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靡靡之音(何为靡靡之音)

有哪些靡靡之音(何为靡靡之音)(1)

有哪些靡靡之音(何为靡靡之音)(2)

说起“靡靡之音”,就会使人想起中国的十大名曲,这十大名曲是与“靡靡之音”相对立而存在的。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竟能领会到这里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俞伯牙激动不已,从此,两人结为了知音。

“摔碎瑶琴风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滿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古诗就“知音”一词的来历。

原来,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来到钟子期居住地打听消息,听当地人说,钟子期为了遵守和俞伯牙的约定,特意嘱咐家人将他葬在江边。俞伯牙听后,心痛不已。他来到钟子期坟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弹罢摔琴长叹:“知音不在,还有谁能懂我琴音。”

这就是“以琴觅知音,摔琴祭友人”的感人故事。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共分十个段落,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整段主题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梅花三弄》有三种风格流派:一是吴景略《琴谱谐声》的琴箫合谱,技巧加花较多,风格洒脱,节奏规整。二是张子谦《蕉庵琴谱》,节奏较跌宕自由,人称《老梅花》。三是傅雪斋的《梅花三弄》,节奏规整,风格清丽,被称为《新梅花》。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因反对司马集团的统治而被害。监刑前,嵇康索琴弹了这曲《广陵散》。一曲奏毕,嵇康仰天长叹:“我不怕死,只可惜这《广陵散》恐怕要成为绝响了。”言罢摔琴就刑。

《广陵散》是表现聂政刺韩王故事的。、聂政的父亲为韩哀侯铸剑,因误期被韩王杀害。聂政长大后,母亲告诉了他父亲之死的真相,聂政发誓刺杀韩王,为父报仇。聂政习武练剑,入宫行刺未成。于是逃进深山学琴,苦练10年,习得卓越琴艺。

回到韩国后,聂政在街市弹琴,听者围堵,马牛止步,聂政名声鹊起,被韩王召入宫中弹琴。聂政为了替父报仇,把锋利的短剑藏于琴内,在韩王殿上,聂政的琴声令侍卫们听得如醉如痴。在他们放松警戒的时候,聂政突然抽出短剑,猛扑过去,刺死了韩王,聂政自己也自杀身亡。后来,人们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编入了《广陵散》。

嵇康临刑前,弹奏这首曲子,正是借助《广陵散》的战斗气氛来抒发自己反抗强暴的抗争精神。

雁落平沙: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稳降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景象。

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诗歌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时广为流传,后来又被人改为丝竹合奏,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改编后的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萧、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尾,但又一气呵成,毫无断线之感。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里埋伏:

《十里埋伏》又名《淮阳平楚》,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里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这样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此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此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心态。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相传为蔡文姬所作。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女儿,在塞外度过了12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平定中原后,汉朝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声之故。

现传的《胡笳十八拍》,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在琴曲中,蔡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了一种浩然的怨气。同时也表现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祟明派琵琶曲,现在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该曲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以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以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该曲表演形式多样,每种演奏形式都各有侧重,但都表现出了宫女的哀怨、悲愁的情绪,都很有感染力。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歌曲《阳春》和《白雪》的通称。是由楚国著名的歌舞家莫愁女(姓芦,名莫愁)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该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阳春白雪的典故与《阳春白雪》的琴曲年代相隔甚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与十大名曲齐名的,是孔子极力推荐的高雅之曲《韶》。

据史料记载,孔子不仅治学严谨,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孔子访问东周洛邑的时候,就听周敬王的大夫苌弘给他介绍过《韶》、《武》这些高雅音乐。至到孔子游历到了齐国,才有机会欣赏到了《韶》乐。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对《韶》乐的痴迷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韶》乐要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舜帝时代。据《竹书纪年》记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可见,《韶》乐是舜创作的一种乐曲。舜作这种乐曲的目的是为了歌颂尧的功德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极力推祟《韶》、《武》这类音乐,但他最厌恶的,就是当时流行的郑乐。孔子称“郑乐”是“淫声”、“靡靡之音”。

那么,何为“靡靡之音”呢?

据《韩非子》记载,靡靡之音起源于商代。商纣王荒淫无度,不但终日泡在酒池肉林中,日日还要笙歌曼舞。当时弹奏乐器的乐师都绞尽脑汁翻新花样,唯恐因不能令纣王满意而身首异处。

据说当时有位专门收集整理乐曲的乐师,名为师延,由于常年与音乐为伴,又经过钻研苦练,弹得一手好乐器。纣王听说了,便命人将师延带到宫中为其演奏。师延以高雅音乐见长,纣王所喜欢的类型根本不是师延所好,因而一连几天,师延都没能让纣王满意。

于是纣王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师延还不能弹奏出令他高兴的曲子,就要将其处死。

迫于无奈,师延改变了曲风,结合所搜集来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让人听了,就会心生柔情蜜意的乐曲。

纣王听了,十分高兴,便整日陶醉其中,连酒池肉林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了。没过多久,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史记·殷本纪》中将师延创作的这种音乐称之为“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后来人们便把那些消灭人意志的歌舞通称为“靡靡之音”。

靡靡意为柔弱,萎靡不振,颓唐。“靡靡之音”指的是软绵绵,萎靡不振的音乐,现指颓废淫荡和低级趣味的乐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