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琴台的历史是什么(武汉汉阳古琴台的传说你不知道的)

武汉古琴台的历史是什么(武汉汉阳古琴台的传说你不知道的)(1)

汉阳江滩

如果说晴川阁及汉阳江滩是我现在的乐园,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青睐,那么距此不远的古琴台及月湖周边则是我往昔的天堂,它的知名度更大、更为流传。

古琴台也是我最感亲近的地方。孩提时最大胆的远行莫过于到河那边的汉阳去玩,古琴台是必经的目标。到汉阳月湖踏青,实际上是汉口人的传统。如清代施襄有《汉口竹枝词》道:“踏青先上伯牙台,足底鞋新不染埃。走遍月湖堤十里,过河还到后湖来。”五六十年代的古琴台,还被月湖包围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约同学来这里进行异想天开的“写生”,不是像王冕那样着丹青画荷,而是眼观笔记,描写月湖的景色。写了些什么呢?更多的是陶冶吧。坐在红柱绿瓦下的走廊上观景,满眼是绿色的风,满耳是青蛙的鸣。玩到该吃饭的时候回去,总要有所收获,有时就捡了些蚌蛙、捉了些泥鳅,用荷叶包了,实在多了就把长裤子脱下来装,满载而归。乡野的古琴台就是这样沉浸在夕照中。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小时候不能说没有听过。这座琴台复建于长江大桥落成那年,却在我心目中屹立千载。少年时多少次来这里游玩,诵读碑文,并曾用铅笔宣纸把它制成拓片,以摹写隶书:“龟山横亘汉水南岸,分一支曰翼际,北有半岛形突入月湖西部,其地三面环水,鱼藻交映,上多平旷,林木翳然。汪容甫所谓‘无寻幽涉远之劳,靡登高临深之惧’,‘桃花渌水,秋月春风,都人冶游,曾无旷日。’相传伯牙鼓琴于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能识其意之所在者,惟钟子期,闻之称其‘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鼓者。后人艳其事,筑馆其上,名之曰‘琴台’。”

悲哀的故事,非凡的境界,如琮琮泉流,犹在身边。一直以为附近的钟家村即子期故里,想象中的汉阳真是盎然古意。楚地汉阳江口的樵者竟为晋国上大夫视为相知并千古流传,这是汉阳的骄傲。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冯梦龙《警世通言》)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它发生在约2300年前的战国后期,那时的武汉尚未形成,汉水还没改道,“汉阳江口”在如今的蔡甸,故事中的地名马鞍山、集贤村、凤凰嘴,都能在当地找到。因此,知音故事的发生地实际上是蔡甸,过去也属汉阳县。不过由于汉水北移,那里成为一片湖,叫作南湖,环境十分优美,较为接近冯梦龙笔下的风景。钟子期墓就在南湖之滨的新农镇马鞍山下凤凰嘴,我们曾经寻访。“楚隐贤钟子期墓”前有几棵柏树,周围是菜地,比较符合子期的渔樵身份。长揖墓前,仿佛神晤人生知己;久伫亭中,似乎聆听灵魂知音。想起明代兵部尚书戴金曾为乡梓知音亭所撰“亭载知音佳话,典羞势利小人”,不由勾起共鸣。

武汉古琴台的历史是什么(武汉汉阳古琴台的传说你不知道的)(2)

古琴台

“颇为钟期数履来,杳无人处故徘徊。垂杨影里日初落,流水声中花乱开。山回片云生绝壁,天空一鸟下平台。莎青不碍东风路,独把孤琴寂寞回。”这是我所看到的仅有的一首关于古琴台的诗——无名氏写的《伯牙台园林题壁》。古琴台就是这样一处伤怀的地方,它令人横生知音难再的寂寞。琴台随时可去,偶来一次,实际上就是解脱一次,重温一次,让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觉得人还是应该保持某一种孤傲,坚守像这位大夫与隐贤之间的那种品格,不在市俗中混迹,同流合污。——古琴台的高阁,“峨峨兮若高山”;朝圣者的心思,“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流水凌云志,明月清风无限诗。”如果是秋日残荷满池,上得台来徘徊秋风,观宋人米芾的“琴台”手迹,看今人刘政德的“知音”雕塑,然后面对湖色天光,不乏思古之幽情。或许有琴声琮琮,那是从琴堂传来。楚人好乐,至今依然。如果在琴台品茗听琴,了解琴台雅集的知音文化,你会感到这一高远和珍罕的友谊典故,两千多年来跃动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对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积淀在炎黄子孙的心理文化中,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一种至高境界的期盼。

知音这个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伯牙与子期的传说故事,说明楚地不仅孕育了楚辞,也诞生了楚乐,构成楚文化的灿烂。“先秦时期,武汉地区既沐浴楚辞的光焰,又跳动着楚歌的音响。”(皮明庥《简明武汉史》)“灵均芳草伯牙琴”,屈原的楚辞和伯牙的琴艺,是楚文化的两座高峰。早在商周时代,楚乐的行为者就表达出一种智慧、一种意境,达到灵魂的升华。那是心灵的高山、情感的流水。武汉的山水,曾经让人以抚琴的方式表达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和无限赞美之情,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荣幸。因此,很多人把琴台视作中国古琴文化的圣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语:“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故事流传久远,雅俗共赏,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深境。这个故事可以像冯梦龙那样写得很长,其实它最初像寓言一样简短,并具有寓言一样的意义,即人贵真情和知音难觅,因为它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延伸到善解人意与贵相知音的人际交往领域,成为一种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音容万春在,高明千载留。”作为知音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琴台古已有之,南北朝时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写过《登琴台》。北宋时琴台在汉阳马鞍山(现属蔡甸),随着人文变迁于明万历年间移到五十里外汉阳县城附近的月湖。中国与奥地利联合发行《古琴与钢琴》邮票图案选用的南阳陈敬翔绘《琴台全景图》,显示明清时期这里就成为文藻繁盛之区;清代嘉庆年间的古琴台园林景观犹如一幅水墨画:“层轩累榭,迥出尘表,上多平旷,林木翳然,水至清浅,鱼藻交映,可以栖迟,可以眺望,可以泳游,无寻幽涉远之劳,靡登临深之惧,懿彼一邱实具二美,桃花深水,秋月春风,都人冶游,曾无旷日。”上世纪中叶,这里建起了工人文化宫,是全市的休闲娱乐中心,弦乐声声,颇有情调。十年动乱结束后,1980年首届琴台音乐会在武汉举行,名家云集,盛况空前。此后琴台音乐会举办三届,与“上海之春”、“哈尔滨之夏”一起被列为全国性三大音乐节日,用音乐的形式把知音文化传播到海内外。新世纪以来,这里除旧建新,恢复生态,环湖有富丽堂皇的琴台大剧院和音乐厅,形成知音文化主题园区。知音文化在江城故里传承光大而成为城市名片,湖北武汉旅游的主题词就是:白云黄鹤,知音江城。与武汉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和法国波尔多建有“高山流水轩”和“知音亭”。中国古琴艺术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迎接奥运会而建的首都新机场三号航站楼,以“高山流水”命名候机厅……知音文化已然成为中国亮相世界的名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在世界的影响延伸出许多佳话。早在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命名,其中一座为 “伯牙山” ,以纪念《高山流水》琴曲的原创者;1977年8月20日,当中国刚刚走出文革噩梦,美国“旅行者”宇宙飞船遁入浩瀚太空。飞船所载,有由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录制的铂金唱片,将“人的意识与宇宙交融”的音乐信息传播到太空中,借以表达地球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的孤独感和对地外文明“知音”的强烈期待,这是多么渺茫而凄美的希望啊。因此,汉阳古琴台是高山流水古琴曲在地球上的纪念碑,也是世界少有的承载当代科技信息、与人类探索太空理想相连接的名胜古迹。

“剑胆琴心”一词比喻刚柔相济、任侠儒雅、既有情致又有胆识的境界,非常人敢用。著名武侠小说家曾神交汉阳琴台,金庸在“敬聆李祥霆先生雅奏谨题”并书:“高山流水觅知音,轩昂低语诉琴心。”梁羽生曾引用佚名者联:“先生太得便宜,只弄了一张琴,将千古河山,尽行买去;我辈适当闲暇,聊凭这三杯酒,把两人心迹,仔细读来。”

高山流水,天设地造。很长时间,龟山上和古琴台周边被任意地侵占,失去了它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现在,月湖之滨终于拆除了一些让它蒙羞的建筑,面目一新地出现树影湖光中,这是对的,应该让高雅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要让人们对古人圣贤、对精神情操有一点敬畏,就像我们仰望星空一样。

“请到这里来,请到这里来。这里有知音,这里有琴台……”这支曾经唱响的琴台音乐会主题歌,我常常于月湖之滨想起并低吟。

武汉古琴台的历史是什么(武汉汉阳古琴台的传说你不知道的)(3)

长按二维码,关注不懂哥

备注:( 文章由罗时汉执笔,授权不懂哥、泽攀说编辑整理并在首发,转载此文请备注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