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

1976年7月7日早晨,皮定均手握袖珍收音机,一边散步一边听新闻,这是他多年养成的老习惯。突然听到新闻里播放朱德总司令昨日去世的消息,他内心一颤,悲痛不已。

这天的早餐,皮定均一家人沉闷地吃了一顿饭。

大将星沉

上午9点30分,皮定均乘伊尔—14飞机从福州起飞到漳州机场,准备再换乘飞机去东山岛。

在漳州机场一下飞机,皮定均劈头就问:“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马上就走”!

“报告首长,一切准备就绪”,李副军长向皮定均敬了一个军礼。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

皮定均中将

这时,负责飞行的副团长匆匆跑来:“刚才接到气象报告,前方天气不好,现在飞……”?

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蒋亭看了看远方阴云密布的天空,对皮定均说:“皮司令,天气不太好,我看还是等一等再说”。

可是一向守时的皮定均,不安地在草坪上来回踱步,一下子看看表,一下子又望望天。脸上的神态愈加焦急。

上午10点40分,皮定均停住脚步,问李副军长:“不等了,能不能绕过雷区”?

李副军长熟知皮定均的脾气,沉思了一下说:“我看飞机飞得低一些,只要能看清公路,可能会行。”

看到皮定均着急上火的样子,蒋亭副司令员忐忑不安,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在飞机引擎的轰鸣中,银灰色的军用飞机腾空而起,向着东山岛飞去。但20分钟后,远方突然雷雨交加,狂风大作。

信号顿时中断,机场调度员有种不祥的预感,他手持话筒不停地高声呼叫,但任凭他喊哑了喉咙,那边没有任何回应,图标上的航线截止在漳浦县的灶山,时间是11时15分……。

大将星沉,日月含悲。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

此时,在中南海的毛泽东接到了皮定均失事的噩耗,对于这位跟随自已数十年的爱将,久病缠身的他已无法表达自已的悲痛。他仍然挣扎着起身,坚持一定要送他出的花圈。这是毛泽东一生中送出的最后的一个悼亡花圈。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2)

其实,早在1955年解放军评定军衔时之时,毛泽东看到皮定均名列在少将的名单中,就当场对有关人员说:“皮旅有功、少将晋中。

据说,开国将军中享此殊荣的仅有陈赓与皮定均两个人,当时皮定均年仅才41岁。(据军史学家的考证,此话是主席口示,而不是批示。所以并没有文件留存)。

但也可见皮定均在主席心中的份量。

为什么毛泽东如此厚爱皮定均呢?不仅仅是因为将军对党和人民的一片忠心,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年那场著名的中原突围战。皮定均在那场战争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突围奇迹。

受命于危难之际

这就要说到1946年6月,因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调集30万大军包围仅6万人的中原解放区,意图48小时歼灭我军。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3)

国民党军

此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急电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要准备牺牲一部分兵力,抓紧时间,迅速突围。

中原军区立即制定了突围作战计划。司令员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二纵队主力为北路,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纵队其余部队为南路。分两路向西实行战略转移。要求抢在国民党军向我军发动总攻之前,冲破国民党重兵封锁的平汉线。

这时,掩护主力突围的千斤重担交给谁?

王树声的热泪

突围前的那一晚,王树声将第1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紧急召集到一纵作战处,向他们传达了指示。

命令1旅从即日起,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向东行动,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向西突围,使敌人三天之内找不到中原军区部队主力的行动方向,待掩护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1旅即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4)

王树声大将

当时,在30万国军,数十道壕沟的围困下,双方装备差距又悬殊。大家都明白“掩护突围、自行选择”意味着什么。

但皮定均与徐子荣没有丝毫犹豫,向王树声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这时的王树声,面对着两位爱将,眼含着热泪,特意交待皮定均与徐子荣:“1旅的几个干部,每人要准备一套便服。关键时刻便于脱身。

王树声说完,又双手握住他们的警卫员赵元福等人说:“小鬼,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的首长”。

这是王树声经历了西路红军失败,化妆乞丐,历经九死一生才回到延安的切身经验,可谓是肺腑之言。

但是皮定均一生都没有提起便衣脱身这件事。还是警卫员赵元福晚年透露出来的。可见当时情形之危急。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5)

在皮定均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他的第1旅近7000官兵都是自己亲自带出来的抗日武装。他不能把队伍抛开不管,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子弟兵都安全带出去,即使历经再大的艰辛。

大计初定

但是,如何在敌人几十倍兵力的优势情况下,既完成阻击任务,还要带着整个部队成建制的突围,简直难于登天。

这时,政委徐子荣的一席话启示了皮定均。

徐子荣说:“我想这样,等主力过了铁路,我们是否可以先虚晃一枪,伪装跟在主力后面走一天或半天,就很快隐蔽起来,闪过敌人的锋芒,然后出其不意地来个回马枪,向东前进。这样使敌人对我们捉摸不定,等它摸清我们的动向,我们至少走出好几百里了。”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6)

左一为皮定均

可是隐蔽在哪里呢?在重兵包围下要隐藏一个旅,又谈何容易?

这时,皮定均脑子里极速地闪过周边所有的山川河流村庄的画面。过了一会儿,他大声说道:“去刘家冲!

刘家冲是个小山村,在旅部驻地不远处,只住有六户人家,小丘陵地带,树木茂密,位于敌军主力的接合部,又刚好在敌军行进的两条公路之间。这里没有大山,在敌人看来是不可能隐藏大部队的。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这种情况很容易让敌人产生麻痹心理。

暴雨中及时收缩

从6月25日起,1旅全体指战员在20多公里长的阵地上顽强坚守。敌人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1旅的战士把每一个山包都打造成坚固的堡垒,并将山包火力交叉相连,形成高效的纵深火力网,使得敌人每一次进攻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打退了敌人十多次进攻后,主力部队安全越过平汉铁路的消息传来,皮定均终于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7)

掩护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分散在长达20公里战线上的部队如何回缩?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这时,天空中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视距只有三到五米。皮定均决定利用这天赐良机,当机立断下令向敌人发起反冲锋。“出击!把敌人赶得远一点,再撤下来。”皮定均果断地下令。

国民党军猝不及防,被赶开数里之远,加上天气突变,敌人不知虚实未敢冒然进攻。这为部队后撤赢得了宝贵时间。于是,各部队从20公里的防线上迅速地后撤集中,冒着狂风暴雨,急行军40多公里赶往刘家冲。

瞒天过海刘家冲

到了6月28日黎明时分,河南信阳的刘家冲,一轮朝阳照在了东南相邻的两条公路上。十多万国民党军正急驰向西追击。上千辆汽车,几百门大炮,密密麻麻的士兵挤满了两条公路。吆喝声、呼喊声、车鸣声、骡马声喧嚣一片。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8)

然而,就在两条公路的夹缝中一片黑松林里,1旅6000人正屏息以待地隐蔽着。公路上车马的震动,刺耳的喧哗,似乎让大地都在颤抖。部队的骡马全部被捂口放在最里层,全军不生火、不吸烟,连咳嗽也必须用手捂住。战士们甚至可以听到敌人搜索队在树林边行进的脚步声。

第二天,清爽的晨风吹拂到树林里时,公路上终于恢复了平静。皮定均立即命令部队向东突破。

这瞒天过海的奇招让1旅成功渡过了最危急的时刻。

突出重围

皮定均第1旅一举跳出了敌人的重点包围圈。

但难关漫道真如铁。1旅仍然在国统区的心腹地带,离真正突出重围还有漫漫长路。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9)

不过最艰难的时刻都挺过来了,全旅上下信心大增,气势如虹。

此后,皮定均率领1旅继续孤军作战,抢关夺隘,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经20余天连续奋战,大小战斗凡30余次,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封锁,千里转进,最终抵达苏皖解放区。

会师时,1旅还余下约5000人,部队的主力得以保存。1旅成建制的成功突围。这一壮举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皮旅的壮举,使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都极为惊讶,兴奋异常。《新华日报》刊载此胜利突围消息时,以《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为题发表社论。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0)

事隔21年后,周恩来总理仍记忆犹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来自各地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他对皮定均说:“你过去带领的那个皮旅打仗真行啊!在中原突围时虽然只是一个旅,中央是把它当作一个方面军使用哩!

在解放战争时,皮旅被改编成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后来又扩充为独立师,转战华中、华北,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少年果敢

皮定均是安徽金寨人,出生于1914年。父亲因病早逝,3岁时母亲不得已改嫁。他与祖母二人相依为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年幼的皮定钧从小就表现出超于同龄人的果敢与成熟,15岁的皮定均就加入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共青团,不久后就担任了英山县童子团团长一职。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1)

皮定均早期照片

次年冬,入党并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创建川陕根据地及长征途中,英勇顽强,多次立功,迅速成长为一名红军指挥员。

在抗战期间,皮定均随刘伯承的129师深入敌后,开展艰苦的抗日战争。他先后担任129师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五分区的司令员等职务,在冀南和豫北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他的机智灵活很快得到了刘伯承师长的赏识。从此,刘伯承对他悉心培养。

熟记地图

有一次,皮定均刚回到分区作战处,就接到师部电话,要他马上赶到师部。皮定均一口气跑了50多公里路,终于来到师部。

刘伯承问皮定均:“你来的路上都看见了什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东西?”皮定均被问得一脸的懵逼。一路上马不停蹄,哪里去记着路上有什么。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2)

刘伯承看他一脸通红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作为一名将军,一定要熟悉周边的地形,做到脑子里有地图,对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了如指掌。

从此,皮定均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地留心所经的山川河流村落,每次驻营,必然仔细勘察周边的地形地貌,核对地图。哪里适合防守,哪里靠近水源,哪里视野开阔,哪里存在漏洞,他都能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久而久之,皮定均养成了留心地图、熟记地形的习惯。所以,在中原突围的关键时刻,他马上能想到刘家冲这个战略要地并非出于偶然。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3)

刘伯承

这样,皮定均在刘伯承的精心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全能战将。

爱的火花

而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皮定均也终于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刘伯承一向关心皮定均的终身大事。为此,刘伯承对时任政委的徐子荣下达了一项附加命令:多关心皮定均的婚事,尽快解决他的终身大事,一定要想尽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徐子荣素有“政委妈妈”的称号,把皮定均的婚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徐子荣单刀直入地问皮定均:“军分区这么多女同志,有没有看中的?

没想到,皮定均谈对象跟打仗是一样的,直接就说:“妇救会主任张烽很好”。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4)

皮定钧与夫人张烽

徐子荣立即向其了解情况,原来,张烽比皮定均小11岁,皮定均对其一见倾心,曾请县长郑晶华出面做媒,但张烽不愿意与部队的人结婚,她认为部队的人文化素质低,缺乏共同语言,因此一口回绝。

这下徐子荣心中有数了。

徐子荣先把张烽调到皮定均所在的林南县工作,增加两人的相处机会。同时,徐子荣趁机做张烽的工作,加深皮定均在张烽心目中的印象。

有一次,皮定均给部队作报告,张子荣特意安排张烽等女兵在下面听。皮司令在台上滔滔不绝,没有讲稿,也不喝水润润嗓子。张烽听得着了迷:“他不会是演员出身吧……事先背好了台词……这得需要多高的文化啊!

就这样,姑娘开始觉得这个皮定均并非那么简单的人,慢慢地有了好感。姑娘内心的防线开始动摇。

皮定均文化并不高,但却很好学。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5)

皮定钧与张烽

有一天,皮定均借机找张烽说:“我没有念过一天书,做梦都想学文化,你文化程度很高,我想请你做我的老师。”张烽爽快地答道:“好,那就从记日记开始。

皮定均说到做到,从此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厚厚的《皮定均日记》。在军旅繁忙之时,从不间断地写日记,这也为皮定均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两双手从此紧握在了一起。

餐桌上两个菜

革命时期的爱情常常就是这么简单而直率。1943年6月底,皮定均与张烽缘份终于瓜熟蒂落。在林南县合涧镇上庄,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6)

皮定均日记

结婚当日,餐桌上就只有两个菜,一个是炖肉,一个是水煮萝卜。

婚后的皮定均,可谓一举两得,既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找到了一个良师益友。

他的人生从此更上了一个层次,不再只是猛冲猛打的战将,而是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看法。

不能烧粮食!

在中原突围时,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皮定均思想层次的脱胎换骨。

当时,部队吴家店休整,战士们都已饥肠漉漉,疲惫不堪。幸亏部队发现了一个国军后勤的大粮库,才解决了“皮旅”的粮食问题。

可是当部队出发时,供给部长范惠却与皮定均发生了一场要不要烧“粮仓”的激烈争吵。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7)

范惠晚年回忆,临出发前,他去徐氏祠堂看了一下,里面的粮食才动了一个角。为了不让粮食资敌,范惠叫了几个战士拿上蘸了油的火把去把“粮仓”烧了,不料被皮定均撞见了。

他问范惠:“粮食是谁的?

范惠:“是敌人的。”

皮定均问:“敌人会生产粮食吗?”

范惠改口:“是我们缴获敌人的。”

皮定均说:“缴获的物资你就烧?看到了没有,群众在饿肚子。”

范惠争辩:“群众饿,也吃不上。烧了它,不让敌人吃。”

皮定均又问:“敌人没有吃怎么办?”

范惠不悦:“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皮定均说:“敌人没有吃的,不就会去抢老百姓的吗!

在以百姓为重的大局观下,范惠被说服了。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8)

后来追赶皮旅的蒋军到了吴家店后,确实借助于皮定均强留下来的 “粮仓”,提供了国军的给养。但是,当地的老百姓也确实没有遭受过国军抢劫掠夺之灾。

爱护士兵

可贵的是,皮定均无论怎样的成长,但有一项原则却是始终不渝的。

1970年代,皮定均时任福建军区司令员。某师师部需要送文件到上级部门,师长命令一名开车司机带着一名小战士出公差,回师部的路上遇难,随车战士遇难身亡。为此皮定均大怒,要求师长及政委写检讨书。师长与政委为此事故写了一份检讨书,长达数十页。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19)

皮定均与毛泽东

皮定均看完检讨书后。仍然严肃地对秘书说:“通知该师师长和政委,这名战士的丧事一定要办好。出殡时,师长要抬棺,政委到场致悼词,事后把这起事故的经过写成报告,通告全军学习!

秘书有些为难地说:“首长,这位师长和政委都是老八路了,我看他们这份检查报告写得也很深刻,是不是处罚轻一些?

皮定均毫不客气地说:“光写检讨有什么用?能记住吗?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正所谓不生孩子不知道疼,父老乡亲们把孩子养大不容易,送到部队来是相信我们,我们再不好好照顾他们,对得起他们吗?

师长和政委只能乖乖服从皮定钧的命令,葬礼的那一天,师长和政委亲自为战士抬着棺材,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而有了这个教训之后,这支部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别看皮定均打起仗来决绝果断,坚韧不拔,可却是极重感情的性情中人。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悼亡花圈送给他)(20)

张烽

1953年夏,皮将军从戎后首次返乡。这是将军离开家乡二十四年后第一次回到金寨县。可谓衣锦还乡,惊动四里八乡。探望者从早至晚,络绎不绝,许多乡亲走几十里山路特地来看皮定均。

结果,将军却一夜难眠。次日清晨,皮定均断然率全家离乡返回。离家之时,却因山洪暴发,又阻隔路途中,不得不在一个农户家里借宿了三天。

乡亲们得知此事后,很是生气皮定均不辞而别的做法,还高兴他被雨困住,甚至有人说将军无情无义,“这是老天爷在惩罚他”。

张烽对于丈夫的行为,也很是不解,在回去的路上一直抱怨,皮定均却一声不吭。

三十年后,张烽才吐露出真情,说起来硬咽不止:“将军怎不想在家多住几日?但见一起参加革命者皆战死沙场,仅他一人生还,如何向先死者的家人交待!回乡后,乡亲纷纷询问,心里怎受得了?”  

据金寨县党史载,该县30年代,曾有10万青年参加红军,幸存者仅数千。与将军一同参军的十四个人,无一生还。

将军觉得自已无法面对父老乡亲的问询,愧疚甚深,心如刀割。当年的众多发小、同伴、战友都已生死茫茫,埋身青山,而唯独自已身居显位。

见惯了战争的枪林弹雨,却无法承受乡亲的泪眼婆娑。这是他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从此,将军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前期精彩:

一封电报让主席大笑,拉开协商建国的帷幕。他为何被称为党的宝贝

死里逃生的粟裕终复仇,历尽十三年的戏剧性反转,名将涅磐之路

惨烈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说,你的决定错误,主席哲人式的回答

一次谈话打造出我军的战争之神,毛泽东说:你就是中国的炮兵元帅

参考资料:

《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

《英勇虎将—皮定均纪念文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