策划、筹集资金到舞台设计、编书宣传,做了大量工作。邀请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是“华美协进社”,这个组织由胡适、张彭春和杜威等中美学者创办,张彭春(张伯苓之弟)也是一个兼通中西方戏剧的学者,承担了梅兰芳美国演出的部分导演职责,选定剧目,演出之前张彭春用英语为美国观众作说明。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刺虎》,谢幕达15次之多。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4)

1923年,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编演了梅派代表作《洛神》。

20世纪上半叶,是京剧最好的时代。正如电影《霸王别姬》的台词“哪朝哪代京戏也不曾这样红火过”。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对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来了”。京剧的红火与顶级的知识分子的加盟有关。时代氛围使得话剧和国剧都有生存的土壤。顾毓琇、丁西林是科学家,又是戏剧家。张伯驹是大收藏家、张恨水是小说家,都爱京剧,跑龙套。1921年著名实业家穆藕初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人才。无独有偶,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如今京剧好景不再,是传统的断裂、时代的氛围使然。

齐如山尽其毕生心力研究中国戏曲。他访问过大量京剧界老角名宿,记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他提出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论点,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齐如山晚年的著作《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更修订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将有关京剧艺术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予以客观精审的考证,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实完备的参考书。。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5)

齐如山(左)与梅兰芳(中)、张彭春(右)在赴美的船上。

齐如山不仅仅是一位热心京剧改革的戏剧理论家,他还是一位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历史学家,一位详细记录社会掌故的宗匠,一位洞察世态万象的民俗学家。他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以至婚丧、庆吊、酬应、来往、买卖、工艺、技术、娱乐、游艺、饮食等等,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话》等,都是他亲自调查访问所得。齐如山笔涉万端,写老北京的民俗,那滋味和情状,和邓云乡笔下的老北京风情,庶几相似。明、清时期,尤其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出现了大量专门描写北京民俗民风方面的竹枝词。《续都门竹枝词》序写道:“或操市井之谈,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用来评价齐如山的著作,也是妥帖的。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6)

左起:梅兰芳先生,马尔智先生,齐如山先生,傅芸子、傅惜华兄弟。

潮起潮落,水流云在。一片旧时月色之下,齐如山展现了一幅幅关于游艺、勾栏、瓦舍的社会风情画卷。清末民初,社会剧烈变革。了解老北京的饮食、掌故,必读唐鲁孙;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方言,必读齐如山。事实上,齐如山的作品,和《东京梦华录》、《扬州画舫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笔记丛谈一脉相承。1949年,齐如山劝说梅兰芳去台湾,梅兰芳劝说齐如山留在大陆,最后,分道扬镳。当齐如山回首北京前尘旧梦,梦中一定会响起梅兰芳的唱腔吧。上世纪50年代,曹聚仁在一篇文章中说:“今日台北报刊中文字,如齐如山、陈定山、周芝翁辈所写的,也正是《东京梦华录》的风格。”

京剧人物介绍梅兰芳(梅兰芳幕后的京剧推手)(7)

齐如山

齐如山晚年,阅尽人世沧桑,历经风云动荡,文字更加从容,淡定,所写《齐如山回忆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全用日常口语,读来亲切感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1961年,梅兰芳逝世,一个时代落幕。消息传到台湾,齐如山的健康受到影响。1962年,齐如山在台湾去世。一个是台前的歌者、舞者,一个是幕后的隐者、著者。京剧将他们的生死紧密相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