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的相关信息(体育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罗干

近年来,观众对进口片的口味趋多样化,好莱坞不再“霸屏”,越来越多的小语种影片“黑马”走入人们视线。在电影市场略显沉闷的6月,俄罗斯体育片《绝杀慕尼黑》就是这样一匹“黑马”,凭借好口碑获取了高票房。

绝杀慕尼黑的相关信息(体育片的正确打开方式)(1)

《绝杀慕尼黑》剧照

国内市场每年都会引进3-6部俄罗斯电影,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票房成绩不温不火。但标准体育片《绝杀慕尼黑》实现了逆袭,高质量的改编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俄罗斯的电影工业水准。

近年国内引进俄罗斯电影部分影片与票房

2015年以来,国内先后引进了《摔跤吧!爸爸》《李宗伟:败者为王》《花滑女王》等12部海外体育电影,同时期的国产体育影片数量也不断攀升,《破风》《羞羞的铁拳》《我是马布里》《飞驰人生》等作品均有不俗表现。毋庸置疑,呈“井喷”式发展的体育电影会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股”。而《绝杀慕尼黑》的创作模式和戏剧改编技巧,对国产体育电影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绝杀慕尼黑的相关信息(体育片的正确打开方式)(2)

近年国内已上映的部分引进与国产体育电影信息

电影《绝杀慕尼黑》改编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美国队获得金牌的真实事件。影片没有受限于原型事件,进行了自由的戏剧化改编,降低了历史的严肃气质、强化了角色的戏剧性。电影紧扣篮球主线,将叙事重心放在教练和四个核心球员身上,没有俗套的煽情桥段或生硬的说教气息,巧妙处理了个体困境与国家荣誉的关系。在对具体人物的刻画中自然、适当地展现了苏联社会的矛盾、慕尼黑惨案、冷战对立等历史细节。通过几条简洁的叙事辅线,饱满、流畅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与戏剧逻辑。电影节奏张弛有度、连接紧密,用角色情绪与压力积蓄的叙事能量,堆积了一个“前方高能”的叙事高潮;角色积压的所有关乎尊严、信心、荣誉、情感压力,都在最后的比赛段落中实现了蜕变。《绝杀慕尼黑》的类型结构完整准确、主题明白丰富、叙事清晰流畅、视听成熟高效,观赏性极强。

绝杀慕尼黑的相关信息(体育片的正确打开方式)(3)

《绝杀慕尼黑》最后40分钟的比赛拍摄了30天

体育运动的竞赛性、对抗性充满了戏剧张力,竞技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影片的观看趣味;体育的直观性、真实性魅力与电影艺术也有着共通之处。《绝杀慕尼黑》后半段持续40分钟(超过影片三分之一时间)的篮球比赛,是影片最为精彩的高潮段落。为了高度还原比赛现场,导演采用了等长的时间来呈现这一场面,他大量剥离了比赛中的非对抗时间,利用高速摄影、多场景切换、插入细节刻画等丰富的视听技巧,让比赛全程都充满着激烈紧张的对抗画面和高压氛围。

虽有“先天优势”护体,但体育运动的专业性壁垒却也是电影的“桎梏”。一方面,考验着演员的体育专业知识、经验和训练水平;另一方面,考验着团队的拍摄水平。为了完美呈现《绝杀慕尼黑》中的40分钟比赛,团队耗时30天、研究录像300多次,演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篮球专业训练。此外,为呈现体育运动的美感,拍摄团队使用手持摄影增强画面的真实参与感,运用多机位、多空间的自由切换来进行艺术化处理;运用高速摄影与升格镜头在关键帧与快速剪辑中放大运动员的动作,强化或减弱局部段落的运动音响让全景空间与近景特写呈多视点对比……这些视听技巧并不具备操作难度,但却实现了体育运动过程的影视化表现,显示出导演对电影技巧超强的掌控能力和成熟严谨的影视化创作思维。

《绝杀慕尼黑》的成功,并非在于其艺术内涵,而在于其成熟的类型模式和准确的影视改编思维。相比较西方体育片类型的成熟与多样,中国的体育片在数量和质量上“发育”比较迟缓,处于成长的“进行时”。希望还未上映的《攀登者》《李娜传》《中国女排》等改编自中国体育故事的电影,在兼顾商业格局同时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或许能开辟本土体育片“先河”,为国产体育片的类型发展打开一个新局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