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

《风筝》上天了。

2017年12月17日,《风筝》在北京和东方两大卫视开播。这部剧有很长的前史,也有很大的当下热闹。但我只想聊聊剧本身。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1)

1

不烧脑的谍战剧是不称职的,不能在与观众的智力较量中技高一筹的谍战剧是不合格的。《风筝》不像《暗算》一样通篇追求出人意表的情节,但它在谍战的基础指标上是过关的。

如果说曾墨怡把情报粘到换气扇上还只是常规手法的话,郑耀先(柳云龙)狙杀高占龙的一招堪称匪夷所思。搞暗杀,以除掉对手,撇清自己为第一要务。通常需要用熟的杀手和不在场的证据。

可是这个鬼子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大模大样出现在刺杀现场,并且用了一个基本上不了解底细的新扎师弟来开枪。这人的枪法和心思如何,都有不把握的成分。但他就是敢于让他提枪上阵。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2)

用一张自己伸手向前的照片导出刺杀目标,这是在赌杀手的智商。用自己的后脑勺作为射击的参照物,这是在赌杀手的枪法。看上去这是个赌性很大的人物。但同时,他又有20年血雨腥风练就的识人之能和筹谋之智,赌博的背后是一切尽在掌握。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3)

绝顶高手过招,既是智计和勇力的较量,也是胆识和意志的比拼。郑耀先和高占龙、韩冰(罗海琼)、宋孝安、宫庶从头打到尾。这些能够牵动观众的紧张神经,刺激智力的费洛蒙使劲分泌的情节设计,是一部谍战剧不能取巧,必须满足观众的选项。在这一点上,剧本打磨3年,拍摄期超过200天的《风筝》不白给。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4)

2

说完与《暗算》《潜伏》《黎明之前》同质的部分,再说一下异质的部分。

《风筝》并非单一专注于谍战,它更大的建树在于对信仰之重和撕裂之痛的探讨。

做一个间谍不难。做一个双面间谍也不难。甚至三面间谍也多有先贤在前。但做一个三方树敌、四面楚歌的间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每当郑耀先在获取情报或者保护情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就是他随时可能遭到来路不明的枪子狙杀的时刻。因为他是“双手沾满我们同志鲜血的鬼子六”,共产党想杀他。因为他是对中统系人马从不留情的军统八大金刚之一,中统特务想杀他。因为他是既不完全听命于戴笠,也不真的服膺“毛座儿”的悍将,两任军统头子都想杀他。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5)

做特工做到这份儿上,也是没SEI了。上线陆汉卿一死,延安的档案已销毁,他基本上成为断线的风筝。从渣滓洞一逃,军统的档案也已销毁,鬼子六的身份也已消失。在1949年之前,孤身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还可以凭着缔造红色江山的信念求得内心的平衡。1949年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里,仍要长期背负着“国民党潜伏特务”的嫌疑执行任务,这份儿苦涩的体验独属于已经改名“周志乾”的郑耀先。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6)

信念,可以照亮魔窟里的幽暗小径。信念,也可以遮挡新社会刺目阳光的杀伤。信念,是郑耀先终其一生完成任务的精神热源。这里没有《无悔追踪》里的人格偏执,完全是一个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人做出的理性选择。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7)

但既然是人,做着这样一份分不清黑夜和白昼的工作,内心的消耗是极大的。

与地下党是一家,相煎不相认。1949年之前,郑耀先一次次眼瞅着同志死在眼前,甚至还要亲手送他们一程。这是《悬崖》里周乙(张嘉译)的困境:作为潜伏伪满洲国特务机关的中共党员,忍看朋辈成新鬼。

与军统系是敌人,也有兄弟情。1949年之后,郑耀先反弹琵琶,一次次设计捕获原先的军统同僚,甚至眼瞅着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被打成筛子。这是《龙虎风云》里高秋(周润发)的疼痛:作为卧底黑道的香港警员,得到了匪徒阿虎(李修贤)全心全意的信任和维护,他却不得不剿灭对方...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8)

一顺到底的革命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没有内心煎熬的文艺作品是无法传世的。《风筝》让信念的旗帜穿越了艰难抉择的沼泽地,让主人公的意志经历了生死和人伦的考验。这已不再是改朝换代之际的一个单向故事,这是文艺作品酷爱的大原则和小原则碰撞的经典命题。

这中间,有难,有痛,有撕裂,有决然,有万念俱灰,有百死莫赎,也有一往无前。

3

给你谍影重重。给你肝肠寸断。还要给你一些边缘地带潜伏的冷知识和潜台词。察则有,略则无。

鬼子六是戴笠手下八大金刚之一,戴笠和毛人凤两任军统当家人,都称他为兄弟。到渣滓洞被称为“高职低就”。但他是什么军衔,什么职务都没有明确交待,这是电视剧为了保留呼吸空间而故意虚化的。

另一些事情则有鼻子有眼:毛人凤、向影心和戴笠之间,是怎样的桃色关系?戴笠死后,毛人凤、郑介民、唐纵是怎样的钩钳之局?戴笠怎么就不明不白地遭遇了空难?胡宗南的军事计划为什么转眼就摆上了毛泽东的案头?如果你仔细留心,剧中都有答案。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9)

一个虚构的故事,附着于翔实的背景之上,它的可信度就会上升。一段主干遒劲的传奇,如果枝枝叶叶上也散发着光彩和绿意,它的艺术成色就会加增。这是闲笔的妙处,也是读剧的乐趣。

严格说起来,《风筝》在3年前就基本完成了制作。所以,看《风筝》会有穿越的感觉。10年来,电视剧发生的巨大变化是:越来越长。10年前的标准长度是30集,现而今起码要40集起,七八十集的剧也屡见不鲜。3年来,电视剧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大IP、小鲜肉上位,越来越货卖一张皮。长度失控,就会骨质疏松,戏剧密度下降。重视皮相,就会忽略剧本,叙事能力下降。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10)

看《风筝》,能感知到经典电视剧时代残存的优良传统:重视剧本,拒绝注水。好剧就是要力争和这几点为伍:激烈的戏剧冲突,桥段不俗;宏阔的社会背景,质感不缺;深邃的世间命题,内容不浅;生动的人物形象,情感不尬。

风筝送审版剧评(正剧大年的最后收获)(11)

1949年,通常是谍战剧的终点。而在这部剧里,1949年只是男主角命运的分界点。新的国家成立了,渣滓洞、白公馆的政治犯却被集体屠杀。郑耀先改名换姓继续潜伏,“风筝”和“影子”的谍战未有穷期。

后半部分的成色,我们再探再报。

【文/李星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