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解释常用方法(文言基础知识词语的顺序)

词语的顺序

词语在句中的先后顺序叫词序。词序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几千年来,汉语的词序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文言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大体上是一致的现在说“老师说”,古代说“陈胜曰”,它们都是按照“主语——谓语”这种词序造句的;现在说“我们抗击侵略”,古代说“齐师伐我”,它们都是按照“主语——动词谓语——宾语”这种词序造句的;现在说“人民的好战士”,古代说“赵之良将”,它们都是按照“定语——中心词”这种词序造句的。当然,词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古今汉语的词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宾语的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跟现代汉语一样,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例如《左传·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宾语“我”在动词“伐”之后;“公与之乘”,宾语“之”在介词“与”之后。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边,那是有条件的:

1.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在疑问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这个宾语通常放在动词前边。如:

1.沛公在?(《史记·鸿门宴》)

——刘邦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在”的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

2.卿欲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您想说什么?“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位置在“言”前。

2.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在有“不、未、莫”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动词前边。如:

3.古之人不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人不欺骗我们哪。“不余欺”即“不欺余”。“余”是代词,句中又有否定副词“不”,所以宾语“余”在动词“欺”前。

4.自古及今,未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来之尝闻”即“未尝闻之”,“之”是“闻”的宾语。因为“之”是代词,前边又有否定副词“未”,所以“之”在“闻”前。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也。(《三国志·隆中对》)

——(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他这样自比。“莫之许”即“莫许之”。“之”是代词,指代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因为全句是有“莫”字的否定句,所以宾语“之”在动词“许”之前。

文言文词语解释常用方法(文言基础知识词语的顺序)(1)

代词作宾语,即使不是否定句,如果在宾语后边加助词“之”,这个宾语连同“之”字一起,位置也在动词之前。如:

6.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之谓也。(《荀子·天论》)

——古诗上说:“礼义上没有差错,何必怕别人说闲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此之谓也”是肯定句,“此”是指示代词,作“谓”的宾语。因为加了助词“之”,所以“此”在“谓”前。

3.名词作宾语,如果在宾语后边加助词“是之”或“之为”,这个宾语连同“是、之、之为”一起,位置也在动词之前。这种宾语常是说写者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如:

7.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就要灭掉虢国了,对于我们虞国又爱惜什么?“虢”是名词作“灭”的宾语。因为加了助词“是”,所以宾语“虢”在动词“灭”前。“将虢是灭”即“将灭虢”。

8.将士效力,飞何之有?(《续资治通鉴·岳飞》)

——都是官兵众人效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功”是名词,作“有”的宾语(“何”是“功”的定语)因为在宾语后边加了助词“之”,所以“功”在“有”前。“何功之有”即“有何功”。

9.故人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所以人如果一味贪生,这样的人反而会死;如果一味求利,这样的人反而会受害。“生”是前“见”的宾语,“利”是后“见”的宾语。因为宾语后边加了“之为”二字,所以宾语放在动词的前边。“生之为见”即“只见生”,“利之为见”即“只见利”。

有时不光在宾语后边加助词“是、之、之为”,还在宾语前边加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唯(惟)之(之为)”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强调了宾语,而且表示了它的单一性、排他性。如:

10.孤臣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我完全听从您的命令。“命”是“听”的宾语,位置在“听”前。

11.舍其产而丁田之问。(柳宗元:《答元饶卅论政理书》)

——(征税)不管资产多少,只看人口和田亩。“丁田”是“问”的宾语,位置在“问”前。

12.其当之为贵。(《荀子·不苟》)

——(言论、行动、名声)只求符合实际。“当”是“贵”的宾语,位置在“贵”前。

4.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介词结构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位置常在介词前边。如:

13.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凭什么(和齐国)作战?“何”是疑问代词,“以”是介词。在“何以”这个介词结构中,宾语“何”在介词“以”前。

14.微斯人,吾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谁与”是介词结构,作“归”的状语。在“谁与”这个介词结构中,宾语“谁”在介词“与”前。

介词“以”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常放在“以”的前边。如:

15.余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以”等于“以是”。“是”是指示代词,作“以”的宾语,位置在“以”前。

16.以写龙,以写龙。(《新序·叶公好龙》)

——(叶公)用钩形刀划龙,用凿子刻龙。“钩以”等于“以钩”,“凿以”等于“以凿”。“钩、凿”都是名词,作“以”的宾语,位置在“以”前。

17.一言以蔽之。(成语)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一言以”等于“以一言”。“一言”是词组,位置也在“以”前。

未完待续……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个小时来阅读,给自己充个电。关注本号,百万读者和你一起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