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

博山寺,在江西广丰县,辛弃疾曾为之作记。长安路,暗指仕途,作官之路。山寺,指博山寺。厌逢迎,厌倦迎接自己,说明去博山寺次数太多。味无味,典出《老子》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思是在无味中求得有味,悟得人生的乐趣。材不材,典出《庄子山木》:庄子笑曰,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宁作我,典出《世说新语品藻》:我与卿周旋久,宁作我。岂其卿,典出《法言问神》:郑子真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人间句,化用苏轼《江城子》:走遍人间,依旧却归耕。一松句,化用元结《丐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山鸟句,化用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山鸟山花共友于”诗句意。友于,弟兄。

译:

不向长安去,做官求功名。

经常来此间,山寺厌相迎。

于无味处求真味,甘守寂寞和清贫。

愿在材与不材间,隐居山林度一生。

宁可傲骨铮铮做好我自己,

岂能卑躬屈膝乞求众公卿?

一松一竹就是我的真朋友,

山鸟山花都是我的好弟兄。

评: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系此词于庆元四年(1198),此时辛弃疾落职闲居于江西带湖。作者经过冷静的反思,出仕的念头逐渐淡薄,便写下了此词,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安于归隐山林的心情。词中紧紧围绕着“归隐”抒情写志,先表归隐之决心,再述归隐的思想基础,最后写归隐之乐趣。

词的开头直抒对仕宦生活的厌弃,“不向”二字下得坚实有力,表示了告别官场的坚定意志。“却教”句扣紧“博山寺作”题意。“味无味”二句,深含哲理,作者从老庄“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思想支柱,使之成为自得其乐度此生的精神依托。

下片先写自己独立不阿的品德操守,为了摆脱官场的约束,恢复独立自守的人格,只有归隐。“人间”句囊括了作者大半生宦海浮沉的经历,有此阅历才能体悟到官场的污浊,只有退隐才能保持清高纯洁。最后以归隐之趣作结。“真,好”二字深含回归大自然之乐,与松竹,花鸟结为朋友,共为弟兄,趣味无穷,乐在其中。

这首词直抒胸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剖露自己的思想,倾吐了一片真情。

附图八幅,辛弃疾词意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1)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2)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3)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4)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5)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6)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7)

辛弃疾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鹧鸪天选之十二)(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