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南北派的由来(顿悟派渐修派南宗)

佛教南北派的由来(顿悟派渐修派南宗)(1)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凡人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高人

文:萬鈞 读史开眼界 特约作家

久雨不晴,又潮又湿,连绵一段时间了。下午,终见云开日出,便抓紧时间出门,好好走一下。

秋日阳光,亮的刺眼,照得人眼睛有些睁不开。随手掏出墨镜往鼻梁上一架,发现看景物还是不很清晰,似有一层薄翳隔着。取下,戴上,反复几次作了比对,情形依然如故。

心里顿时不安起来:“完了,完了,难道白内障了?!还是手机、电脑看多了?!”

忐忑不安继续前行了一段,眼睛看物很费劲,心有不甘,便再度取下眼镜仔细看了一下,镜片上似乎有点指纹印。于是对着镜片长长哈口气,撸起体恤衫下摆,把镜片两面反复拂拭了几遍。

再戴上看物,一下子就无比清晰起来:晴空高远,蔚蓝如洗,飘移的白云,彷若一堆堆刚摘下的新棉在涌动;路边行道树上随风舞动的叶子,油绿油绿,折射着秋日阳光,亮亮闪闪;人行道上,迎面而来一个戴着黄头盔骑行自行车的小伙,似乎很诧异我为什么朝他笑,从我身旁倏然而过……

经历了一段云霾晦暗、风雨如磐的日子后,感受到阳光格外灿烂,空气格外干净,景物格外清新,心情顿时轻松愉悦起来,一如人生。

走在路上,听风,观景,不由想起禅宗五祖弟子神秀的两句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一个故事。

佛教南北派的由来(顿悟派渐修派南宗)(2)

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他在湖北黄梅开坛讲学,手下弟子五百余众,其中翘楚者上首大弟子神秀是众僧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

随着身体渐渐老去,弘忍便想在众弟子中物色一个继承人。一日,他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偈语,即附缀于佛经的读后感悟,或者修行实践中得到的体悟。

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被别人说是出于要达到这个目的去作偈语,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上,众僧看到这个偈语,都叫好,并猜到是神秀作的,赞佩有加。但弘忍看到后,却未做任何评价,他觉得神秀尚未顿悟。“遂唤秀上座于堂内”,对他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当众僧都在议论神秀的偈语时,被厨房里一个火头僧慧能听到了。惠能本不识字,便请别人念给他听,他听完后就说,作偈语的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随后,请人代他在神秀偈旁也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惠能的偈语后,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个偈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便问身边人是谁写的,身边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惠能,当着他和众僧的面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一派胡言乱语。并亲手擦掉了惠能的偈语,然后在惠能头上敲打三下,便走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意思,遂于夜里三更时分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将衣钵传给他,让他继承了祖位。随后又对惠能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当晚就送惠能去九江驿,回岭南。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创立了禅宗南宗,成为南宗一派的开山祖师,史称“顿悟派”。

而神秀虽因那首“无相偈”失去弘忍继承人资格,但后来成为梁朝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成为北宗一派的开山鼻祖,史称“渐修派”。

两派的主要区别,是在修行方法上。

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是为“渐修派”。而惠能则是基于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强调“见性成佛”,是为“顿悟派”。

渐修派主张循序善诱,勤修渐进,更切合人性,因而更适合普罗大众凡夫俗子;而顿悟派则格调高标,非凡夫愚智所能领悟,追求的是仙性,指向的是高人。

只是,世间凡人多,高人少。

佛教南北派的由来(顿悟派渐修派南宗)(3)

谁都想成为高人。但是,成为高人之前,先得做好凡人,这是必须的。

做好凡人的过程,就是做好修为的过程。

按照神秀渐进禅的做法,就是要时时刻刻去照看自己的内心,通过不断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主张以入世的心态,不断进行修为。它反映的是人性的纠结。

而按照惠能顿悟禅的做法,则是要追求一种出世看空的境界,即世上本来就是空的,世间万物无不一个空字;如果心能达到这种空的境界,那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都可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能达到这层境界,便是开悟。它反映的是人性的超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纠结于人性者众,超越于人性者寡。

其实,渐修与顿悟,应当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渐修是顿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渐修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顿悟,但要达到顿悟却一定要有渐修的积累,只有达到相当程度后,才能厚积薄发,产生飞跃。倘若撇开渐修,一上来就想要顿悟,那恐怕是不靠谱的。

渐修不易,顿悟更难。不见前段时间某佛教协会会长因丑闻辞职的例子么?“渐修”三十六载,人设崩塌却在一夜之间。

渐修也好,顿悟也罢,都是修为的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祖创教的宗旨。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时在菩提树下打坐,夜睹星空,觉悟成佛(尊称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导众生要远离妄想,以入世心态不断修为,达到先度己,而后度人,进而普度众生的目的。

红尘俗世,要想远离妄想,最重要的当体现在对待利益的问题上。

追求利益本身并不是问题。马克思也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问题在于,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利益?用什么方式和手段去追求利益?利益如何进行分配?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维护良性运转与发展,就必须在这些问题上“时时勤拂拭”,否则,就必将会“惹尘埃”;一旦惹的尘埃多了,变成积垢难除,那就要动大动作了。

推而言之,从管理上讲,保证对制度、对机制、对人“时时勤拂拭”,对于保证机体不“惹尘埃”,至关重要。而对于创新而言,在加强“渐修”的基础上,重视和推动“顿悟”,也十分重要。

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时时勤拂拭”,不仅要“时时勤”,更要“拂拭”到位(譬如上面拂拭墨镜的例子)。否则,仅仅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要实现“顿悟”,更是不能急功近利。

须知,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前,可是在菩提树打坐了六年之久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