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小伙赶考路上捡到10万巨款(杭州男子21岁在桂林幸遇贵人从此发迹)

桂林小伙赶考路上捡到10万巨款(杭州男子21岁在桂林幸遇贵人从此发迹)(1)

矗立在南京街头的袁枚雕像。(资料图)

21岁在桂林幸遇贵人从此发迹 晚年暴富之后再游故地感慨万千

一个杭州人的桂林情缘

■师永涛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底,21岁的杭州人袁枚远赴桂林,登过独秀峰后写下“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的句子,今天,我们晚上在独秀峰上,仍然可以看见桂林满城的灯光。

袁枚是十八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家和诗人,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他诗倡性灵,文宗骈体,是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与河北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行世。对于儿童们而言,他们熟知的乃是袁枚的诗作《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两次得贵人相助 终授翰林

这位21岁的年轻人从西子湖畔南行至岭南桂林,内中有着颇多曲折。袁枚的家境并不富裕,袁枚后来回忆了当年贫贱屈辱的借债生活:“我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敲门闻索逋,啼呼藏匿早。推出阿母去,卑词解烦恼。”

袁枚父袁滨擅长刑名之学,长期游幕四方,母章氏知书达理,“针凿之余,手唐诗一卷吟哦自娱。”因此袁枚在杭州以早慧闻名,12岁就考取秀才,被视为神童,18岁由浙江巡抚程元章保送到万松书院学习。然而年轻的袁枚志在诗文,对科举制艺并不专心,结果在乡试中接连4次败北。于是,他“因叔父健磐公在广西金抚军幕中,与我二金,托柴东升先生带至江西高安署中;借我十二金,坐倒划船到广,受尽饥寒。”(见《随园老人遗嘱》)。

彼时乾隆皇帝刚刚即位,决定于乾隆元年(1736年)重开博学鸿词科。对不喜欢八股文学习的袁枚来说,不啻是一个喜讯,因为如果可以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一跃龙门的话,便可以跳过常规的乡试、会试、殿试重重难关,直接进入翰林院。但是,博学鸿词科需要有朝廷重员推荐,袁枚在杭州身份上也只是一个生员,年纪又轻,在人才济济的江南地域想得到推荐几乎是不可能。于是,袁枚决定离开杭州,到地处岭南的广西借叔父之力全力一搏。

袁枚的叔父袁鸿亦能诗,然官运颇为不佳,旅桂30年还只是个幕僚。他对袁枚并不客气,盖因为袁枚屡试不第才远赴广西,“叔父一见怫然道:‘汝不该来’,我惶恐无错。”(见《随园老人遗嘱》)。然彼时任广西巡抚的金鉷对于这位江南才子却青睐有加,金鉷曾经监修过雍正版的《广西通志》,当得起能吏之称。后来,因为屯荒事,金鉷被清代广西籍官员中官位最高的桂林人陈宏谋连续弹劾3次,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彼时,金鉷于巡抚衙门八桂堂设宴会诸才子,袁枚作《铜鼓赋》,技惊四座。金鉷随后越格推举他赴京城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当时全国200多人的应考者中多为年长德邵的先生或有文名的硕儒,而袁枚年纪最轻。袁枚在这次考试中落选,但决定留在北京准备乡会试。2年后,在京师的袁枚因文名再遇贵人——— 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不过一年半,期间游览了现今七星公园内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做乐府长诗《同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并望桂林诸山》以记其事,笔触恣肆不羁。

年近古稀再游桂林 感慨万千

此后的岁月,袁枚做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仕途平淡无奇。33岁丧父后他购买了南京的随园,这里是曹雪芹家族曾经的府邸。闲居在家,他的文名日盛。40岁,袁枚正式辞官归隐,名满天下,逍遥自在。彼时的杭州落魄子,尽管仕途落魄,但在文坛地位日隆,出高价请他撰写传记、墓志者甚多——— “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见《随园老人遗嘱》)。或许是年轻时的贫瘠深深刺痛了这位江南才子,袁枚竟然是少有的文人中营财有方者,待其晚年时已有“田产万金馀,银二万”,而“其他书画、图章、法帖”等文物古董亦不少。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

1784年,在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度来到桂林。没有21岁时的桂林之行,他亦不可能蟾宫折桂,从布衣成为士林阶层的领袖人物。而且此番如斯高龄,或许今生不会再回“发迹之地”桂林了,因此,袁枚的心头自然是感慨万千。袁枚阅《广西省志·艺文》一门,发现自己年轻时写的《铜鼓赋》被广西人收入了省志,他感慨:“国朝首载此赋,且惊且感,题一绝云:五十年前《铜鼓赋》,自家披览自家怜。不图漓水《崇文目》,竟冠熙朝第一篇。”

彼时桂林城中已无故旧,只有当年的漓江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他仿佛又看见年轻的自己站在当年的桂林街头:“黄粱一梦谁能再,我竟来寻梦还在。”

在桂林,袁枚写下了名文《游桂林诸山记》,他记起了当年年轻时登独秀峰、游栖霞寺、七星岩、木龙湖的往事,亦不忘金鉷的提携之恩,他感慨道:“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下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而广西峻峭独秀的山峰依然耸拔如故,依然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袁枚感慨道:“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袁枚说这句话是有来历的,乾隆四年广西镇安府改土归流,中原流官始得进入镇安掌管府政,一批德才兼备的循良诗人方得以在瘴乡边地施展才华,传播中原文化。在这些鸿儒太守中,有乾隆“三大诗人”之一的赵翼,有“商夫子”之称的商盘,有“宦禅”之称的汪为霖,有明察秋毫、秉公执法的县令刘大观,有“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李宪乔,有诗意皆佳的红桥先生许朝,还有孝廉之称的汪端光等。此“粤西七君子”深谙诗书格律,文翰飘逸,各成性格。

 与人唱和撰文留记 难舍桂林

袁枚在桂林与广西的诗人多有唱和,他称朱依真为“粤西诗人之冠”,称李宪乔为“今之苏子瞻也”,宦游、寓居和本地的粤西文人深得袁枚的赞誉,也令广西之文人在清季中叶名声斐然,成为帝国人文版图中重要的一页。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亦对广西多有记载,而广西陌生的新鲜感和特殊于中原、江南的风俗习气亦让袁枚经年难忘,其语怪力乱神的《子不语》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广西离奇古怪的故事,想来,这些也是他在年轻时于桂林的街头巷尾,从贩夫走卒口中听到的故事。

袁枚这次在桂林住了近2个月时间,于那年的暮秋初冬时节离开桂林北上湖南。在离开桂林的那天,一些当地人士到漓江边为其送行,袁枚在半月后恍然觉得自己已经是古稀之年,今生恐怕再无回桂林的机会了,怆然泪下,写下了:“知否衰翁行半月,梦魂还绕桂林西”的句子。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82岁的袁枚卒于江宁小仓山下随园,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为其写的墓志铭中说:“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而对于袁枚在广西的诸事研究,据《广西通志》“古典文学研究与文学古籍整理”一节载,多年来亦唯广西大学梁扬先生1983年所撰之《“梦魂还绕桂林西”———袁枚在广西》一文。至于今天之广西人,尚记得袁枚者,几人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