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梗国学主要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梗国学主要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1)

黄帝学说与诸子百家

——段振坤

1.黄帝诸子

《汉书·艺文志》五行类有《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即封胡、大挠〔又称大填〕、大山稽〔又称太山稽〕、力牧〔又称力黑〕、风后、大鸿〔又称鬼臾区〕、孔甲、岐伯、伶伦〔泠líng沦〕、天老、五圣、知命、规纪、地典、常先、羲和、隶首、容成、俞拊等。《纲鉴易知录》云:“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风后明乎天道,太常察乎地利,苍龙辨乎东方,祝融辨乎南大封辨乎西方,后土辨乎北方。帝命苍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苍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

苍颉。黄帝史官。《世本》载“苍颉作书”。《说文解字》云:“庖羲氏始作易八卦,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坑之迹,初造书契。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0世纪所大量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即为苍颉契文体系之遗存。

2.五帝

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说:“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是故以后者复迹也。’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

帝喾。高辛氏,黄帝曾孙。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说:“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说明颛顼和帝喾都是传承黄帝之道的。

。陶唐氏,黄帝玄孙。

。有虞氏,黄帝八世孙,高阳六世孙。《国语·鲁语上》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

。夏后氏,黄帝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3.商代诸子

商代就已形成以黄帝之道为背景的诸子结构,伊尹、太公、鬻熊、辛甲,均是商代黄帝学派的代表人物。

伊尹。《汉书·艺文志》载《伊尹》五十一篇,姚振宗曰:“史言伊尹从汤,言素王之事,盖亦述黄虞之言为多。此其所以为道家之祖,而老子犹其后起者也。”《伊尹》述黄帝虞瞬之言,1974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中就有伊尹《九主》,属黄帝形名之学,《史记·殷本纪》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太公。《汉书·艺文志》载《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注曰:“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七略·别录》云:“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谋》指《太公阴谋》,《言》指《太公金匮》,《兵》指《太公兵法》。

太公姓姜名尚,是羌族部落首领,炎帝之后。羌族与周族世代通婚,为西方强族,是商人的劲敌,是周人灭商的主要盟军。在武王克商的战争中,姜尚是八国部族盟军的军事首领,这说明羌族是武王伐商联军中的骨干力量。

太公是商末周初中国文化的担纲人物,上承黄帝,下启诸子,《太公》二百三十七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对黄帝书了解得最清楚,甚至能知道黄帝书创作背景的,均出自《太公》。武王丹书受戒中的黄帝书《丹书》,就是太公所授。《太公金匮》载:“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馀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由此可见,处于商末周初时期的太公,对黄帝书的来龙去脉是十分清楚的,到春秋以后的诸子时代,就不清不楚了。

辛甲。《汉书·艺文志》载《辛甲》二十九篇,刘向《别录》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左传·襄公四年》载晋魏绛对晋悼公云:“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并述其《虞人之箴》。

鬻熊。《汉书·艺文志》载《鬻子》二十二篇,班固注曰:“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宋翔凤曰:“《鬻子》书已不传。今传逢行 注《鬻子》,乃是伪书。惟《新书·修政语》二篇,当采自《鬻子》。凡文王以下问者,皆在下篇。其上篇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之言,皆鬻子所述,以告文王以下者也。”《鬻子》述黄帝与颛顼之道,与鬻熊是黄帝之孙颛顼之后祝融的后裔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黄帝书,都出自楚人之手,这与楚人作为黄帝族后裔核心部落有着重大的关联。

国学是什么梗国学主要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2)

4.春秋诸子

筦仲。“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汉书·艺文志》载《筦子》八十六篇。《筦子》在刘向校书之前,有564篇之多,刘向校除复重484篇,定着86篇。《筦子》之《心术》上下篇、《内业》、《白心》等均以《黄帝四经》为知识背景。

由余。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载《由于》三篇。《史记·秦本纪》载由余与秦缪公论治国之言曰:“缪公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由余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督责于下。不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纂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愚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由于早于老子,从其言可知由余深通黄帝之学。

容成子。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载《容成子》十四篇。俞樾曰:“《庄子·则阳篇》尝引容成氏语,释文云:‘老子师也。’《汉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师也。”又曰:“合诸说观之,容成氏有三:上古之君,一也;黄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师,三也。然老子生年亦究不可考,其师或即黄帝之臣乎?未可知矣。”

老子。道家,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七略》载:“刘向雠校中《老子》书二篇,太史书一篇,臣向书二篇,凡中外书五篇,一百四十二章。除复重三篇六十二章,定着八十一章。《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所谓“中《老子》”是指中秘所藏《老子》书,即皇家图书馆所藏的《老子》书。可见今本八十一章本《道德经》是由中秘《老子》书二篇、太史书二篇、刘向书二篇凡五篇一百四十二章合编而成。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来看,汉初传本已有五千言,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为《德道经》。老子是黄帝之道的最后一位传人,西汉学者言“黄帝之道,老子言之”。魏源《老子本义》说:“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老子为职掌三皇五帝书的史官,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老子专述皇坟以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神秘而伟大的著作,我们已经再也看不到它的真容了,但透过辑录着黄帝书精华的《道德经》,我们可以看到三坟的影子。

文子。道家,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汉书·艺文志》载《文子》九篇。1973年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文子》,为平王与文子问答,今本《文子》窜改为文子与老子问答。《黄帝四经》是《文子》一书的知识背景,《文子》与黄帝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yuān〕子。道家,名渊,楚人,老子弟子。环、蜎古字通,蜎渊亦即环渊。《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环渊,楚人。学黄老道德之术,着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蜎子》十三篇。

关尹。道家。名喜,为关吏。《汉书·艺文志》载《关尹子》九篇。《吕氏春秋·不二篇》云“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庄子·天下篇》“关尹老聃”并称,且名列老聃之前。

孙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黄帝为兵家之祖,《孙子兵法》多引黄帝之法,《孙子兵法·地典》为黄帝兵法:“高生为德,下死为刑,四两顺生,此谓黄帝之胜经。”

范蠡。楚国宛〔今南阳〕人,越王勾践大夫。《汉书·艺文志》载《范蠡》二篇。另有《范子》十二卷。范蠡精通黄帝书,《太史公素王妙论》曰:“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用之无穷。盖世有能知之者,莫不尊亲。如范子可谓晓之矣。”《国语·越语下》所载范蠡之言,多出自《黄帝四经》。

老莱子。道家,楚人,与孔子同时。《七略别录》云:“老莱子,古之寿者。”《汉书·艺文志》载《老莱子》十六篇。《史记·老子列传》云:“或曰老莱子亦楚人,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孔子。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多次谈到黄帝,其所传《五帝德》、《帝系姓》是司马迁着《史记·五帝本纪》的经典文献。孔子的慎言哲学,就来自黄帝《金人铭》。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墨子。名翟〔zhái〕,为宋大夫,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

5.战国诸子

扁鹊。姓秦,名越人,勃海郡郑人,战国初期名医。《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老成子。道家,宋大夫,《列子》称“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通志·氏族略》云:“老成方为宋大夫,着书十篇,言黄老之道。”《汉书·艺文志》载《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道家。楚人,《汉书·艺文志》载《长卢子》九篇。《荀子·录卢》曰“楚有尸子、长卢子、芋子,皆著书”。

王狄子。道家。《汉书·艺文志》载《王狄子》一篇。

列子。道家,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尸子·广泽篇》云“列子贵虚”。刘向《叙录》云:“《列子》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着八篇。”《汉书·艺文志》载《列子》八篇。《列子》多称黄帝,《老子》“谷神不死”章,《列子》明言为《黄帝书》。

孙膑。齐人,《史记·孙子列传》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即《孙膑兵法》。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共三十篇,11000余字。《孙膑兵法·见威王》有“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语。

慎到。法家。《史记·孟荀列传》云:“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着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载《申子》四十二篇,班固注曰:“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申不害。法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申不害者,京〔今河南京县〕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着书二篇,号曰《申子》。”申不害精通《黄帝四经》,其学术是以黄帝学说为基础的。所谓“学术以干韩昭侯”,即学道术以干韩昭侯,道术者,南面之术也,即黄帝书。《汉书·艺文志》载《申子》六篇。

孙休。道家,六国田太公、魏武侯时人。《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孙子》十六篇。

捷子。捷、接字古通,故又称接子,齐人,学黄帝之术,《汉书·艺文志》载《捷子》二篇。

公子牟。道家,魏公子,封于中山,又曰中山公子牟。《汉书·艺文志》载《公子牟》四篇。班固注曰:“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黔娄子。道家,齐隐士,“守道不诎〔qú〕,威王下之。”《汉书·艺文志》载《黔娄子》四篇。皇甫谧《高士传》云:“黔娄先生齐人,修身清节,不求进于诸侯。着书四篇,言道家之务,号《黔娄子》。终身不屈,以寿终。”

庄子。道家,名周,宋人,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庄子》多称引黄帝,《盗跖》篇盛赞“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尉缭。梁惠王时人,《汉书·艺文志》载《尉缭》三十一篇。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全书围绕“黄帝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了用兵之道。

田骈。又曰陈骈。道家,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汉书·艺文志》载《田子》二十五篇。《吕氏春秋》云“陈骈贵齐”,高诱《注》曰:“陈骈,齐人也。作《道书》二十五篇。贵齐,齐死生、等古今也。”《史记·孟荀列传》:“田骈,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

尹文子。名家,刘向云:“与宋钘〔xíng〕俱游稷下。”《汉书·艺文志》载《尹文子》一篇。洪迈《容斋续笔》云:“详味其言,颇流而入于兼爱也。顾其言主术,悉归本黄老。今观《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发明人君南面之术,时有善言,非尽后人所依托。”

宋钘〔xíng〕。道家,《汉书·艺文志》载《宋子》十八篇,班固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庄子·天下篇》以宋钘与尹文并论,《荀子·非十二子》将墨翟与宋钘同讥,孟子称宋钘为先生,为战国之大家。

荀子。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汉书·艺文志》载《孙卿子》三十三篇。《孙卿子》受黄帝之学影响甚至深,古本并载有黄帝《金人铭》。

郑长者。道家,六国时,郑国贤人,先韩非,韩非称之。《汉书·艺文志》载《郑长者》一篇。

宫孙子。道家,又曰室孙氏,周王室之孙也。《汉书·艺文志》载《宫孙子》二篇。

鹖冠子。道家,楚人,居深山,以鹖鸟羽毛为冠。《汉书·艺文志》载《鹖冠子》一篇。《黄帝四经》为《鹖冠子》一书的知识背景。

公梼〔táo〕生。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载《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姚振宗曰:“此条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所引,则班氏原注,当为‘传黄帝终始书’。此云‘驺奭〔shì〕始终’,写误也。”

公孙发。阴阳家。《汉书·艺文志》载《公孙发》二十二篇。姚振宗曰:“公孙发未详。以叙次先后言之,则其人在邹衍之前,似即为公梼生之学,蒙上终始二字者欤。”

〔zōu〕衍。阴阳家,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汉书·艺文志》载《驺子》四十九篇,《驺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封禅书》云:“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载:“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司马迁认为黄帝不是驺衍一家所宗,而是“学者所共术”。

驺奭〔shì〕。阴阳家,号曰雕龙奭。《汉书·艺文志》载《驺奭子》十二篇。刘向《别录》云:“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书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

鬼谷子。纵横家,齐人,称鬼谷先生,为苏秦、张仪之师。鬼谷子是黄帝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隋书·经籍志》载有《鬼谷子》三卷,有皇甫谧注和乐一注两种版本。

苏秦。纵横家,《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周书《阴符》,即黄帝《阴符经》。《汉书·艺文志》载《苏子》三十一篇。

韩非。法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使秦,李斯害而杀之。《汉书·艺文志》载《韩子》五十五篇。韩非精通黄帝书,形名法术之学指《黄帝四经》。《韩非子·扬榷第八》:“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吕不韦。赵国大商人,秦庄襄王相。召门客着《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载《吕氏春秋》二十六篇。《太史公素王妙论》云:“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用之无穷。盖世有能知之者,莫不尊亲。如范子可谓晓之矣。子贡、吕不韦之徒颇预焉。自是以后无其人,旷绝一百有余年。”吕不韦精通黄帝五正,《吕氏春秋》多黄帝之学。

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云:“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国学是什么梗国学主要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3)

点击图片:《诸子百家 各讲的什么?》

点击阅览:诸子百家 各讲的什么?

6.秦汉诸子

乐臣公。《史记·乐毅列传》云:“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盖公。盖公是乐臣公的学生,善治黄、老言。齐丞相曹参师从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汉书·萧何曹参传》〕

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汉初以黄帝学说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国策,是由刘邦决定的。刘邦初立为沛公时,即“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其理论根源即来自于黄帝学说之清静自治。《汉书·酷吏列传》云:“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吕后。刘邦正室,吕后主政时,继续坚持清静自治的治国方针。《汉书·高后纪》云:“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萧何。沛人,秦时为主吏。无为而治,萧规曹随。萧是无为而治的立法者,曹是无为而治的守成者。汉初以功劳第一封为“酂侯”,萧何主张无为,喜好黄帝之术。

曹参。沛人,秦时为狱掾,萧何为主吏。刘邦为沛公,曹参以中涓从,以功劳第二封侯。汉初为齐王丞相,师从黄帝学者盖公,用黄帝之术治齐。后代萧何为汉相国,萧规曹随,“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汉书·萧何曹参传》〕

张良。字子房,其父为韩厘王、悼惠王相。从下邳圯上老父黄石公受《太公兵法》,“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汉书·张陈王周传》〕张良晚年“乃学道,欲轻举”,“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陈平。《汉书·张陈王周传》云:“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为刘邦谋士,多奇计。“平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汉文帝。刘桓,刘邦中子。吕后崩,陈平、周勃除吕氏,迎代王刘桓继位,是为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汉书·儒林传》说“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刑名学说是黄帝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文帝恪守黄学信条,除肉刑,薄徭役,减赋税,简朴厚道,力行清静自治,缔造了辉煌的文景之治。“德莫厚于汉文”,是中国历史上黄帝之学实践得最好的政治家。

窦太后。汉文帝皇后,景帝之母。《汉书·礼乐志》说“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汉书·外戚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文帝崩后,窦太后继续恪守黄老学说,一直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崩,前后在位五十一年,保证了文景之治的正确路线。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中子。在位十六年,继续奉行刘邦、汉文帝确立的清静自治路线,史称文景之治。

贾谊。儒家。《汉书·艺文志》载《贾谊》五十八篇。贾谊承荀子之学而来,荀学受黄老学说的影响,而与孔孟儒学有所不同。贾谊进一步强化了其学说的黄帝之学色彩,对百家之学多所吸收,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大史公自序》)。

淳于意。汉文帝时为齐太仓长,称太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同郡元里公乘阳庆谓淳于意曰:“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载仓公对汉文帝问:“病名多相类,不可知,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此说均黄帝学说之精髓。

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其《论六家之要指》,对黄帝之学至为推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所论的道家,专指黄帝学说。

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汉书·艺文志》载《太史公》百三十篇〔即《史记》〕。《汉书·司马迁传》云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司马迁高度钦敬黄帝和黄帝之学,他在《五帝本纪》中说“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公开指责孔子将尧以前的文献删除,并斥责儒者不传黄帝事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歌颂“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对黄帝和黄帝之学的崇高评价。

刘安。淮南王,刘长之子,刘邦之孙。《汉书·淮南衡山济北传》云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淮南内》即《淮南鸿烈》即今天所称的《淮南子》。《淮南鸿烈》是黄帝学派的最后一部殿军之作,它的出台背景是为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斗争,维持汉初遵循黄帝之学的旧制。刘安最后不惜铤而走险,公开谋反,以图恢复黄老学说正统,最终失败自杀。

汲黯。《汉书·张冯汲郑》云:“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史记·汲郑列传》云:“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杨王孙。《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云:“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司马季主。《史记·日者列传》云:“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

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本名刘更生,成帝时更名刘向。其父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成帝时诏刘向校录群书,典校诸子,撰有《别录》、《新序》、《说苑》、《说老子》四篇等书。刘向根据中秘所藏《老子》书二篇、太史书二篇、刘向书二篇,凡中外书五篇,一百四十二章。除去重复的三篇六十二章,定着八十一章,其中《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形成传本《老子》。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

严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人,隐居不仕,汉成帝时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云:“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着书十余万言。”严遵着有《老子指归》。

7.黄帝学说与诸子百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认为“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墨者俭而难尊,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严而少恩”,“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阴阳、儒、墨、名、法五家都有致命的缺陷。惟独“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谊,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认为“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书,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司马谈对黄帝学说可以说是无比的推崇,“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

司马谈所言道家,事实上就是指黄帝学说。班固父子论司马迁父子时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司马谈对诸子均有所指责,独视黄帝学说为神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黄帝学说不只是为司马迁父子与班固所推崇,亦为先秦诸子所推崇,诸子们对黄帝学说“各引一端”,因而均带有片面性。

和诸子不同的是,黄帝学说是数千年几百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而诸子只是一时一家之说,因此不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诸子百家都是无从和黄帝学说比拟的。

黄帝学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学,诸子百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国学家。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并不是在研究国学,而是在研究国学家。只有黄帝学说,才是真正的国学。诸子们自己,亦是如此认为的。所谓百家争鸣,就是诸子们阐述自己对黄帝学说的各自见解而已,都打着先王之道的旗号,互相抨击。

国学是什么梗国学主要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4)

我们要记住一条,只有黄帝学说是真正的国学,诸子只是国学家。诸子之学,只是二传手的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黄帝学说之中。黄帝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太阳,诸子百家只是这个文化太阳系的行星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是极端重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