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育人维度(学校德育的新视角)

#头号周刊#

学校德育育人维度(学校德育的新视角)(1)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地位被置放于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对中小学德育的功能作用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对中小学而言,要构筑好德育这一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的宏达育人工程,不仅要有使命担当,为国育才的雄略,更要有脚踏实地,精耕细耘的匠心。要适应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攻克新课题,确立新思维,开阔新视角。

一、学校德育的价值视觉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价值是指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如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则视为价值。从这个视域审视,价值的含义与学校德育的本质有某种一致性。而要从价值的视觉来释审学校的德育,不难发现,我们对德育的认知,理解,落实还存在不少的缺失,德育的价值由于人为的因素远未在学校真正体现出来,或者体现不够。学校德育的价值视觉,要求我们学校的管理者,施教者,必须改变对德育的传统思维或偏见,认识到德育在学校不仅重要,而且有现实价值,更有未来价值和未来意义。自觉地真正地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中落实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不是脱口秀演员,使德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挂在墙壁上,留滞在纸面上。应从设计,方案,机制,活动等形成体现落实的真实的有效的校本化模式机制,使学校德育的育人,塑造,点亮,激染等功能价值彰显出来。

二、学校德育的理论视觉

“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可以被用来解释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并且可以通过理论“曲线”描述和预言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得出结论,帮助人们进行决策。所谓理论的视觉,即是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和指导,以理论的思维为基础,从理论而非单纯的经验或实践的视野去审观社会现象或事物。要从理论的视觉去量析学校的德育,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德育潜存着易于被人们忽视的深层次问题,如把学校德育仅仅视为毫无科学理论和艺术的“常型”工作,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人为地停留在“应景式”,“观赏式”和“交差式”的浅表层次上,导致教育效果短暂化,低效化。一些学校的德育只满足于让学生做什么,而忽略了让学生深谙为什么要这么做,即教育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价值这一重要的因素被置之他外,一些学校的德育热衷于自有的“传统”,“经验”,对德育的理念理论缺乏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德育实践,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学校德育的理论视觉,要求我们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改变对德育理论价值功能的认识,重视对已被认可且经实践检验是科学有效的德育理论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设计安排学校德育工作时,应从理论的视觉,用理论的思维审察,规量其科学性,论证其可行性,判断其效果。是学校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既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的精神,又能体现在教育理论,德育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使学校的德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预设与生成的浑然融合。

三、学校德育的文化视觉

文化是指一种进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在点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物化,以使之具有无限的道德意义。文化是人类创新活动永恒拓展的载体,创新水平提升的工具,传播的手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她具有整合,导向,维系,传续,感迪和教化等功能。所谓文化的视觉,是指从文化的境界,高度及标尺对所开展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观照和谋划的具有一定审美意蕴的生活方式。如果以文化的视觉去审视我们的学校德育,会发现目前学校德育中一些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浅陋问题或现象,如一些学校的德育只是有“工作”的外壳,缺失“文化”的涵韵;只有“活动”的载体,缺少“文化”的渗透;只有“教育”的形式,缺乏“文化”的价值。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教育活动注重了眼前当下的“现实”,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及使之实现融合创新,使学校德育所追求的人文化育功能难以释放,影响了教育效果。学校德育的文化视觉,要求我们学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发挥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特有的功能,不仅要把文化育人作为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途径,而且要把文化育人作为一种使命追求。应重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凝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体现育人目标,学校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要用文化的视觉和标尺去设计和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使学校的建筑设施布置景色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注重学校文化标识的设计和体现教育文化特质的承载物体的选用,使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能充分彰显育人和文化的特色。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主动地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QQ群。微信群等宣传交流教育平台,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教育,家校互动等活动,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还应抓好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借助并利用文化这一美感艺术自然,有机,有序的贯溶浸透在校园之中,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实现德育的新境界

四、学校德育的实践视觉

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它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出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自然,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本的重要的形式,是实施德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所谓实践的视觉,即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在关注“知、情、意”的同时,更应重视通过学校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和家庭生活实践这些真实现实的情境、场域及载体,让学生去参与、体验、感受、实践,受到教育、培养行为、训练能力。如果用实践的视觉及国家所倡导的实践育人的要求去观审我们目前学校的德育,可以发现存在的弊端确实不少,一些学校常常以课时紧、师资缺、保安全为借口,人为减少学生参与各类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时间,压缩学生参加实践体验锻炼的空间,使学校德育的实施路径和天地人为的缩水,严重禁制了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部分学校即使安排组织了一些所谓的实践活动,也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要么参与人数受限,要么时间过短,要么形式单调,要么内容单一,使实践活动的本来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效果可想而知。学校德育实践视觉,要求学校在计划安排开展德育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的文件要求,遵循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在重视课程、活动、文化等育人途径的同时,突出实践育人的实施与落实,恪遵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连续性等原则,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深入农村工厂、深入社区,参与体验,开阔视野,实践锻炼,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强化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总之,要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就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新思维、新视野、新视觉。价值视觉是对学校德育重要特性的认识标尺,理论视觉是对学校德育科学性的基本把握,文化视觉是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审美境界,实践视觉是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客观诉求。我们只有用新视觉去审视、去设计,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我们学校的德育方能实现达到新的理想的境界。

(此文刊发于2018年教师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