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1)

目前,叶酸水平是国际公认的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症(NTD)发病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症(NTD)与孕妇缺乏叶酸直接相关。许多国家都强制要求面粉中添加叶酸以减少 NTD 的发生;叶酸缺乏也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据多项研究发现叶酸水平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及认知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叶酸缺乏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也在相关人群中进行了补充,但是叶酸的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叶酸过量带来的风险:长期大剂量 (>1 mg每天)补充叶酸( 包括叶酸强化食物 )有可能产生健康风险:①可能导致某些肿瘤发生风险的增加( 比如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②可能掩盖血液中维生素 B 12 缺乏引起的症状,虽能纠正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但是会加重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③会干扰微量元素锌的代谢;④ 降低对食物中叶酸的吸收率;所以,纵然叶酸有许多好处,我们在进行补充的时候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太盲目。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2)

二、如何评估、诊断叶酸缺乏? 人体内叶酸缺乏的时候,一般要历经以下的过程:1、膳食中叶酸摄入的不足或者体内需求量的增加;2、血清叶酸水平下降;3、红细胞内叶酸水平下降;4、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5、 骨髓和其他快速增殖组织内的巨细胞改变;6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多个阶段。1、 进行膳食调查:通过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药物使用情况,了解有没有明显叶酸摄入不足的情况;有没有叶酸排出过多的情况(比如透析、孕妇),有没有需求过多的情况(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2、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有没有贫血的症状和体征;叶酸缺乏最显著的量化标志之一就是贫血的表现。当体内的叶酸量低于红细胞的代谢需要,骨髓和其他组织中的巨幼红细胞会加速分裂,并且由于 DNA 的合成缺陷导致红细胞发生巨幼化改变(巨型红细胞、巨型椭圆红细胞),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而明确诊断。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3)

3、 实验室生化检测:检测血清(或血浆)叶酸、红细胞和尿液中的叶酸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评价机体叶酸状况;A、血清叶酸:是反映近期叶酸营养状况的指标,单独检测血清叶酸水平并不能区分是近期膳食中叶酸摄入不足,还是慢性叶酸缺乏状态;B、红细胞叶酸:红细胞内的叶酸水平可反映慢性或长期 ( 4 个月内 )叶酸营养状况, 更适合于评价叶酸干预效果C、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 血症),所以高同型半胱氨酸可间接反映叶酸是否缺乏,可作为评价叶酸缺乏的非特异性指标。因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受多因素影响,比如代谢酶基因突变,维生素 B6 、 维生素 B 12 缺乏 , 肾功能不全等,另外还受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型半胱氨酸不能作为评价叶酸状况的特异性指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年修订版 )》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修订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mmol/L作为体内缺乏叶酸的非特异性指标。D、血常规:了解有没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叶酸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 由于叶酸缺乏可能会带来多种健康风险,因此对叶酸缺乏的评估和诊断就非常重要;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评价叶酸状况的常用指标;必要时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FHR)的基因检测,判断基因分型:MTFHR 基因型为CC型的人,体内叶酸活化的能力正常,而CT (或 TT)型的人则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往往需要更多的叶酸摄入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4)

Hcy 为同型半胱氨酸 ; 叶酸单位转换 1 ng • mLT = 2.265 nmol/ L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临床叶酸缺乏的判定依据为血清叶酸水平 <2 ng / mL 、 红细胞叶酸水平 <95 ng /mL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5)

三、合理制定叶酸补充方案 个体的叶酸状况与遗传、生理状态(如孕期和哺乳期 )、饮食习惯( 如饮酒和膳食叶酸及相关营养素摄入)、疾病( 如胃肠道疾病、糖尿病)、 药物(拮抗叶酸代谢 、影响叶酸吸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需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搞清楚体内是否叶酸缺乏,是否需要进行补充,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在进行综合评估之后,为您制订一个在增加富含叶酸膳食基础上的叶酸补充方案。这样是最为安全合理的。

叶酸的补充时间和补充剂量(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