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的溪水令人陶醉(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

堂戏,这一流传于恩施州巴东县神农溪流域的民间小戏,属全国380个地方剧种之一,与南剧、灯戏、傩戏、柳子戏一起被誉为恩施州民族文艺“五朵金花”。在巴东县,酷爱堂戏的本地人把她比作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曾经有一位来神农溪漂流的外地游客在欣赏巴东堂戏时深情地说:“今生今世,巴东堂戏是我梦中永远的‘新娘’。”

神农架的溪水令人陶醉(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1)

关于堂戏的起源,根据堂戏老艺人口头传述有两种:一说起源于唐朝,薛刚大闹花灯闯祸后,避难于神农架林区为王,编歌唱戏,娱乐将士,以后便在巴东江北与神农架相邻的一带流传开来,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而富有地方色彩的剧种,有“堂戏即唐戏”之说。另一说起源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流落在平阳坝、沿渡河、罗溪坝一带的川剧艺人钟德和传艺于巴东的民间艺人周怀德、周怀祥等人,将川剧与本地“花灯”等民间小调相融合,逐步发展而成,因此又有“堂戏三百年”之说。

堂戏真正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由饰扮的一男一女(男扮女装),面部用红、白黑点缀,于堂屋大方桌上,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艺人称:“脚踩升子底”。后转向地面稿荐上(四人),又称“稿荐戏”。其表演特点是:碎步踩踏,锣鼓伴奏,唱花鼓调。后来搬上了“草台”,花鼓子增加了故事情节,同时不断融进了本地小调、号子,随灯班演出(灯杂戏)。此后,灯杂戏逐渐脱离灯班单独演出,又相继融入梁山“胖筒筒”腔、湖南“南调”及外地剧种(如川、汉剧等)表演程式,从而发展为堂戏。历经几百年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反映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题材的经典地方戏。

神农架的溪水令人陶醉(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2)

堂戏的戏剧特点十分突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演程式也颇为讲究:开演前,奏闹台锣鼓,小旦献画,小丑“打加官”,跳天官赐福。开演时,生角或丑角先上场,称为:“书生先打台”。凡角色上场必先亮相再走步(生角三步半,旦角七步半)至台口“自报家门”,即“引”两句,接“诗”四句(称为“定场诗”);表演中,小丑身段“三节头”,小生“龙形虎步”,小旦“甩的兰花手,边鱼游上水,脚踩半边月,绕的‘绂线扒’”(即8字形);演唱时,演员先“叫板”和手示,提示乐队。剧终时,其结束语即诗四句(下场诗)。每场演出锣鼓争鸣,琴箫四起,歌舞同奏,演者尽兴看客叫绝,好不热闹。

神农架的溪水令人陶醉(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3)

被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的堂戏,是巴东县的地方戏,为恩施州五大地方戏之一,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神农架的溪丘湾、沿渡河一带。堂戏的戏剧特点十分突出,有简单的表演程式和化妆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红白喜事都可以唱,演出时用丝弦乐夹以打击乐伴奏。每逢春节、元宵或其他节日,艺人相聚成班,应邀演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