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馒头蘸墨水的故事(的故事广为流传)

幼谓“涩讷”,“羲之吃墨”传佳话;

后誉“书圣”,“入木三分”成传奇。

走进王羲之的传奇人生,寻找“书圣”成长的诀窍和密码——

一个好老师来到了王家。

来人是王旷的表姐,当时在书法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卫铄。

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是当时的书法名家卫瓘的侄女,书法家卫恒的堂妹,师钟繇,善隶楷,书法造诣很深。她嫁与江州刺史李矩,夫早死,抚儿成长,人称卫夫人。

王羲之馒头蘸墨水的故事(的故事广为流传)(1)

卫夫人画像

王旷见到表姐,非常高兴,寒暄之后便直言:“我想请表姐担任小羲之的启蒙老师,教授羲之书法。如何?”

“好呀!我正好想在你家住段时间。”卫铄一口答应下来。

卫夫人带着自己的儿子李充住到了王家,作了小羲之的书法老师。李充的楷书写得很好,与小羲之一起学习,对小羲之也有示范启发作用。李充后来被王导辟为掾吏,后来转为记室参军,最后官居大著作郎、中书侍郎。他也成为知名的学问家和书法家,曾应邀参加了以王羲之为盟主的兰亭雅集。

有表姑卫夫人做老师,又有表兄李充“陪练”,小羲之进步很快,这为他后来能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说,王羲之幼年时练字非常刻苦,每天要临习大量的字帖。练字后,便到家中一个大水池里洗刷砚台。时间一长,池里的水都变成墨色,于是人们称为“洗砚池”。如今,在山东临沂的王羲之故居,不仅有洗砚池,在其北面约10米,还有一个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传说为当时王家晒书之所。

王羲之每天练习书法,累了,便在池边休息,心里还在不断地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手随心想,于是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

一天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王羲之还在书房里专心练字。书童给他送来了他平时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馍馍,让他吃了再练,但几次催他,王羲之连头也不抬。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王羲之练了一会,觉得饿了,便顺手拿起馍馍,蘸了蒜泥便往嘴里塞。他母亲正好来到,看到小羲之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都是墨汁。原来,王羲之练字太专注,竟把墨汁当了蒜泥。

王羲之馒头蘸墨水的故事(的故事广为流传)(2)

羲之吃墨

“羲之吃墨”的故事广为流传,与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了的故事异曲同工。正是这种刻苦学习和忘我投入的精神,使他们获得了通向书法或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分别抵达了书法和科学的顶峰。这个故事又一次证明了古人说的“性痴者志必凝,艺痴者技必精”。学习和做事都要像王羲之那样,专心致志,认真投入,才能获得成功。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更应该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可能学有所成。

相传,王羲之还喜欢鹅,经常与家里的小鹅嬉闹,也时常站在池边,对鹅沉思。

王羲之馒头蘸墨水的故事(的故事广为流传)(3)

羲之对鹅沉思

“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据分析,王羲之很可能从鹅身上悟出了一些书法的道理。他执笔写字时有些与众不同,食指高钩,如鹅头那样昂然微曲,拇指置于食指与中指之间,无名指内钩,抵住笔管的下端,小指紧贴无名指,运笔时就像鹅的两掌齐力拨水,把全身气力都贯注到笔尖上。

看到王羲之如此醉心于书法,王旷欣喜之余也便放心去上任了。

(摘选自作者本人作品《书圣王羲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