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窦娥冤最老版本(夜观1959年所拍电影窦娥冤有感)

电影窦娥冤最老版本(夜观1959年所拍电影窦娥冤有感)(1)

宅家月余,无聊时,看看手机,霸屏皆荆楚云蒙疫情汹汹,又冬雪雷雹交加,电闪雷鸣,心颇忧之,未知瘟疫何日散去。

受地域文化影响,生为豫西人,偏偏爱听晋南的蒲剧戏。据说,蒲剧,也叫北乱台,唱腔高亢激越,曲调尤合悲情故事,加之语言口语话,接近豫西方言,明清民国初年,在灵宝卢氏一带甚为流行,至今仍有许多自发的蒲剧团及艺人。灵宝老人中,不少人都会吼两嗓子蒲剧戏。解放前,临汾有个王存才,扮演旦角出名,演《挂画》,饰耶律含嫣,踩在椅背上跳跃腾挪,念唱舞蹈,一招一式,惊心动魄,看他的戏,三天不食,也不知肉味。豫西吆骡帮人传,硬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当时,卢氏县东街蔡家巷有一大户陈士凯,官居陕西督军府幕僚长官,河南省财政厅长,为母庆祝八十大寿,从山西临汾请来存才剧团,在东门外搭台唱大戏三天。南山北岭,西川东川,人们放下活计,纷纷赶往县城看戏。戏台下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但只要文武场面乐器一响,全场霎时间安静下来,目光盯着出将入相处,王存才妙曼身段从幕后款款退步上场,音乐过门响起,人们立即如痴如醉,进入剧情之中。

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分田单干,戏曲也逐渐开放,被批判的佳人才子帝王将相统治舞台的老戏又重新登上舞台。记得当时在老家的河爬边,打谷场上,跑十里八里看夜戏,或是庙会演的鲁迅称之为社戏。印象深的《铡美案》、《窦娥冤》,只是图热闹,对戏的内容不甚了了。

今看《窦娥冤》,乃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在山西拍摄的,当时戏曲名家王秀兰饰窦娥,声情并茂,入戏极深,感天动地,控诉了蒙元时期,吏治腐败,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故事。

被屈杀的窦娥临刑前发出大愿,果然,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可见冤气之重,震撼天地,贪官兀自不醒。在评论区,我写下了古有窦娥冤,今有呼格图的评论留言。

所幸关汉卿设计让窦娥之父为女伸冤,将恶官贪脏枉法县令和恶棍张驴儿就地正法。

如今政治清明,但司法公正,尚需发力,以权代法,还大有市场。冤狱不时再现,落实让人民群众从每一起案子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有很长路要走!

《窦娥冤》故事简介:

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窦娥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

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

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

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扩展资料:

《窦娥冤》创作背景: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

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