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重点(浅谈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

1.地面(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四低”:

(1)低坍落度;路面配合比设计原则基本上采用低塌落度,其主要考虑早期强度。一般来说路面混凝土都比较稠,塌落度比较小,早期强度相对来说较高。

(2)低砂率:考虑路面混凝土基本上为自卸混凝土,大多采用低砂率,防止混凝土振捣后表面起砂。

(3)低掺合料用量:目前基本上对于大多数搅拌站来说,打路面基本上采用高水泥低粉煤灰,充分考虑前期强度,低粉煤灰防止路面振捣过程中出现粉煤灰上浮,表面起浆等。基本上很少搅拌站打路面采用矿粉,主要考虑矿粉对混凝土前期强度的影响。前期强度主要还是靠水泥来支撑。

(4)低外加剂用量:基本上搅拌站来说,无论路面或者主体结构都是同样一种减水剂,减水剂里面普遍需要增加缓凝成份;由于混凝土路面厚度相对来说比较厚,处于风吹日晒条件下,很多会引起表面失水过快导致表面硬化,而混凝土内部糖芯状态。

2.地面(路面)看似简单,但由于其对表面混凝土质量有较高要求,以及表面系数较大的特点,不适宜的技术路线容易造成表面起砂和表面起硬壳而难以抹面现象,宜采用“四低”技术路线。

3.路面素混凝土简介及设缝:

(1)在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道面中,目前我国采用得最广泛的是现场浇筑的普通混凝土路面,这类混凝土路面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或角隅)外,不配置钢筋,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用素混凝土或仅在路面板边缘和角隅少量配筋的混凝土,就地灌筑成的路面结构,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素混凝土路面应沿纵向每隔5~6米设一缩缝,满足冬季缩裂要求;每隔20~40米设一胀缝,防止夏季热胀,板屈曲压裂或缝边混凝土挤碎;沿横向每隔3~4.5米设一纵缝。由于横胀缝易引起路面板的破坏,增加施工和养护的麻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对夏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除在桥头、隧道口、道路交叉口小半径曲线或纵坡变换处,必须设置胀缝外,其他路段可少设或不设。纵横缝一般做成垂直相交,但也有把横缝做成与纵缝交成70°~80°斜角,并按4、4.5、5、5.5和6米的不等间距顺序布置。

4.混凝土路面切缝要注意:

(1)要注意切缝的时间,时间隔太长了会出现裂缝,太短了,会出现毛边;

(2)要注意切的深度,浅了起不到效果,还是会出现裂缝,太深了,又耗时耗力,浪费资源;

(3)间距要合适,一般控制在4-6米之间,间隔太长了,中间会出现裂缝,起不到作用了,太短了,也是浪费

(4)注意线形的顺直美观,特别是在弯道上,注意不要斜了;

(5)切完后及时覆盖养护。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重点(浅谈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