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复习(四年级新学期语文该怎么学)

开学已经一周了,开学初期,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几天的学习下来,也发现了学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说:朗读拖拉,读书时光嘴巴动,压根不看课文;上课喜欢东张西望;该发言时不发言,但又喜欢插嘴;课堂笔记在黑板上已写了大半,但有部分学生还迟迟不动笔:作业教了格式,但还有部分学生不按格式要求来写;书写潦草,易写错别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复习(四年级新学期语文该怎么学)(1)

现在从课文学习来简单聊一聊。

一、首先是预习。

预习要求:

1、读:课文、词语、生字。

把课文至少读三遍(初读一遍,预习好生字词后带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流利课文。

读课本后面的词语表,课文后面的生字

2、标:标出自然段或诗歌的小节。

3、圈:圈出课文中词语、四字词语。

4、写:给田字格里的生字标注好拼音,每个字组两个词。

5、看:看课文插图,根据插图大概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6、想:这些预习工作已经做到位了,再读一遍课文,可以边读边标出有疑问的地方,想一想。

二、生字、词的学习。

1、识字表的生字,是要求认识的,要注意容易认半边而读错的生字,如第1课中的“屹、浩”,有的生字还要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2、生字识记。

“昂”可以结合课文做一做“昂首”的动作,帮助形象直观地理解字义。

“鼎沸”可在“”人声鼎沸”中,整体识记,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

“崩”可与“棚、蹦”辨析。

“震”可与“晨、振”辨析。

“顿”字可借助熟字“炖”,通过换偏旁方式,帮助识记。

会写的字,要注意重点关注字的结构。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复习(四年级新学期语文该怎么学)(2)

三、理解学文。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课文是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前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写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句。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的。

2、课文内容分析。

(1)、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2)、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堤。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色,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江面“笼罩”着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海塘大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这些画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雷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犹如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声音如山崩地裂。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循着“传来响声——出现白线——拉长变粗——形成水墙——飞奔而来”的线索,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此外,“人声鼎沸”“踮着脚”“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词句都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借助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4)、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平静,江水长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四、借助课后习题、资料袋、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借助课后习题,再次回顾课文内容。

2、借助资料袋。了解当地的地形,形成汹涌澎湃潮水的原因。

3、借助诗歌。

诗歌是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潮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

“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学习时可以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紧扣一些重点词,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觉,然后再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朝来的时间及声响、气势,学生可画出文中“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句子。“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须臾”的意思是“一会儿、顿时”,它描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我们可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