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地图演变(枋头之战经过)

枋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背景

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日(369年5月22日),桓温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率军五万北伐,率水军自清水进入黄河。前燕皇帝慕容暐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抵抗桓温,但于黄墟大败。慕容暐再以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御,仍然无法取胜。燕将傅颜亦于林渚败给晋军前锋邓遐及朱序,晋军士气大振,而前燕只好遣使向前秦求援。

靖难之役地图演变(枋头之战经过)(1)

经过

七月,桓温驻军枋头,当时前燕前兖州刺史孙元亦起兵响应桓温,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见晋军逼近而十分畏惧,打算逃奔和龙。而吴王慕容垂却自请出战,慕容暐于是以慕容垂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人领兵五万出拒晋军。桓温当时就任用投降的燕人段思作为向导,燕将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成功生擒了段思;不久晋将李述的进攻亦为悉罗腾及染干津击败,李述更战死。此两败后,晋军士气变得低落。

桓温战事失利,而当时粮食亦见缺乏,更知前秦派兵援燕,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烧毁船舰,抛弃辎重兵器,循陆路撤军。桓温自东燕郡撤至仓垣(今河南开封东北),为提防前燕军在汴河等河水下毒而下令凿井取水饮用,走了七百多里路。当时燕军诸将都要追击,但慕容垂认定晋军初退必定会严密戒备,留精兵断后,决意待晋军以为燕军不至,加紧赶路时才追击,以求克捷;慕容垂因而领八千骑在后跟随晋军。晋军随后果然如慕容垂所估计而加速,数日后慕容垂就下令追击,并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追及晋军。当时慕容德已率先领四千骑兵设伏于襄邑东涧,终与慕容垂夹击晋军,桓温大败,死三万多人。前秦援军亦于谯县(今安徽亳县)邀击桓温败军,晋军战死者亦数以万计。至十月己巳日(12月7日),桓温收拾散卒,屯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原响应桓温的孙元亦被前燕平定。

影响

这次战役中晋军大败,亦代表着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失败。桓温于败后名声和实力都大降,已经无法依原计划接受九锡并篡位自立,从而导致两年后桓温废黜晋废帝,改立晋简文帝。

慕容垂于枋头之战中领导燕军击退晋军,声名大振,却令向来猜忌他太傅的慕容评感到厌恶,更与可足浑太后谋诛慕容垂,逼得慕容垂出奔前秦。

前燕向前秦求救时许以虎牢以西土地作条件,但战后前燕却反悔不给,这令苻坚大怒,最终令前秦以此对前燕发动战争,终灭前燕。

更多历史,敬请关注王昆明细说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