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话听得懂不会说怎么说(你真的懂益阳话么)

益阳话听得懂不会说怎么说(你真的懂益阳话么)(1)

靥(yè,益阳音yì),本义指面颊上的微涡,即酒窝。《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有酒靥、笑靥、靥脯(颊边的酒窝)等词。还有成语“笑靥如花”,形容女子笑得像花一样漂亮。

《说文》释“靥”:“姿也”。《说文》释“姿”:“态也”。“姿态”一词现在还用。讲得很玄乎。其实不过是说有“靥(酒窝)”的人笑起来很好看。

“靥”,益阳人有独特用法。取“微窝”之意,表示所有瘪下去、窊(wā)下去的地方和东西。如谷不饱满叫“靥谷子”“靥壳壳”,平面有凹陷叫“靥进去哒”,饿得厉害叫“肚子饿靥哒”。还讲“你把壁都碰得一只靥哒”。

“谷不饱满”以“靥”来表示,也并非益阳人始,吴方言也讲,为此《集韵》里还收了一个复杂的字(禾 厭),释之曰“禾不实”。其实,如果当初与“靥”打通了关联,这个字就不必硬造。且,造的字只表示“禾不实”,意思窄。益阳人的“靥”用得广,用得活。益阳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运用的才能,从“靥”字可见一斑。

徛(jǐ),《说文》:“徛,举胫有渡也。从彳,奇声。”《尔雅》:“徛,步桥也。”徛,就是放在水中用以过河的石头。《广韵》:“徛,立也。”赣方言中的“徛”保留了“站立”的意思,比如“其(读qie)徛在石板上”意为“他站在石板上”。潮汕话中亦保留了“站立”的用法,如“伊徛起来了”,意为“他站起来了。”

很显然,益阳话中的“徛”就是江西移民带过来的。至今,益阳人基本不说“立”,“站”也用得少,而表示“站立”用得最多的“徛”,如徛起、徛哒、徛好、徛稳、徛客难留等。旧时乡下有一种供小孩站立的笼子,叫枷笼子,也叫徛笼子,小孩从上面的圆形口放入,站在里面不会摔倒。还有一种叫徛桶,上小下大,约1.3米高,中有隔板,孩子站于隔板上,下面可放火源保暖,冬天用更好。

斢·悔

斢(tiǎo,益阳读五声) ,意思是调换。这个方言字江西、湖南、湖北经常用。显然这是一个由江西移民发散开的词。益阳人的“斢”用是非常广,只要含有换的意味,都用成“斢”,兑换钱是“斢”,对调工作是“斢”,轮流着来也叫“斢打搞”“打斢”。

有人一个字(黄 有),表示衣物褪色,益阳音读fei(五声)。《说文》释之为“青黄色也”,段玉裁注:“青色敝而黄也”,即黑色褪成了黄色。对此字,我有不同看法。

益阳话的这个意思和这个音,我以为可以指向“悔”字。悔,益阳话也读fei(五声)。

悔的本义:阴郁心情,不高兴。引申义:懊恼,懊丧,恼恨。悔之后往往有“改”,于是有悔过、悔改、悔婚、悔棋等。再往前引申,益阳人将衣物掉色、褪色说成“悔色”,就好理解了。

畾·巴

畾(léi,益阳音一声),生僻字,《康熙字典》里才有的字,释为“田闲也”,就是多余的田。但在古籍中,这个字与雷、垒、磊等字同义,需看场合确定它对应在哪个字义上。

益阳人将这个字用来形容胖。前加“畾”有强调意味,如“畾胖的”“畾壮的”。有时也单用,如“咯只伢子好畾哟!”就是他好胖、好肥。

这个字的同义词是“巴”,如他“巴胖的”或“巴壮的”。但不说“好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古时还有巴国、巴人,巴地约在今重庆及周边。大概因为巴国北到了陕西,接近夏商周及秦的文化中心,巴有紧挨着的意思,有巴望、巴结、泥巴、锅巴、巴掌、“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等词语。益阳人更是单用“巴”来表示挨着、紧贴,如“我跟他屋巴屋”“你巴打墙走,就不得跘打”。

平时称小孩的阴部(尤其是男孩阴茎)为“ba几”,写成字就是“巴几(子)”。巴的本义为蛇,此处应是取形而名之。不仅益阳如此,别处方言也有此用法。

蔫(niān,益阳音láo),《广韵》:“蔫,物不鲜也。”蔫的基本义是植物叶子死亡前的状态。或因太阳晒,或因缺乏营养等原因,植物花、叶先蔫,再死亡,再干枯。因而,蔫还有“下垂的样子”义项。如元·曾瑞《哨遍·羊诉冤》:“我如今剌搭着两箇蔫耳朵。”精神萎靡,呆滞,也用“蔫头耷脑”“蔫头蔫脑”来表示。

因为蔫的过程中,花、叶萎缩,益阳人引申开来,将人饿了,也讲成“肚子蔫哒”。还讲“靡蔫的”“肭(nà,益阳音là。有肥软的含义)蔫的”等。为了“蔫”的这一用法,有人绕了老大一个圈子,讲成另一个生僻字(月 曹),讲得非常勉强。其实,“蔫”在益阳就读láo,属于益阳人多读出来的L声母字,就如谢、茈、泉、钱等字一样,普通话不读l声母的字不少在益阳读了l。

潐(jiào),《说文》:“尽也”。潐的本义是“水尽”,酾(酒)、漉(酒)以及浚,古时都可以用这个字代替。益阳话保留这个字,一般用于两个词:潐干、潐鬼。

东西滤干、晒干到水尽的程度,谓之“潐干的”。有人以为是“焦干的”,虽不能算错,但“潐干的”更有道理,更正确。人贫穷到没有钱财(即财尽),也谓之“潐”,如说“我最近潐得要死,你能不能借点钱把我”。穷到极点的人会被人歧视,称之为“潐鬼”。蚕豆,益阳人叫豌(音弯)豆。吃炒蚕豆时,有一句话“豌豆子吃潐鬼,越吃越有味”。蚕豆不上档次,被认为“潐”,吃它的人也是穷人(潐鬼)。

翘,益阳话里,文读为qiáo或qiào,白读为jiáo或jiǎo。《说文》:“翘,尾长毛也。”引申有举起、抬起、向上的意思,如翘首、翘望、翘足引领等。再引申为特出、杰出,如翘才、翘楚等。又引申指平直的东西(木、纸等)因日晒雨淋而不再平直。

最后一个义项益阳人用得最多。如“板子翘打”“桌子翘打”。并且更进一步,也用来形容人,如相处不和谐为“翘”,如“他们两个合不来,是翘的”。

与“翘才”“翘楚”相反,“翘角”却是不怎么行的角色。与益阳话的“硬腿”“狠色”“鳌(或傲)腿”为反义词,与“俗腿”同义。

笔者中学时有位老师姓楚名翘,本是一个很雅的名字。据说,他原名楚得翘,因同学以益阳音叫他“丑得叫”,才去掉其中的“得”。

《山乡巨变》:(盛佳秀)“想到种点绿豆子,豌豆子,田塍都入了社了,叫我们秧到哪里去?”秧,下种。

秧,从禾,央声。本义指植物的幼苗,后来也专指水稻的幼苗。作为名词,秧在口语里用得较广。除了说菜秧、瓜秧、树秧,也还将小鱼说成鱼秧(普通话为鱼苗)。

秧,作为动词,有栽培、畜养的意思。普通话很少用,而南方方言里却常见。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益阳人的“秧”主要用于豆类、蔬菜的下种。如上例的秧豆子,以及秧辣椒、秧萝卜、秧茄子、秧南瓜,等等。而对于水稻下种,我们并不讲“秧”,而讲“秧谷子下泥”。秧谷子,是已经发芽的稻种。秧苗就叫“秧”,长好了,移栽到大田,谓之“插田”,也较少用“插秧”。

有时,秧也用来称小的、新生的、初起的。如夏天热得过头时,益阳人会感叹“怎么今天一点风秧子都冇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