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

编者按:

2月9日,武冈市住建局驻同保村第一书记方军推荐一篇文章《一个“契”字破解渊明千年桃源之谜》给我。他说同保村正在寻找开发同保山的合适途径,正愁没有好的突破口,没想到黄祥明老师主动献策上门。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二天与作者黄祥明老师相约一聚,谈兴甚浓。2月13日,在方军第一书记和同保村支书向书记的陪同下,亲自踏勘了现场,觉得黄老师分析论证颇有道理。晚上又与资深武冈历史研究者唐江涛老师探讨一番,虽然存在较大分歧,但总体对同保村开发“武陵源”漂流休闲文旅项目的思路一致赞同。

我们无意也无需与常德等“桃源”争名,我们如果能建好一处武冈人心中的“桃花源”景点,那一定是武冈人的心愿和福祉。现将黄老师的文章全文录下,供大家议论探讨,以便收集更多“证据”,为政府提供更好的参考,更为未来的武冈“桃源”提供更丰富的人文资料。

一个“契”字破解陶渊明

千年桃源之谜

黄祥明

前言

陶渊明(公元365-427)笔下武陵桃源究竟在哪里?这可是个争论了千年不决的话题。全国主要有湖南常德,河北盘山,湖北竹山,江西星子庐山,重庆大酉洞,安徽黟县赤岭,河南南阳青杠,云南坝美,贵州铜仁,江苏高公岛,台湾基隆,湖南武冈这12个桃源各有其理由,甚至还有法国安锡等国外桃源,都说是陶渊明笔下桃源。那么究竟哪里的桃源才是陶公笔下桃源呢?本人与武冈文物局王长永老师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就在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简称陶公、桃记、诗记,下同)字里行间里,结尾契(xie)字破解千年桃源之谜,何以为证?请细细看分明。

考略一:《桃花源记》之时间、武陵、水名

把陶公桃记与诗记联系起来分析考略,是互为补记的关系,单独分析桃记或者诗记,所记事件或景物描写似乎难以分析准确,将桃记与诗记互补上去,就明白无疑了。桃记以记体名篇,必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就顺记道来。桃记开宗明义:“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就确定在东晋太元年中(公元376-396)以前就有的“武陵、溪水”名称,陶公才能写进桃记里,东晋以后出现的同名称,陶公不可能预言记之,当然排除在外不算,这就缩小了范围。那么这个武陵渔人是武陵郡、武陵县、武陵乡、武陵村渔人,还是武陵蛮渔人?陶公未直言记之,所以引起千年争论话题。只要把武陵渔人确定了,就迎刃而解了。先用排除法分析考略,就简单明朗化了。

最早出现武陵郡是在西汉高祖帝五年(前202),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县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鹤峰以南,重庆秀山以东,贵州铜仁以东,广西龙胜以北,湖南湘西北、湘西南地区。东汉时郡治所迁移至临沅县(今常德市),辖境略有缩小。西晋时将荆州一分为二,分离出湘州,辖境为洞庭湖以西以南,资江流域以南,领长沙、邵陵等10郡(今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娄底、邵阳、永州地区)。武陵郡仍然归荆州管辖,辖境为湘西北11县(今常德、张家界、吉首地区)。资江流域湘西南11县归湘州邵陵郡管辖(今娄底、邵阳地区)。东晋时基本沿用西晋建制,州制基本不变,仅在郡县制上有所合并,湘州10郡合并为长沙、湘东、营阳、桂阳、零陵、邵陵6郡。也就是说东晋时,上述12个桃源中,唯有一个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唯有梁州上庸郡武陵县(今湖北竹山),武陵城、武陵乡、武陵里(村)唯有湘州邵陵郡武刚县(今湖南武冈)。那么用陶公桃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名称来框定,河北盘山、江西庐山、安徽黟县、河南南阳、云南坝美、贵州铜仁、江苏高公岛、台湾基隆不在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县、乡、村范围之内,显然与武陵桃源无缘。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有湖南常德,湖北竹山,湖南武冈3地在武陵郡、县、乡、村范围了。

陶公桃记不用桃花园,而用桃花源记之,解释“源”字的本意是水流的起始处,称之为源。“缘溪行……便舍船,从口入。”武陵渔人从口入源,这个源必是小溪河从山洞流出的起点之源,且能划船航行的溪水之源。武刚县武陵城县衙门到都梁山有条小溪河流入大溪河,其长度为七里,叫七里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资水出无阳县界(今芷江县),经唐糺山(今城步县路山),武冈县南,谓之大溪,分都梁之所置。”这就很明确了,从雪峰山西麓芷江县界开始,流经城步县路山、武冈县南这一条资水支流叫大溪(武刚县母亲河),从都梁山分流出来的小溪是大溪支流(七里溪)。在武冈当地七与溪(qi)同音,甚至在湖南范围内几乎七、溪读音不分。七里溪5里位置建了一座石拱桥叫七里溪桥,武刚县衙门武陵城设立在此,县志记载治所在儒林武陵乡七里桥村位置。

有了陶公“武陵渔人,缘溪行”这一桃记,便可用汉语表述的基本特点来分析考略了。打个比方说,长江武汉打鱼人,这就是汉语基本义表述特点,不会说是湖北长江渔人,更不会说中国长江渔人。大文豪陶渊明不会用武陵郡、武陵县渔人来记之划船沿溪行的打鱼人,必是以溪水河岸地区的打鱼人来记之,大溪武刚县衙门段与七里溪在儒林武陵乡辖境内,那就是“武陵(乡)渔人,划船缘溪(大溪、七里溪)行。”这才符合记之逻辑。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1)

晋陶侃所立武陵井石碑(儒林武陵乡天宁村,今武冈县城西门)。

下面再逐一说明武陵城、武陵乡、武陵村与七里溪历史关系。陶渊明太祖爷陶侃出仕做的第一个官职为武冈县(西晋前为都梁县、武冈县)县令,县治所叫武陵城,城西南5里儒林武陵乡天宁村有口千年古井叫武陵井(今武冈县城西门),井旁边“武陵井石碑”千多年字迹依然清晰,当地人传说为陶侃所立,武陵井百米远处文庙前两棵银杏树为陶侃亲手所栽,至今还有一棵树存活这就说明陶公桃记中武陵渔人,就是晋邵陵郡武冈县儒林武陵乡在大溪河上的打鱼人,冈字通陵,汉语如冈如陵,故此武冈通武陵,武陵渔人,无论武冈县渔人,还是武陵乡、武陵里(村)渔人,都在武冈县辖境内。正因为陶渊明太祖爷陶侃在武冈县为县令,在长沙、武昌为太守,荆州为刺史,所以陶渊明祖籍有武冈、长沙、武昌、荆州、都昌、宜丰、彭泽、浔阳、柴桑之说。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2)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3)

武冈县志记载双银杏为陶侃亲手所栽。

武陵村在古代叫武陵里,1949年10月14日武陵城解放,共产党的政策是要最穷的人当村长,我父亲是武陵里最穷的人家,当了武陵里里长,几个月后,1950年县里派工作组来到村里,说武陵世外桃源是无政府主义,要破四旧,为了纪念公元前151年武陵蛮詹山起义,将儒林武陵乡一分为二,改成龙田乡、新东乡,武陵里改成同保村,我父亲当上了同保村第一任村长。历史跟我父亲开了个滑稽玩笑,他既是叫了千多年武陵里历史的最后一任里长,又是同保村开端第一任村长。

用武陵郡、县、乡渔人考略证实后,再用“武陵蛮”分析考略。

第一,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武陵蛮首领詹山率领几个民族4千人在都梁县武陵里(村)都梁山起义,攻占武陵城衙门,拘执县令。孝桓帝封应奉为武陵郡太守,窦应明为将军率官军镇压詹山武陵蛮起义,恩威并举打败詹山起义军,改都梁县为武冈县,本意为朝廷官军武力打下都梁山冈,都梁山改为武冈山。百姓为了纪念詹山领导多民族起义,将都梁山改为同保山,多民族共同保卫此山之意。

第二,陶公诗记对武陵蛮也有答案。“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这两句是讲三国时期的武陵郡太守黄盖仅有五百兵力,奇袭跟踪,利用智谋,隐蔽城内,敞开城门,放进一半武陵蛮反贼,再关门灭贼,斩杀数百人,诛杀了武陵蛮头领,打了一个春夏的武陵蛮战斗,却在今朝武陵城平定了武陵蛮叛乱,使神圣的武陵郡界安宁下来了。《三国志·吴书·黄盖传》有这一段记载。也就是说,武冈县武陵城、武陵里(村)都梁山有两次记载武陵蛮历史,恰是在陶公桃记、诗记之前。用武陵蛮渔人解释也是有史可寻。那些把五百解释为秦至晋五百多年历史,神界解释为桃源外大世界,不是陶公桃记本意,陶公不可能一篇时间、地点、人物之记,记出五百多年历史来,那就真成为遥寄了。

武陵郡中的(今常德)桃源根本就没有溪水河,导游把山冲给游客介绍说这就是陶公桃记中的溪水,一滴水都没有,只有下大雨才从山上流下点山洪水,完全与武陵渔人划船缘溪行,舍船口入无关。也许有人要说,武陵郡有沅江。可是沅江在桃源也没有流出山洞起点之源,文豪陶渊明不可能把距离桃源数公里外的沅江水系说成是溪水。梁州上庸郡武陵县(今湖北竹山)桃源,有条武陵河进入三十多公里的武陵峡,不是溪水河。陶公笔景桃源没有几十上百公里那么宽广庞大,显然与陶公桃记数百步可望可及小景色不符。唯有邵陵郡武冈县(武刚县)儒林武陵乡、武陵里(村)七里溪出自都梁山山洞,可划船的七里溪起点之源,完全符合桃记笔景。这是桃记(时间、武陵、溪水名)考略之一。

考略二:《桃花源记》之景物

桃记源内周围笔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陶公对这些桃林、芳草、水源、一山、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男女老少自乐的实景描写来分析,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是一个实景比较小的源,一眼可见之源。

对于这个小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类似记载:“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荆,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此记很明确,草名、山名、县名都叫都梁。渟水与七里溪是阁水河在都梁山武陵村的两条支流,渟水流出4里后又与七里溪汇合流入大溪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桃记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实景描记,谁都相信文豪陶公不会把路边的小狗尾巴茅草之类描记成鲜美、落英缤纷。那么什么样的芳草才值得陶公如此赞美呢?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武陵里(村)都梁山以盛产都梁兰花草进贡朝廷而定名都梁县。都梁兰花草是女人取香之物,对女人乳腺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中国有两个地方盛产都梁兰花草进贡朝廷,一是荆州武陵郡都梁县,二是徐州安徽(今江苏)盱眙县,此二县都有盛产都梁兰花草的都梁山。只有进贡朝廷的都梁兰花草才称得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比之下,陶公是粗线条的概括,而郦道元则是比较细致,明确记载为芳风藻川,兰馨远馥,绿叶紫荆的兰草,俗谓都梁兰花草。为了将陶公桃记笔景,与今武冈都梁山武陵桃源实景对比直观化,本人与王威画师实地实景素描,奉献给读者,可谓一目了然。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4)

考略三:《桃花源记》之人物--武陵渔人

桃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段描写,也不是空穴来风凭空虚构,也是有故事原型可循。《湖南考古略》载:“卢生、侯生,(秦)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获,遁居邵陵云山。”此记建制名有误,西晋时才有湘州邵陵郡,秦代为黔中郡,西汉高祖帝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应为卢生、候生遁居黔中郡云山。

云山是雪峰山脉第三高峰,都梁山是云山下一个如冈如陵的小山。方士卢生、侯生知道求不到长生不老仙丹妙药,害怕秦始皇杀头,逃遁躲避在黔中郡都梁山武陵源。秦始皇对卢侯二生逃遁大怒,坑杀了四百多方士,派遣陶、邓两位将军率部追赶,限期缉拿归案。卢侯二生看到陶字、邓字帅旗飘扬在武陵源,不跑反喜,因为按秦国法度,陶、邓将军追到都梁山武陵源已经超过期限,也是死罪。卢侯二生便游说陶、邓将军,与其四人都回去送死,不如就在武陵世外桃源苟且偷生。

陶、邓将军也不想死于法度,决定与方士卢侯二生留在武陵世外桃源里。因为陶、邓将军队伍庞大,武陵源容纳不了诸多士兵,决定大队伍迁往武陵源5公里外的大云山,极少人留在武陵源。正因为是隐居,不敢公开身份,又要让他们的后裔记住他们四人的来历,就在云山道上立了两块石碑:“秦人古道”代表卢侯二生,“逃遁将军”谐音陶、邓代表二位将军。陶公桃记说的武陵渔人见到的是先世(卢侯二生)邑人(长官,以及陶、邓长官所节制的士兵)后裔。诗记开头两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是对桃记“先世、邑人避秦乱”的补记,明确不是避战乱,而是直指嬴氏(秦始皇)乱(违背)天纪(人类生死自然规律天性之理)。所以陶公在诗记里质问曰:“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器外。”敢问游(游荡遁居武陵)贤者方士和邑人的后裔们,你们现在了解多少世外尘埃之事啊?由此可见,陶公诗记把桃记武陵渔人见到秦人方士、邑人后裔情况补记得一清二楚。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5)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6)

武冈云山秦人古道及摩崖石刻

考略四:《桃花源记》之人物--太守与陶侃

桃记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陶公是在鄙视批评邵陵郡太守吕岳有眼无珠,看不到陶侃在武陵城创建的一方盛世桃源。《晋书·陶侃列传》记载:“黄庆为吏部令史时,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在任期间,受到太守吕岳排挤,就(逼着陶侃)辞官归(退回),再当了个郡小中正官。”陶渊明是拿太守吕岳与陶侃作比较。陶侃在武冈县为父母官一任,创建一方路不拾遗的盛世神界,太守吕岳却看不见,还将陶侃免职退回朝廷吏部。可陶侃从郡小中正官一直做到太守、大将军、大司马(军事最高长官)所建树的功绩,是太守吕岳所远不及的,鄙视太守吕岳眼光短浅,看不见陶侃非凡治世能力,讥讽寓意吕岳一生碌碌无为,自然找不到百姓向往的路不拾遗,悠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考略五:《桃花源记》之人物---刘威溪与刘子骥

桃记最后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最后这段,陶公是在为刘子骥遗憾,也是在埋怨刘子骥早死不孝。千年来很多学者把刘子骥解释为陶渊明远房亲戚,没错。那么刘子骥是陶渊明什么远亲呢?陶渊明太祖爷陶侃41岁才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武冈县令,在坐船沿大溪河逆流上任时,距离武冈县衙门15里的石羊渡驿站躲避洪水,因大溪河上游经常发威发洪水,当地人又把大溪河叫威溪河。陶侃尚未上岸,就发现洪水冲下一个抱着木头喊救命的十来岁小男孩,陶侃不顾个人安危命令横船救人。这个小孩家被洪水冲毁,父母被洪水淹死,陶侃便收小孩为养子,因此武冈县民众流传陶侃为父母官等诸多故事。小孩姓刘,是武冈县威溪河边人,陶侃给小孩取名刘威溪。

陶侃去长沙、武昌任太守、荆州任刺史还带在身边,养子刘威溪长大后,陶侃给他在荆州南阳郡找到一份师爷幕僚差事,刘威溪安家南阳,刘子骥是刘威溪孙子,比陶渊明小10岁同辈,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高尚士才子,曾与陶渊明一起上衡山、奉家山(雪峰山北麓)采药旅游写生,只可惜刘子骥20岁就英年早逝。陶渊明为他惋惜再也找不到回老家武冈县威溪河的路了,埋怨他病终无缘问津祖籍而不孝,只好代替刘子骥问津祖籍拜祖。刘子骥生卒公元376-396年间,也恰是“东晋太元年(376-396)中。”这就是陶渊明为什么把桃记、诗记时间记在“东晋太元年中”的理由。

正因为都梁县多次改武冈、武刚、武强、武攸县名,后人误记刘子骥祖籍武功县,应为武刚县(东晋武冈县改成武刚县)。桃记以刘子骥结尾,诗记以陶渊明自己结尾。陶公诗记里最后一句白纸黑字写得明白:“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很明确表示陶公急切的心情,像踏着清风一样高飞来到了武陵城寻吾契(寻根问祖)。契(xie)是黄帝玄孙,赐子姓,子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在商地(丘)为商族、商汤始祖。殷商子姓分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锜氏七大分支,陶姓位列商族之首,故陶氏吾祖契也。黄帝与子契,是太祖玄孙辈关系。陶渊明与陶侃也是太祖玄孙辈关系。

契爷(qi ye),是干爹干爷意思,陶侃养子刘威溪叫陶侃为干爹,陶渊明叫刘威溪为干爷,也是来替干系远亲老弟刘子骥寻找祖籍拜祖(契)的心愿。一个多音契字把陶公自家祖先、契爷干系远亲刘子骥祖籍祖先概括得恰到好处,真不愧是大文豪手笔。那些把陶公“寻吾契”解释为寻找知己,那真是差辈了,错替陶渊明卖了祖宗。

由此可见,无可辩驳的证明陶渊明写《桃花源诗并记》时,亲自来到了东晋武刚县武陵城寻吾契(祖先陶侃)为官一方创建的盛世桃源之足迹。既然来到干系远亲老弟刘子骥武刚县祖籍之地,也必须礼貌的代替刘子骥完成拜祖(契)之心愿,这就再明确不过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陶公桃记、诗记字里行间的综合分析考略,再来看哪个桃源是陶公笔下的桃源:湖北竹山有武陵县名、武陵山峡名,无溪水名;湖南常德桃源有武陵郡名,武陵山脉名,无水无源。可常德、竹山两地无贤者方士卢生、侯生躲避嬴氏乱天纪,逃遁隐居武陵桃源和云山之史记,更无陶公武陵城寻吾契(祖先)足迹史。唯独武刚县有武陵郡、武冈县(通武陵)、武陵城、武陵乡、武陵里(村)、武陵蛮名称,有大溪、小溪(七里溪)名称,有贤者方士卢侯二生躲避嬴氏乱天纪而遁居黔中郡(武陵郡、邵陵郡)云山史记,更有陶渊明先祖(契)为官武冈县、武陵城足迹史记。故此,陶公笔下武陵桃源,非湘州邵陵郡武刚县(今湖南武冈)武陵桃源莫属。本人敢说,千年未决的陶公笔下桃源争论之谜,陶公诗记一个契字大白于天下,该画上句号了。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7)

七里溪出都梁山西山洞之源,陶渊明笔下美池。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8)

七里溪在“阡陌交通”的田野里绕了一个弯又钻进都梁山东山洞暗河。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9)

武冈七里溪河穿过300米左右的山洞从栗塘村流出,即武陵渔人舍船从口入点。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10)

今栗塘村武陵渔人“缘溪行”所描写的溪流。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11)

武冈大溪河(资水)与七里溪(小溪)汇合口,电力塔两侧为七里溪。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12)

武冈大溪河(即威溪河)今南门口水南桥河段,古为儒林武陵乡辖境。

(黄祥明\文\图\摄影)

作者简介:

黄祥明,男,武冈同保村人,已退休,现居长沙,中国铁道作协会员。

陶渊明墓在哪里啊(陶渊明来过武冈)(13)

作者近照

附 录

关于陶渊明“武陵桃源”在武冈境内

相关资料采用证据说明

采用证据说明

1、关于“武陵桃源”相关证据,持不同观点的人,都是在多种“说法”中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说法。只要选择的是其中一种说法就足够了,多种说法是对是错,不需要去论证,正因为千多年来有多人提出多种理解观点,证明武陵桃源在某某处,没人去推翻人家的观点。同样的道理,只证明自我观点正确性解释。

2、只要证明武陵渔人是都梁县、武冈县境内的武陵渔人,武陵桃源是都梁县、武刚县、武冈县境内的“武陵桃源”就足够了。

①、如冈如陵历史词典解释(武冈字通武陵):

冈:山脊。陵:大土山。 像山冈丘陵一样。 形容数量极大极多。语《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金.元好问《邓州新仓记》:“万箱踵来,千仓日盈,陈陈相因,如冈如陵。”

陵的解释 陵 í,大土山:山陵。丘陵。陵谷迁变(简作“陵谷”)。 高大的坟墓:陵园。陵墓。陵寝。 古同“凌”,侵犯,欺侮。

②、出自先秦佚名诗《天保》(以诗为证,如冈如陵)

诗中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③湖南人文学院(娄底)老师周行易、贾晓瑛合写:“破解桃花源之谜”在网上发表。该文中有三个明确观点:第一,证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与陶侃在武冈为县令有密切关系。第二,证明武陵渔人就是武冈渔人,因为冈通陵(如冈如陵)。第三,新化梅山峒区在武陵郡与武冈的中间,是陶渊明与刘子骥上衡山与奉家山(雪峰山北麓)活动过的地方。可以说上述两位老师已经接近破解陶渊明武陵桃源之谜了。

④、武陵井(见后晋代民间传说,唐宋明代诗为证)是湖南28口古井之一,与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长沙白沙井齐名。也是旧时“都梁(武冈)十景”之一,名曰“武陵。”武陵井何时有名?暂无准确史记可考。传说一:陶侃为武冈县令时,在文庙前植银杏树2棵,立“武陵井”石碑,因武陵井在儒林武陵乡(天宁村)境内,而得名武陵井。传说二:一天一个人来儒林武陵乡天宁村井水挑水,看见许多桃花从井眼里流出,与村民议论,一致认为水井源头在陶渊明描写武陵桃源的地方。人们便在武陵井周围也种植桃树,春天桃花盛开,便有武陵春色。其实按照武冈儒林武陵乡地理环境探测,法相岩与都梁山同保岩地下通道相通,也便是都梁山三水源(阁水河、七里溪、渟水没底江)与武陵井地下水源相通,都梁山武陵里桃源与天宁村武陵井地下水源相通符合地下水源常规。传说三,武陵井源头在四川峨眉山。

⑤、武冈州志记载:唐代诗《武陵春色》:“红绽天桃缀小春,清深甘井艳浮新:东风阅尽娇花面,不见渔人更问津。”诗中甘井注解为武陵井,渔人乃武陵渔人。此诗一说王昌龄所作,一说佚名所作。无论是何人所作,证明武冈唐代延续武陵之名。

又记:宋代诗人陈与义诗《武陵春色》:“当日仙源路已迷,武陵何事又名题。料想洞口春常在,流水桃花过此溪。”陈与义隐居武冈5年,一说10年,证明宋代武冈仍然传承武陵之名。

明代《宝庆府志.疆里记》熊昱作“武陵井”诗:“源头仙露白云连,浩荡春光有品题。阮肇刘晨何处去,桃花流水出此溪。”此诗说武陵井与武陵桃源相通,明代延续唐宋诗人对武陵井与武陵桃源名称的传承,证明武陵井水源与武陵桃源溪水(七里溪)相通。

3、无论是武冈字通武陵,还是武冈的儒林武陵乡、武陵里(村)都与武冈有着不可分割密切关系,武陵井就是武冈有武陵名的千古证据,无人能够否定。武陵蛮,也称五溪蛮,湘西南、湘西北都属于武陵蛮(五溪蛮)的活动范围,但关键的剿灭武陵蛮史记在武冈都梁山和武陵城:公元前151年的武陵蛮詹山都梁山起义,被武陵郡太守应奉、将军窦应明剿灭,改都梁县为武冈县。第二次是三国时期的武陵郡太守黄盖率领五百兵在武陵城埋伏,放开城门,剿灭武陵蛮贼首,平定武陵蛮叛乱。武冈的历史沿革都以这两次历史事件为介绍。这些历史资料证明武冈有武陵蛮历史。

4、都梁县、都梁山、都梁兰花草、大溪等名,都是采用1992年李潺老师主编的“都梁文钞今编”记载的内容。其中南朝.宋盛弘之“都梁香”与北魏郦道元“资水”一文中记载得很清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荆,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很明确,兰草、山名、县名都叫都梁。《武冈州志》记载都梁山在县治所西二里白塘团,今龙田乡枧道村。都梁山、武冈山、同保山实际就是一山三名字,今都梁山西麓为龙田乡枧道村,东麓为同保村。

关于《宝庆府志》记载“都梁山在武冈东一百三十里”地方,实际还是武冈山(同保山、都梁山),一山三名位置。梳理一下都梁县、武冈县、武刚县、武攸县、武强县、建兴县之县治所历史就清楚了,大致框定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在东晋以前,都梁县、武冈县、武刚县县治所在儒林武陵乡七里溪河七里桥余家岭村旧址。(其中西晋将都梁县一分为三,都梁县治所在今隆回县桃花坪镇,建兴县县治所在今洞口县石背乡,武冈县县治所仍在七里桥余家岭旧址。)东晋前,无论都梁县、武冈县、武刚县名怎么变更,县治所始终在七里桥余家岭旧址不动。

第二,隋朝以后,县名先后改为武冈县、武攸县、武强县,县治所离开七里桥余家岭旧址,隋朝至唐朝,武冈县、武攸县、武强县治所在儒林镇(今城步县城),所以《宝庆府志》记载都梁山在武冈东一百三十里处,从武冈、武攸、武强县治所(儒林镇)东一百三十里(65公里),恰好是都梁山(武冈山、同保山)之距离,东方位,距离都相符,没有歧义争议。宋朝后才有城步县历史,县治所在原武冈县、武攸县、武强县治所儒林镇。

第三、宋朝武冈县县治所由城步县儒林镇搬迁到今县城新址,至今稳定不变,所以后来资料记载都梁山在武冈北五里位置,更无歧义争议。

综上所述三历史时期,县治所位置在变,县名在变,而都梁山不变,只要确定历史时期县治所位置,东南西北方位之距离就准确了。东晋以前记载都梁山在武冈县治所七里桥西二里,隋朝至唐朝记载在武冈县治所儒林镇(今城步县城)东一百三十里,宋朝后记载在今武冈县城北五里,都是记载同一个方位都梁山。不能用现在的武冈县城位置去确定古代记载的方位与距离,否则就会得出多个都梁山的所谓“结论。”

5、1992年李潺老师主编的“都梁文钞今编”附录一“都梁沿革表”记载:东晋时武冈县改为武刚县。采用武冈自己出的书籍记载是最合适的,其他记载,或者其他人不同观点的多种说法,只作参考。

6、陶侃是跨越西晋、东晋两朝人物,一般把他列入东晋开国元勋。按照西晋州郡县表,只有都梁县,没有武刚县或者武冈县,但邵陵郡列表中有武冈县。如果按西晋州郡县列表,陶侃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应为都梁县县令,按照邵陵郡历史沿革列表,陶侃为武冈县令。多数资料记载陶侃为武冈县县令,都有出处,最后还是采用武冈县县令记载。

武刚县历史词典解释:东晋武冈县置(武刚县),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市西南一里。南朝梁天监元年 (502) 改为武强县

西晋时:《晋书.地理志》郡县表:邵陵郡(邵陵县、都梁县、夫夷县、建兴县、邵阳县、高平县)6县。

西晋邵陵郡沿革表:(邵阳、夫夷、高平、建兴、都梁、武冈)7县。

东晋时:(公元317-420)安帝元兴元年(402)改夫夷县为扶县,改武冈县为武刚县。

总之,只要有一处记载,就可采用,因为历史总是在变化中,东晋16国,变化无常。安帝元兴元年(402)改武冈县为武刚县,在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前,武陵、武刚、武冈有历史依据。证明武陵渔人就是武冈渔人、儒林武陵乡、武陵里(村)渔人,有历史延续性相关依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