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4,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从2015年以来年平均增速10%;平均每个村(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664万元……这就是中山乡村振兴的一组“成绩单”。

数据背后有哪些“秘诀”?近日,南方 记者深入中山的村庄、企业、田间地头,深入挖掘乡村振兴中山探索的经验做法。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1)

在中山,有几个做法值得关注:三角镇将“抓住一条鱼”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把生鱼做成熟鱼”;五桂山桂南村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为全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横栏镇妇联推出“探花姐姐”计划,吸纳了200多名妇女参与,在通过直播将本地优质花木卖向全国各地的同时,发现了更多人生“可能性”……

行走于中山的各个镇街、村居,所见所闻都是乡村面貌和乡风民风发生的蝶变。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全域美”,中山市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按照中山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柳斌的做法,经验就是:“尊重乡村建设规律,强化村民主体作用,乡村的事情,乡村来办。”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2)

五桂山桂南村。

树立“指挥棒”,让乡村美起来

穿过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的牌坊,走过香樟林,沿着小溪,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客家美食、乡村振兴学堂、文旅驿站、乡村民宿、生态农场、粤山泉工业研学游……秀丽的生态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入驻旗溪村。”桂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家和说,约300户籍人口的旗溪村,近年来吸引了80—100个到村里常驻的“新农人”,他们在这里耕作植被、发展民宿、开展自然教育等,带动了村里土地租金收入的增长,也带来了客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不断显现。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内在要求。

为解决乡村“面子”问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多年来,中山市不断地进行探索着,让全市的乡村美起来、活起来。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3)

近年来,中山不少乡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行走于中山市的各个村落,除了乡村美景,在一些显眼处的公示引人注目:两个网格均存在部分垃圾杂物问题、第二自然村还存在较多道路沿线占道堆物问题、均未按照指标要求配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这正是中山抓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一招”——从2019年起,中山市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B面(红黑榜)”发布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在媒体刊发,通过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加快工作落实。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B面(红黑榜)”报道了相关情况后,黄圃镇立刻组织召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大魁涌水体整治和大雁桥底垃圾清理的问题,目前该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B面(红黑榜)”发布制度的效果显而易见。

此后,这一工作机制不断迭代升级,中山市先后创新推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评比机制”“美丽乡村指数测评”等新机制、新举措,“目的就是让全社会都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陈柳斌说。

“仅仅曝光反面典型还不够,对做得好的还得奖励,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陈柳斌告诉记者,为此,中山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指数测评,每月测评分数与竞争性扶持资金挂钩,每年安排3100万元财政转向资金对排名靠前的镇街进行阶梯式奖补,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我们每月抽30%的村进行美丽指数测评,前八名会有奖补。这是个激励引导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陈柳斌表示,美丽指数测评也将作为中山特色精品示范村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走进被列为市级特色精品示范村的三乡镇雍陌村,修葺一新的郑观应故居、宽敞开阔的艺术音乐广场、整洁明亮的石板路,引来不少游人驻足参观。“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以前是不敢想的。”前不久,“绿色暑假嘉年华”在雍陌村举办,村民郑月华从未见过这么多游客。

雍陌村是中山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典范,近年来,中山市用好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这根“指挥棒”,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着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全市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了一批更高标准、更高品质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的是带动农民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农民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说,中山正是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让农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成为“主人翁”,为探索建立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强化产业链,让乡村活起来

如果说让乡村美起来是扮靓“面子”,那么让乡村活起来就是做厚“里子”。

想让乡村活起来,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振兴。产业振兴如何干,中山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打通产业链的“任督二脉”,推动三产融合,让一、二、三产业都迸发新活力。

初秋时节,在中山市三角镇沙栏村和光明村交界的三角生鱼现代产业园核心区内,不时跃出水面的生鱼“扑通”声不断。

“生鱼养殖产业已成为三角镇的农业支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宗说,该镇在“抓住一条鱼”“将生鱼做成‘熟’鱼”的发展战略下,做大做强“三角生鱼”产业品牌,2021年全镇生鱼养殖面积约1.1万亩,年生产商品生鱼8万多吨,产值超14亿元。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4)

三角生鱼。

尽管如此,三角镇的生鱼养殖行业却长期存在养殖分布零散、生产养殖标准有待完善、品质控制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也导致三角生鱼产业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不突出,养殖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为此,三角镇引进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后者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帮助生鱼养殖产业提质发展。2019年,三角镇以海大集团旗下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连片约2000亩综合性三角镇生鱼现代产业园核心区,这是三角镇内目前面积最大的生鱼养殖连片鱼塘。

在市场终端环节,中山市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按照“生产 加工 科技 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要求转型升级,推出“渔梓情”品牌,以水产制品、速冻调制食品等生鱼制品为龙头产品,在行业内迅速打开知名度,拓宽市场。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5)

民众街道接源村,水产养殖场密布。

目前,中山已成功打造五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包括三角生鱼在内,还有中山脆肉鲩、黄圃腊味、石岐鸽、神湾菠萝,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横栏花木销售额约50亿元,同比增长逾六成;脆肉鲩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近百亿元,为3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在中山,迸发出活力的并不仅限于一产与二产,还有以文旅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以金黄色的稻田为舞台,以蓝天白云为布景,造型各异的稻草人,吸人眼球的五彩风车,美味的乡村小吃……2018年以来,南朗镇左步村打造了“南朗稻田音乐节”品牌,推进农业和文旅的深度融合,用“乡村旅游 ”助力全域旅游。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6)

南朗街道左步村稻田音乐节。

如今,南朗稻田音乐节已成为中山市民的“网红节”,是中山本地一个集休闲文化、乡村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稻田音乐节活动既增加左步村村民收入,又实现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标说。

在南朗稻田音乐节等的带动下,中山以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不断开辟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产融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万忠认为,中山抓住了这一重大机遇,推动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从而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打下了坚持基础。

中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7)

南朗街道左步村稻田音乐节。

创新基层治理,让城乡融起来

近年来,中山乡村振兴成效中,一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2021年,中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3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41750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4,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

数据折射的是,中山市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的背后,首先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培育“土专家”、发展“农创客”是增加收入的重要因素,它们创造了更多乡村就业机会,农民收入无疑得以提升。

近年来,中山坚定不移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将“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今年3月,中山首批评定的“乡村工匠”名单出炉,118名种花木、做腊味的“田秀才”“土专家”分别获评“花卉种植”和“广式腊味”专业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这也是中山在全省率先推出两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试点进行职称评定。

获得花卉种植专业工程师的李园满先后获得过中山市花木工匠评比优胜奖、苗木嫁接竞赛铜奖等奖项。“通过这些比赛,我不仅锻炼了自己,而且也从优秀同行学到了宝贵经验,进而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李园满说。

此外,中山还想方设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服装产业带来不小冲击。沙溪镇龙瑞村“两委”和服装城管理层决定与专业公司合作创建直播孵化基地,引导、扶持商户通过直播电商寻求生机。

今日的龙瑞国际服装城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2000多个档口,是目前中山市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场内汇集了200多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1000多个知名品牌,每年可为龙瑞村带来50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

正如龙瑞村的变化,如今,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中山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例如探索出“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协会 农户”和“物业BOT”等模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累计发动504家企业帮扶村居,对接项目640个。

2021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554.29亿元,比2015年增长61%,年平均增速为10%;全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4.67亿元,平均每个村(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664万元。

基层治理的创新则进一步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2022年4月,一则题为“苏炳添喊话助力乡村发展跑出加速度”的短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其背景就是在中山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会工作部署下,苏炳添家乡古镇镇古一村积极推动,将“亚洲飞人”苏炳添吸纳为乡村振兴促进会会员。

乡村振兴促进会是中山基层治理的一大创新:从2022年开始,中山在有集体经济的村(村改居社区)分别成立1个社会组织——乡村振兴促进会,目前全市已成立了211个乡村振兴促进会,从而把乡贤人士、港澳台侨、本土大学生等力量凝聚到乡村振兴中来,形成多方面力量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明忠认为,健全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助推城乡“互流、互动、互促”,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核心抓手,而中山的做法正是在“聚人气、添动能、增活力”,通过培育“土专家”、发展“农创客”增加收入来“聚人气”,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来“添动能”,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来“增活力”,可以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益探索。

【记者】黄进 陈薇 伍杰 实习生 陀艳

【摄影】叶志文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作者】 黄进;叶志文;陈薇;伍杰

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